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开展了学国学知礼仪活动,让幼儿阅读国学经典礼仪,通过经典国学诵读提高学前阅读水平,通过经典国学诵读提高儿童口头语言水平。  相似文献   

2.
国学经典诵读已成为全国各地中小学研究、开展的一项常规活动,固原市中小学也相继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本文针对固原市中学国学经典诵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以期有所获益。  相似文献   

3.
国学经典包含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诵读这些内容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而语文是诵读国学经典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保持与时俱进,保证国学经典的有效传承。为了提高诵读国学经典教学实践效果,笔者在下文分析了其实践的意义与措施。  相似文献   

4.
"培养学生诵读、书写及讲解经典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及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教育部对于学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要求。为了落实这一要求,很多学校开展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师从设立校本课程、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营造书香校园方面,来谈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组织实施和开展,浅论“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幼儿由于词汇量少、语句匮乏等原因,不敢与人交流,缺乏语言表达主动和自信。诵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行为,是对语言直接的感知和体验,是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最佳方法。国学经典词汇精练、语韵唯美、意境优雅,是中华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幼儿诵读的最佳典籍。从诵读国学经典对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实践意义出发,重点阐述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研究现状,以及具体实践对策。帮助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国学经典诵读对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综合素质有所帮助,所以教师需要重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基于此,对国学经典诵读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同时剖析了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国学经典诵读案例,研究结果表明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出国学经典诵读的良好氛围,促使学生对国学经典作品的内容产生兴趣,以此来有效提升国学经典的诵读质量。  相似文献   

8.
按照《学前教育课程指南》的要求,在学前教育课改过程中,幼儿教师必须秉承幼儿本位主义思想,对幼儿发展能动性给予足够的关注,以便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石。通过对幼儿智力潜能的充分开发,打造系统化、立体化的开放课程。从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情况来看,四岁左右的幼儿具备了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五岁左右,幼儿逐渐形成了自身的语法体系。在此期间,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对于幼儿是一种文化的熏陶,也是一种语言的洗礼。在幼儿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是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陈俊宏 《教师》2012,(17):7-8
通过在中职学生工作中进行国学经典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在中职学生中推广“孝亲尊师”的感恩教育,坚持诵读国学经典,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实践国学经典活动,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  相似文献   

10.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内涵及重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能带给初中生思想的启迪和人生的感悟.文章从激发诵读兴趣,助力国学经典诵读有效开展;创新教学方式,为国学经典诵读铺路引航;丰富诵读形式,让国学经典诵读绽放异彩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蕴涵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在经典的哺育下,我国历史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和杰出人物,他们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操,具有浩然正气、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社会理想.目前广泛开展的读经活动,在培养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方面已经产生了积极成效.主要因为读经教育符合少年儿童的认知心理发展特点,强调的是潜移默化,而不是灌输,内容贴近少年儿童生活实际.因此,读经教育是实施民族精神教育、加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萧宗六 《教育学报》2007,3(1):76-78
一些现代私塾开设读经课,要求少年儿童用大量时间读经;有的教育专家也公开倡导少儿读经是“传承文化”的需要。这种现象是逆潮流而动。五四运动时期就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读经,提倡科学。读经不能救国,少儿读经弊多利少,都早有定论。现在倡导读经,是教育的倒退,违背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因而注定是短命的,不可能长期存在下去。  相似文献   

13.
李源澄先生著述甚丰,“所涉范围之广,所论亦颇精湛”。先生之论今古也,承廖季平先生及蒙文通先生之说而又更进,且明确提出以“经”与“经说”分别为说之论。先生以经学即是经义之学,“经学为中国文化之源泉”,为中国文化之总汇。是先生以经学即内圣外王之学,惟于历史中求经学,始能见经学之意义。先生亦提出“经学将来之正路”在于出入西人学术,吸取、改造西方优秀文化,排斥抵制西方腐朽文化,“反而求之六经”,弘扬民族文化中之优良传统,消除民族文化中之消极因素,从而兴起新儒学。  相似文献   

14.
世纪之交兴起的儿童读经热,是近百年来中华传统文化失落、人文教育薄弱、学校教育不够和谐等问题在新形势下的“反弹”。从读经的名实内涵、历史变迁和思想分野维度对相关问题进行梳理,为读经“正名”,旨在减少“技术性阻障”,为消解儿童读经及其讨论中之无谓“论争”提供某种依据和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具有深厚独特的文化内涵。文章通过阐述中国文化经典中的人文精神,着重说明中国文化经典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和意义。将文化经典作为大学通识课程内容时可以通过设置符合各高校自身条件的经典课程;做好经典导读环节,鼓励开展多样化教学方式;加强师资力量建设,鼓励教师学习深造;完善通识课程的教学管理制度等四条措施来促进其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6.
王永乔 《成才之路》2020,(4):128-129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尝试将国学经典渗透到语文学习中,这样能让学生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教师通过编撰校本教材、展开实践活动、进行家校合作等方式可以将国学经典“挤”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7.
当前的儿童读经与历史上的读经具有不同的性质,不能用过去的批判言论来批评今天的儿童读经,更不能因为读经已经废除,今天就不能再读。经书承载着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的读经教育中蕴含着重要的教育方法。对于今天的儿童读经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应结合时代特点,科学理性地思考传统文化教育,从传统中汲取合理的因素。儿童读经对于儿童的成长和文化的传承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也不能过分夸大其作用。要在读经实践中加强科学研究,使读经活动能够健康、有效地开展。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中文专业教学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经典阅读的现象,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文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明确的经典意识,并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经典文本,启迪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锻造学生敏锐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渗透国学经典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能培养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文章从创设国学教育氛围、加强国学教育引导、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创编活动四方面,对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的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语文作为一门综合类语言学科,是学习国学经典的重要载体,如何通过语文教学使国学经典得到更好的传承,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从对于国学经典的界定、语文教学中传承国学经典的具体策略、传承国学经典的意义三方面,对语文教学中的国学经典传承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