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散文与结构     
60年代初期有论者指现,散文忌散,又有论者指出,散文贵散,要“形散神不散”,其实,散文之散,与骈文相对,而与作品结构之散无关,西方之prose和essay二词,通常译为散文,随笔等,这种文体与诗歌,小说相比,确实较为自由灵活,甚至容许“松散”,五四以来,不少人认为散文可以写得随便些,此说可能受到西方散文文体论的影响,然而,文学为艺术,文学作品重结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中国行秦至今的散文,其佳者莫不结构完善,前呼后应.“形散神不散”说至今仍然误导人。希望在辨释散文之本义与结构之重要后,“形散神不散”的误说,从此烟消云散。  相似文献   

2.
散文笔法的营构其法不一,因意设定,因文而定。散文的“散”本质是自由,是无规矩,是不拘一格。但光“散”不成文,还得讲究“凝”的笔法。优秀的散文作品本身就是“散”与“凝”的辩证统一体。散文写作必须辩证地明了两点:其一,文无定法是散文写作铁的规律。散文写作的任何笔法,都不应当成为僵死的规范。其二,散文写作还是有一定的笔法路数可循的,因为散文写作并不就是一种来无影、去无踪的神秘做法。我们常说散文写作不仰仗技巧,但这并不等于说就不需要技巧。无法不成文。“法”是不可缺少的,“法”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主要探讨两种散文艺术表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作为骈文理论的集大成者,孙德谦全面继承了有清一代“骈散合一”的思想,但侧重于“骈散兼行”,即骈句与散句并用.在孙德谦看来,“骈散兼行”能使骈文具有舒缓的气韵,而这种舒缓之气正是骈文区别于散文的本质特征.孙德谦“骈散合一”思想既能融合骈句、散句各自的优势,又保持了骈文、散文各自的特色,解决了以往“骈散合一”论者既要骈句、散句合域,又要骈文、散文分疆的矛盾,这是其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4.
既然是“断想”,就不求完整、系统.散文尚“散”,以“散”话散(文),算是效频之作罢.散与不散人们说起散文的基本特征,都说“形散而神不散”.我以为还是“散而不散”的提法好.因为在构成散文的各种因素中,除了主题,其它因素都是“又散又不散”的;“不散”的,不止是“神”.神,专指主题,这大概没有异议.任何一篇文章,包括散文作品在内,主题只许有一个,古人说,“意,犹帅也”,如同一支军队,千兵万卒,统帅或指挥中心只许多一个,不然,“令出多头”,是不能打胜仗的.所以,各种文体的立意,都要强调集中,  相似文献   

5.
多年的教学体会使我认识到,把握“三类”原则,掌握“三入手”方法,散文教学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学习散文的结构美,从线索入手。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从形式上看,散文的结构是“散”的。所谓“散”,首先,指它的题材广泛。宇宙之大,昆虫之微,无可不谈。其次,散文的写法自由,结构放纵自如,样式灵活,全无定格。但散文除了外在的方面,还有内在的东西。这就是“形”相对的“神”,也就是包含在材料之中的主题、思想感情等,如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从结构上来看是一篇很散的“散文”,文章中写了日本的樱花,清国…  相似文献   

6.
(一) 散文,是诗,篇幅小而容量大,文采斐然而又耐人寻味;散文,是歌,叙事娓娓道来,议论慷慨其辞,抒情或似清泉琤琮,或似沧海横流;散文,是画,或旁征博引而不乱,或探幽入微而不晦,似信手拈来而跌宕有姿、顺理成章。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形散神不散”。“形散神不散”中的“形散”指出了一般散文的外部特征,而“神不散”说的是散文有着使“散”的材料得以成文的灵魂。透过“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正是散文教学得以成功的关键! 试看杨朔的《海市》。作者一落笔便极尽描绘了蓬来仙境的缥渺,海市蜃楼的虚无,似为闲笔。之后,作者又坐上船去寻找那不可捉模的海市,更是异想天开。但正是从这引人入胜的异想  相似文献   

7.
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是散文教学的牛鼻子。抓住“三美”进行教学,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力。那么,如何进行“三美”教学呢?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从线索入手,学习散文的结构美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从形式上看,散文的结构是“散”的。它题材广泛:宇宙之大,昆虫之微,无所不谈。它写作自由:样式,语言,全无定格。从内容上看,散文又是聚焦的。无论怎样散的材料都被集中在一个焦点上,那就是表达作者情感的主题———即散文的“神”。例如《我儿子一家》,材料散得不得了,二千多字的文章,零零杂杂写了十多个人物,十七八件…  相似文献   

8.
梅兰芳同志演《天女散花》,用长绸带为舞,绸带旋动,呈连环之形,绕身而转,不粘不乱,令人作“吴带当风”之想,有飘飘若仙之慨。其功夫,首在用腕,一掷一收,运用自如。这使我联想到散文。散文的特点是散,可以纵意而谈,无所拘束;然而又须散中见聚,有所规范。这或者倒是人们爱说的“形散神不散”吧。秦牧同志的散文《古战场春晓》,取材广州郊外三元里旧闻新事,揽古今、集闻见,笔之所至也是纵收自如。  相似文献   

