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62年10月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惟一一次直接的核对抗.危机发生后,在国内政治因素不允许默认这些导弹存在的情况下,同时考虑到军事打击方案可能导致美苏爆发核冲突的危险前景,肯尼迪总统主持制定和实施了一项具有弹性的"隔离"政策.肯尼迪总统的决策无疑是建立在理性分析基础上的,但是,从"危机管理"的角度来看,这种理性只是"有限理性",而非"完全理性"."隔离"政策的产生和执行表明,美国国内政治因素和官僚组织结构影响了肯尼迪总统理性调控危机的努力,使肯尼迪总统的决策理性成为"有限理性",也对肯尼迪总统不自觉地管理危机的努力产生巨大影响.但是,"危机管理"理论也认为,这种"有限理性"在危机期间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正是肯尼迪总统在制定、实施"隔离"政策中体现的这种"有限理性"大体上限制了危机的发展,并最终促使古巴导弹危机和平解决.  相似文献   

2.
肯尼迪政府时期美苏核竞赛加剧,直接导致了古巴导弹危机。在核威慑下美苏核竞赛缓和下来,并正式签订了《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试验条约》。文章从体系、国家、个人三个层面上简要叙评肯尼迪政府时期美苏英关于禁止核试验的谈判。  相似文献   

3.
一场核灾难曾距我们只有两步之遥,而在古巴导弹危机的紧要关头,特工成为在美苏间穿梭的秘密使者。美国可能武装入侵古巴1992年,美国、俄罗斯和古巴学者与政要在哈瓦那举行了一次国际会议,对1962年秋惊心动魄的危机事件进行了回顾和反省。在这次国际研讨会上,约翰·肯尼迪总统时期的美国前国防部长罗伯特·马克纳马拉首次承认:一场核灾难曾距我们只有两步之遥。那么,是什么使赫鲁晓夫做出一个史无前例的政治军事决定,把苏联导弹和核武器运抵古巴,直接瞄准美国的重要目标?这是  相似文献   

4.
美国为了把拉丁美洲变成一个稳固的战略后方,在该地区进行了经济、政治、军事等全面的扩张活动。但是,美国在拉美的殖民统治激起了拉美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古巴革命的成功动摇了美国在拉美的殖民统治。古巴导弹危机揭开了美苏在拉美争霸的序幕。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是亚洲冷战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在这次危机中.苏联决策是相当谨慎和克制的。它的危机决策是:既努力避免与美国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又必须顾及中苏同盟的存在,给予中国以政治支持。这样一种两难境地不仅反映了核时代美苏对抗的实质.同时也凸显出赫鲁晓夫当政时期苏联对外政策的内在紧张。就结局而言,一方面.此次危机强化了赫鲁晓夫对一苏联难以真正驾驭中国的认知,昔日的中苏兄弟关系已经蜕变为蕴藏着危机的“脆弱的同盟”:另一方面.赫鲁晓夫更加坚信苏美合作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6.
正虽然现在各国都在努力限核,但事实上,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越来越多。拥核国家都有自己的"核按钮",它听起来很恐怖,但也有有趣的一面,所以我们不妨笑着谈谈各国的"核按钮"。几次险些丢掉的美国"核按钮"1962年,关系一直不好的美国和苏联闹僵了,爆发了"导弹危机"——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美国人发火了,于是美国军方和政府中的一些人要拿核导弹教训苏联人。当时美国的肯尼迪总统着急了,因为苏联人也不是好惹的,你给他发射一枚核导弹,他回敬你两枚核导弹,结局将是两败俱伤,同归于尽。为了避免政府和军方人员在激愤状态下私自做  相似文献   

7.
苏联挑起第二次柏林危机后,美国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政策。美国的应对政策非常灵活,根据危机的发展情况、苏联的行动、盟国的立场随时做出修正,有一个明显的发展变化过程。美国的政策也是多元的,是美国国内及西方各种政治力量内部相互妥协的产物。本文通过考察美国政治领袖关于柏林危机政策的讨论及其实施,分析肯尼迪政府应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的谈判政策,以及美国政府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的主导政策及其根源,揭示美国政治领袖在第二次柏林危机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克林顿政府在处理朝鲜核与导弹问题上采取了接触包容、以谈促变的政策,其对朝政策实施效果可谓得失参半。虽然暂时冻结了朝鲜的核与导弹发展、初步改善了几度紧张的美朝关系,但是,由于对朝战略判断失准、国内政治因素牵制,不仅没有根本解决朝鲜的核与导弹问题,美朝关系正常化也未能实现。总体而言,克林顿政府对朝政策只是取得了可以逆转的有限成功。不过,这些成功经验却值得奥巴马殷鉴。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危机事件频发,对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是一种挑战。西蒙的决策理论对政府的危机管理进行了科学的指导。决策过程理论使政府危机管理的过程更加有序,程序化和非程序化原则使政府危机管理更加高效,决策的有限理性原则和满意原则使政府危机管理更加精准。  相似文献   

