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指在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挖掘教材中情感因素的教育作用。根据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创设作品情境,教师生动讲解,学生深情朗读等方式,激发学生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启迪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产生生活和学习的动力的教育方式,它是一种富有情感色彩的教育活动。通过分析中学语文情感教育的理论、对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特征分析,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角度提出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教学教师要和学生拉近关系,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通常认为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教学,但是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之余也要培养学生的素质。比如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有巨大优势的。纵观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情感教育素材,课本里蕴藏着大量的情感事件。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将会达到显著的效果;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贯彻实施情感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在力,发掘课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笔者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谈一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指在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挖掘教材中情感因素的教育作用.根据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创设作品情境,教师生动讲解,学生深情朗读等方式,激发学生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启迪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产生生活和学习的动力的教育方式,它是一种富有情感色彩的教育活动.通过分析中学语文情感教育的理论、对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特征分析,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角度提出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通常认为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教学,但是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之余也要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有巨大优势的.  相似文献   

5.
林巧苏 《快乐阅读》2013,(28):29-30
语文新课标重申了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认为它同课堂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共同构成语文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数语文教师都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却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灵活有效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情思,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深刻领悟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将教师情、作品情、学生情融为一体,实现情感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6.
林巧苏 《快乐阅读》2013,(10):29-30
语文新课标重申了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认为它同课堂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共同构成语文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数语文教师都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却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灵活有效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情思,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深刻领悟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将教师情、作品情、学生情融为一体,实现情感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过程是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也是求索作者思想观点的过程,同时也是感受、领悟、体验情感的过程。情感教育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语文教学目标赖以实现的手段。纵观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量作品,无一不凝聚着作者的爱憎,深蕴着作者的感情。因此,必须注意把情感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启发学生对课文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挖掘和体验,并以之去感染学生,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  相似文献   

8.
“文章不是无情物”。中学语文教材中编选的文章,无论是议论、叙事还是抒情,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如果教师能在语文教学中沟通作者与学者的情感,使彼此灵犀互通,感情共鸣,必能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 语文教材蕴含着大量的情感因素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决定了中学语文教材必须蕴含着多方面的情感因素。这些情感因素是激起学生对“善良事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在学生整个语文教学生涯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学语文少了趣味性,难度加大,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挑战。所以教师需要重新寻找中学语文的教学方式和策略。多元化教学是目前较流行的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思维上进行转变,采用多种方式来设置不同的课堂,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教学的目标。本文简述多元化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鼓励其他教师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达到中学语文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0.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是许多语文教师的困惑之所在。我认为,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目标,将情感教学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来,能有效地解决语文教师存在的困惑,为语文教师找到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而言,初中阶段正是其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学生不仅要有昕、说、读、写的能力。还要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对学生必须具备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最好诠释。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近年来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达成这样的目标,我们一定要处理好文本、教师、学生三个主体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位置和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中情感的注重包括教材内容的情感渗透、教师的情感表达、学生的情感调动和反应。注重情感既是语文教学目标之一,也是实现其他教学目标有效的促进手段。在语文教学中.要切实注重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相似文献   

13.
整个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从人文性的角度看,就是体现情感教育的过程。作为中学语文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和主导者,中学语文教师理应认清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和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放在首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实行不同形式的情感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完成情感习得,从而达到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4.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从学生的情感入手,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尽量在多个层面上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让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下积极主动的学习,达到完成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情感教育应是教育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而本文将通过对情感教育意义的分析,提出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这和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了解分析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即语文教学的内容、目标与时代要求存在的偏差影响了德育教育的实施;现实社会与美好的理想和希望存在的偏差弱化德育的说服力,从这些现状进而研究出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的对策:即教师要确立以体验审美教育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加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要运用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提高德育教育的可操作性。进而将道德情感“渗透”至学生的心灵深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这才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16.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具有塑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提高学习语文兴趣等作用,因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运用朗读和教学语言感染学生情感,利用教学中的关键词触动学生情感,活用习作方法培养学生情感,使情感教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教学中对情感教育的作用和意义长期缺乏足够的认识,是造成当前中学语文教学"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语文情感教育,从最根本的含义来说,就是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它具有如下特点:情感性、兴趣性、审美性。情感性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自觉地在传授知  相似文献   

18.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改变教学方法,进行理想教育和综合实践课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也可以通过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美育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就是通过语文教学中的作品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所塑造的语言美、生活美、艺术美、情感美、创造美等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陶冶、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欣赏美、发现美、体现美的能力,达到进一步达到激发兴趣、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一个相互欣赏的过程,更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者、文本与学生产生精神上的和谐共振过程。语文教师应优化课程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施以情感教育,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富含的思想内容、情感因素和态度倾向对学生进行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民族语言形式本身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瑰宝,母语是最珍贵的人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