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FDI引致的国际RD知识溢出的研究,通常主要基于OLS方法构建的线性模型,忽视了知识溢出的空间时滞性和空间局限性。利用中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0—2010年的面板数据,以C-H模型为基础构建了国际RD知识溢出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模型。考虑到不可测度的隐性知识资本所具有的空间属性,将其作为遗漏变量,扩展为空间杜宾模型。将知识溢出效应按照空间邻接矩阵的阶数进行分解,用于分析知识溢出的空间滞后性。分析结果表明国际RD知识溢出对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正效应,但由于空间局限性的作用,知识累积的溢出效果对区域创新的作用呈现先增大后减少的空间衰减趋势。  相似文献   

2.
黄苹 《科学学研究》2010,28(10):1484-1489
区分物化溢出和纯知识溢出,首次就中国28个制造业行业间RD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物化还是纯知识我国制造业行业间RD溢出均显著促进了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但纯知识溢出大于物化溢出。进一步的分解中,我们发现促进作用主要来源行业间自筹RD的溢出,行业间获取的政府资助RD对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溢出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软科学》2019,(4):29-33
采用2010~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考虑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关联性,基于C-H模型构建半参数面板空间滞后模型,研究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结果表明:①省际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正的空间关联性;②对外直接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双门槛"效应,即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促进—抑制—促进的三阶段现象;③分省对外直接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抑制",原因是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朝向发展中国家,投资项目集中于非技术领域。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2003—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产业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表明: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相关性呈逐年增强的趋势,其溢出效应在0~950千米范围内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型"曲线过程,波峰出现在500千米左右;制造业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显著为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市场潜能有利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从集聚外部性效应来看,MAR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负向影响,Jacobs外部性有利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这意味着制造业集聚所带来的负影响主要是由MAR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所主导。  相似文献   

5.
知识溢出对中国省域知识生产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发现中国省域知识产出和投入要素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在综合考虑知识产出和投入空间溢出效应的基础上,构建了改进的知识生产空间面板数据模型。通过LM和Wald检验确定空间Durbin模型能够更好地描述中国省域知识生产活动。通过研究发现,知识产出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R&D活动人员具有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R&D经费支出和FDI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但并不十分显著。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提高省域知识生产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构建测算模型,估计了基于货物贸易、FDI和服务贸易渠道从OECD成员国有效外溢到中国的环境技术知识存量,并建立1999—2013年中国30个省市的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并测度国际性环境技术知识的局域溢出效应和跨区域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从当期溢出效应来看,货物贸易、FDI外溢环境知识存量对中国整体环境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服务贸易外溢渠道在局域内和跨区域间表现出强烈的溢出反差且总体上具有不确定性;从滞后溢出效应来看,估计结果与当期溢出效应结果类似,但滞后跨区域溢出效应显著度有所降低;从不同环境技术领域下的空间溢出效应分解结果来看,气候变化减缓技术与“三废”治理技术领域的估计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外资渠道对中国“三废”减排技术进步没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根据我国1999-2007年制造业27个行业样本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研究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内投资的行业溢出效应。研究发现FDI的投资效率较高,对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系数为正,但是其技术溢出能力水平低,容易形成技术壁垒,不利于行业生产率的提高;而国内投资对行业生产率提高虽然有一定的负面作用,但是其技术容易扩散,溢出水平高,有利于行业生产率进步;另外,FDI对行业生产率水平较低的行业正面作用明显,而行业生产率水平较高的行业,国内投资的负向作用降低效果大。  相似文献   

8.
在对2009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知识产出数据进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发现知识产出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因此,在知识生产函数中引入空间滞后项,构建了知识生产的空间滞后模型.通过计算经过空间过滤的全要素知识生产率,测算出我国省域知识溢出吸收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域R&D支出、R&D人员和实际利用FDI的知识产出弹性系数分别为0.8583、0.1635和0.1096.知识溢出吸收量呈“中部隆起”状,与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存在必然正相关关系,并且空间集聚现象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9.
《软科学》2019,(11)
基于中国30个省市2007~2016年的数据,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时间惯性"及"空间溢出"效应;在控制了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外商直接投资、环境规制、城镇化水平等因素后,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不仅对本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积极影响,而且对相邻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有利于本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但对相邻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明显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0.
《软科学》2019,(4):40-43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度了2007~2016年中国省域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分解指数,并引入空间Durbin计量模型分析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技术效率的改善是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动因,而技术变化起着负面影响;省级区域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作用,并且这种空间溢出作用在逐渐加强。同时,各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本省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外商直接投资、污染治理力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本省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一个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除本省市外的其他省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对除本省市外的其他省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负面效果。  相似文献   