10.
一国的对外政策是决策者根据国家利益在理性选择的基础上制定的.但是,决策者制定外交政策又是处在一个复杂的国内政治环境之中,从而使得国内政治影响对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从美国来看,其国内政治中的宪政民主、治理机构、利益集团等因素对冷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所论及的“政治决策”,仅指管理学范畴的治理众人之事的主张、理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策略等。“理性”,指的是社会实践主体对客观事物本质及规律性的认识,以及行为主体实施行为的意志及能力。一般说来,政治决策的理性要受管理逻辑性制约,但理性自身不是逻辑;政治决策的理性,并不等于政治决策的逻辑性。本文拟就政治决策理性的方法论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普及初等教育是印度政府自印度独立后,一直努力实现的目标。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印度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制定了有助于推进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几项基本教育政策,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OB”计划。从“OB”计划产生的背景、实际运作和对运作结果的评价,说明教育改革政策在制定和运行的过程中,国家与地方教育改革政策的制定部门以及教育改革政策的实际执行者教师之间,三者关系的协调是教育改革政策最终取得实际效果的关键。通过考察印度中小学基本教育政策的实施情况也为我们的基础教育改革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推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事关当时国际格局力量对比,为世人高度关注。当中国革命的胜利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时,苏美对中共政策都富有弹性。新中国领导人当然希望人民政权能够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使新中国有广阔的国际活动空间。中共“七大”曾确定过友苏的基本方针,但这并不意味着必然仇美。中共试图独立自主地奉行同双方友好的政策,甚至成为美苏之间的桥梁,缓和他们的冲突,从而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合作。爱国将领张治中等社会名人贤达极力主张新中国外交“向美苏二面靠”。但是,能否在苏美对抗中保持中立,不主要取决于自己的…  相似文献   

14.
刘文祥 《红领巾》2005,(5):55-58
美国总统和国会在对中国政策上的互动,表现为在制定中国政策问题上,既有矛盾和冲突又有合作和妥协.总统的决策影响着国会,国会的决策同样影响着总统.总统和国会在处理台湾问题上都制定了正式和非正式的机制.在中美关系的经贸问题上,总统和国会合作多于冲突.在中美关系人权问题上,总统和国会目标一致,那就是给中国施压,批评中国的人权状况.美国国会内部的党派区分并不能完全决定美国国会的对华政策.美国对华政策一直受美国国内政治的影响,并随美国国内政治的波动而波动.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总统和国会在对华政策上演“双簧“,也不要认为国会总是和总统过不去.  相似文献   

15.
"两免一补"的教育政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免一补”是国家为促进农村落后地区义务教育发展而提出的一项政策,它的实施有效缓解了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实施“两免一补”政策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必然选择,然而目前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多方面问题和挑战,因此,促进“两免一补”政策顺利实施和稳定发展就要从资金投入、教育立法和行政监督、资金的筹集和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等方面加以保障。  相似文献   

16.
自1978年以来,教育被摆在越来越突出的位置。从中央制定的“教育优先发展“‘科教兴国”战略,到教育主管部门实施的各种“工程”,都显示出一个曾经伟大的民族要依靠教育实现其“伟大复兴”的决心。但是在“科教兴国”的背后会存在一些“教育危机”。那么教育危机是什么?我国出现了哪些教育危机?针对这些教育危机,我们应该采取哪些积极的应对措施?本文试着就这三个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为了寻求一种使中国迅速摆脱严重危机的政治制度,一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提出了“新式独裁”的政治主张。它既是民族危机的直接产物,也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由于自身政治上的软弱而寄希望于传统的政治强人的间接反映。揆诸实际,“新式独裁”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实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依据“同一性混乱危机”理论,简述形成危机的根源,指出青少年主体“同一性混乱”现象的危害性,提出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健全人格的德育对策。  相似文献   

19.
公共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行为准则、社会秩序等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需要由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管理系统做出决策来加以解决的事件。在公共危机论理中,由于特定的危机形势和政策系统的局限性,极易造成政策制定、执行的困难,使政府陷入“政策困境”,产生政策“无能”与应对危机所迫切需要的政策“需求”之间的尖锐矛盾。而要化解这一矛盾,使政府走出政策困境的出路在于提高政府科学制定和有效执行公共政策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非典”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政府危机管理机制存在的不完善之处,无疑为政府建立健全突发性事件的应对机制敲响了警钟。本文以“非典”这一突发性事件为切入点,就如何建立并完善政府危机管理机制做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