9.
《白杨礼赞》出自大文学家茅盾之手,是我国现代散文园地的一篇典范作品。它不仅思想深邃、意境优美,而且结构严谨、富于变化,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在结构上,散文所追求的是一种“自然之节奏”,那意态的确有点像“散步”,似“闲谈”,如“行云流水”,但并不是无章法可求,通篇皆散。优秀的散文,都是散得开,收得拢的,《白杨礼赞》即是如此。从通篇布局上看,它结构严谨、层层深入,具有论辩色彩;从个别自然段上看,它又富于变化,曲折有致,看上去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散文因其形散,很讲究构思。怕杨礼赞)的构思精巧独特。作…  相似文献   

10.
如何理清散文的“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怎样才能把散文教好、读好,我认为理清“形”,让学生清晰地弄清作者思路,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文章都读不明白,就谈不上把握全文的主旨——“神”。 散文以“散”得名。题材领域海阔天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的结构常以散开为能事,穿插引伸,纵横捭阖,跌宕多姿。但无论怎样变化多端,散杂不羁,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作者思有  相似文献   

11.
“散文”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国古典散文成熟很早,然而“散文”一词却出现较晚。先秦两汉,文史哲不分家,“文”的概念外延极广,虽然包括但并不等于散文。魏晋南北朝,骈散始分,文笔巽途。“笔”虽有散文之实,却无散文之名。  相似文献   

12.
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里的散文,从表达方式上看,或叙事写人为主以托物寄意,或抒发激情为主以寄情言志,或议论为主以明辨事理,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散文“形散神不散”,或者叫做“形散神聚”、“形散神联”。“形”是散文的外部表象特征,“神”是散文的内在主旨灵魂,“形散神不散”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艺术辩证法。在散文教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散文”:是指除诗歌、戏剧、小说外的文学作品,包括随笔、杂文、特写等.我们知道,这不是一个合格的散文定义,它部分指出了散文的“外延”,而没有揭示散文的任何“内涵”.散文比较尴尬.小说可以有叙述视角、叙述者,可以有“人物”“故事”“环境”等三要素;戏剧可以有戏剧冲突、情节突转;诗歌可以有韵律、节奏……散文呢,散文有什么呢?有“形散神不散”,我们一直这样习惯性地指称散文的特点.但小说的“神”能“散”吗?诗歌的“神”能“散”吗?小说、诗歌的“形”就整齐划一吗?看来,“形散神不散”并不是散文的专利.那么,散文究竟有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14.
散文当有感而发,不作无病呻吟;但散文之感又不能局限于“小我”之私,应该是在视域上有所拓展。王浴海先生的大部分散文都能注意到“思”的扩张和“情”的蔓延,气象也上渐臻“厚重”之境,这一感受直接来源于最近读到的《另类全裸》一文(《人民教师》2004年第8期第56-61页)。这篇9000字左右的长文写的是咱教育界的事,集中描写了两个人物,透过这两人的言行对抗和心灵交锋反映了那个特定年代的人性冲突。一篇长文,连读三遍,方才觉得过足了瘾。性鲁智钝,一时难赞一词,心中突然冒出“骨质散文”四字。这是我的杜撰,据说文学如今进入了散文的时代,…  相似文献   

15.
一、学习散文的结构美,从线索入手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从形式上看,散文的结构是“散”的。所谓“散”,首先。指它的题材广泛。宇宙之大,昆虫之微,无可不谈。其次,散文的写法自由,它结构放纵自如,样式灵活,全无定格。  相似文献   

16.
×××同学问:《榆钱饭》这篇散文在结构上的线索是什么? 散文的特点是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一篇散文中,可以涉及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榆钱饭》从时间上看,囊括了40来年。散文的这种“形散”而“神不散”的两个方面是怎样统一起来的呢?那就是在结构上靠有一条明确的线索。这篇散文以“吃榆钱饭”为线  相似文献   

17.
散文要有文采,必有想象之功力。正如刘勰所言:"文之思也,其远矣。故寂然凝神,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间,舒卷风云之色。"《紫藤萝瀑布》这篇优秀散文,除具有构思精巧、寓意深刻、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外,作者丰富的想象也是此文产生独特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散文是一种至真至情的语言艺术。其形象特质介乎诗歌与小说之间,既有诗歌形象的飘忽幻衍,又呈小说形象的理趣。能否读透散文的形象,合理具体地把握散文的情感,就成为散文欣赏的重点与难点。过去,我们经常提散文的“形散神不散”,认为散文的“神”在文章中有点睛之效...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教任何体裁的文章时都要揭示作者的思路,散文尤其是这样。这是由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所决定的。散文的这种“散”与“不散”的辩证统一特点要求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明确:某篇散文“不散”的立意是怎样通过貌似零散的材料得到表现的。这个“怎样”就是作者的构思,就是思路。 文章的思路是因人而异的。散文其“形散”的特点更决定了每篇散文都各有其独特的思路。因此,备课时教师要  相似文献   

20.
散文向以“形散神聚”为主要特征,与“散”相呼应的,是散文中看似可有可无的“闲笔”,这些“闲笔”如何与文章的意脉相接?这就成了散文教学中必须直面的重难点。以经典文本《故都的秋》为例,在散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涵泳文本,观照作者如何在“文脉”之外开枝散叶,挖掘隐含的独特审美价值和文化资源,或能为散文教学中的“闲笔之探”提供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