11.
无形技术外溢在隐性知识的跨国技术溢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将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外溢强度 和中国对外溢技术的吸收能力纳入一个分析框架,提出相应的测算模型估计从G7国家有效外溢到中国的 R&D存量,利用2001—2011年中国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国内R&D、贸易和无形技术外溢对中 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国内R&D投资、贸易和无形技术外溢均显著促进了中国各省 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各省市R&D投资通过促进技术效率变化影响全要素生产率;贸易和无形技术外溢则 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2002-2012年中国分省面板数据,借助于随机前沿模型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对各省域研发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地理距离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研发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且溢出效应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加强,而随着地理阈值增加不断衰弱;东部地区研发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从全国范围来看,无论是智力资本投入还是物质资本投入均能显著提升研发全要素生产率;从分区域来看,物质资本对东部地区研发全要素生产率的驱动空间接近消失,而中、西部地区存在智力资本存量不足和层次偏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软科学》2014,(6):60-64
运用我国19952010年省域面板数据,构建Hansen门槛回归模型,实证检验FDI溢出与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较高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下FDI溢出效应显著为正;反之,FDI挤出效应明显;挤出效应随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的提高而减弱;东部地区门槛值最高,中西部地区对FDI吸收不够,FDI对全要素生产率呈显著负效应。  相似文献   

14.
采用扩展的CH模型,将研发资本存量作为解释变量,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1993年至2006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亚太发达经济通过进口贸易、FDI两个途径对中国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结论有三:一是FDI的技术溢出效用显著为正,二是进口贸易的溢出效应显著为负,三是我国自己的研发资本存量与全要素生产率荐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推动绿色技术进步是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目标的关键,为此文章采用Coe和Helpman(1995)所建立的实证框架,以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为绿色技术进步的代理变量,利用2010—2019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和系统GMM估计技术,从国际技术溢出的角度分析了实现我国绿色技术进步的路径,并且特别关注于环境规制变量对国际绿色技术溢出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1)进口渠道的技术溢出能显著地促进我国的绿色技术进步,而FDI渠道的技术溢出对我国绿色技术进步还未能产生显著的影响;(2)环境规制对进口渠道的绿色技术溢出效应具有显著的线性调节作用;(3)环境规制对FDI渠道的绿色技术溢出效应的调节作用,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现出“U”型非线性关系,我国大部分省份的环境规制强度还处在“U”型线的左端。我国今后应从增加进口、提高FDI质量以及加强环境规制等方面来促进绿色技术进步,以实现绿色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6.
蒋刘涛  李伟 《内江科技》2007,28(10):50-50,88
技术的国际间溢出主要包括进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FDI)这两条渠道,在对CH模型进行扩展的基础上,本文将我国在1988年-2004年通过进口贸易和FDI从美国获得的技术溢出纳入同一分析模型中,实证研究了它们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来自美国的进口贸易和FDI,在我国的技术溢出效应都较为显著,促进了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但FDI的溢出效应大于进口贸易.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6-2017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GML指数法和熵值法分别测算了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探讨了新型城镇化对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和门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而且存在单一门槛效应。在经济发展水平跨过门槛值时,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负向效应逐渐减弱,各省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不均衡性,使得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差异性明显。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从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进口的资本品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不断下降,而从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进口的比重却不断上升,形成了从技术发达国家向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态势。文章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法对1996—2009年间我国资本品进口相对集中的六大制造部门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进行分析,通过构建CH模型,研究我国资本品进口来源国这一转移过程中技术溢出效应发生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资本品进口来源国转移对我国技术溢出不利。针对这一结论,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考虑非期望产出基础上,运用SBM-GML模型对2008—2018年中国沿海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水养殖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并进一步研究滩涂养殖对海水养殖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1)海水养殖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0.90~1.15之间波动,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且生产率区域间差异显著,呈现地区不平...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投资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全要素生产率两个角度构建模型检验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考察了国内研发和人力资本吸收要素对该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短期内,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国内创新能力的提升,中国分别在1992年和1990年达到了国内研发和人力资本的"吸收门槛";长期内,对外直接投资也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中国在1990年达到了国内研发存量的"吸收门槛",而人力资本则未显现"门槛"效应。总体来看,对外直接投资提升了中国国内的创新能力和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了中国的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