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废名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它是田园小说的代表。其小说具有诗意美和艺术美,通过具体意境的渲染及人物的对话,带给人一种哀而不伤的情怀。《竹林的故事》是废名小说的代表作,小说以竹林为背景,通过第一人称的手法来描述主人公的人生成长经历,具有较强的画面感和青春色彩。这部小说中体现了较强的田园风情和冲淡之美,借助于妙手将俗世间的事情以画面感的形式展开出来,给人静谧的感受。本文将重点以小说《竹林的故事》来分析废名小说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
京派小说流派中的沈从文与废名创作思想极为相近,皆以叙写乡村的风土人情为主题,追求一种优美而又和谐的生活方式。但是仔细品味《竹林的故事》与《萧萧》这两部作品,我们会发现两者之间仍然存在着细微的差异:《竹林的故事》中清悠自然之韵与《萧萧》里古朴拙野之美,田园生活和谐中的人性美与矛盾中的人情美,命运无常之凄凉与麻木蒙昧之哀婉,顺乎生命之自然与张扬陋习下的人性美。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上四个方面展开,对《竹林的故事》与《萧萧》进行比较阅读。  相似文献   

3.
废名既承袭中国古典文风又借鉴了西方现代派手法,中西相融的审美观使其小说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审美特质。在他早期的小说集《竹林的故事》中,废名以诗意美和哀愁美为基底,探求着生与死的禅意境界之美,给读者带来了独特而深邃的审美体验,堪称现代文学史上一道独具异彩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4.
废名与沈从文同为“京派”作家,他们的代表作《竹林的故事》与《萧萧》呈现出不同的“美”与“悲”:《竹林的故事》散发出清新自然之韵,《萧萧》则呈现出古朴拙野之美;《竹林的故事》抒写出人生的悲凉感,萧萧之“悲”源于自身的蒙昧无知.  相似文献   

5.
京派小说流派中的废名和沈从文,创作思想相近,作品追求自然的景美情美人性美,追求健康、优美、和谐的人生方式,渐近自然。文中对《竹林的故事》、《阿黑小史》展开比较阅读,从清悠而哀怨的田园牧歌般的意境这个表层结构谈起,深入思考了作品的潜在结构指向,描绘出两种人生形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6.
短篇小说《竹林的故事》是京派作家废名的作品,废名以细腻的观察力勾勒了中国20世纪20年代的乡村生活,作品中呈现出和谐、恬淡之姿,同时也包含着他对人生的独特感悟。通过对小说中自然风光的分析,挖掘出环境美、人物美、创作美等与自然息息相关的因素,从而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7.
作为废名的成名作,《竹林的故事》受到过许多批评家和文学史家们的关注。《竹林的故事》在"美"的外衣之下掩藏着深深的"哀"的情感,这些"美"与"哀"的表达,是废名自然的生命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废名作为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特色的作家,人们对他作品的解读也越来越丰富,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独领风骚,是和他本人和作品中所渗透的禅宗思想分不开的。本文以废名《竹林的故事》为例来阐述废名小说的禅意之境。  相似文献   

9.
废名是我国二三十年代文坛上一位独特的现代乡土小说作家,他的笔下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平凡人物,《竹林的故事》是废名早期的代表作,自然、清新的乡土气息烘托出主人公三姑娘的纯净美好形象,通过对文中主人公三姑娘这一形象进行分析,总结出三姑娘的四个仙女化品质:外貌美、自由美、性灵美、宁静美。  相似文献   

10.
飞翔的蜘蛛     
在废名的《竹林的故事》这本小说集中,《阿妹》是写得最沉痛的了,语言峻急,感情复杂,也许作者真的有丧亲之痛,目睹了亲人的死去,在文字中表达了他对死亡和爱的感受。  相似文献   

11.
废名是我国二三十年代文坛上一位独特的现代乡土小说作家,他的笔下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平凡人物,<竹林的故事>是废名早期的代表作,自然、清新的乡土气息烘托出主人公三姑娘的纯净美好形象,通过对文中主人公三姑娘这一形象进行分析,总结出三姑娘的四个仙女化品质:外貌美、自由美、性灵美、宁静美.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对冯文炳《竹林的故事》的现有评论,试图从叙述学角度进行文本重读,梳理评论分歧所由。笔者认为该小说的视角越界没有改变限知视角,作者执著于感知这世界表象,试图展示人生被遮蔽而非透明的立体空间,还原人生诸世相的复杂或曰或然。  相似文献   

13.
废名与沈从文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公认的有着相似创作风格的小说家,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却有着细微的差别。他们的创作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民族底蕴,但其迥异的生活环境与价值取向,造成了他们一个封闭自身于孤寂的“竹林世界”,以一种潜心研读佛学的心态逃避现实寻求自我;而另一个却以一种傲然的姿态建构理想的“边城”世界,追求一种完美的“自爱而又爱人”的精神理念,以致其作品中隐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道骨”风貌。这种创作风格与倾向上的异同可以从废名的《竹林的故事》与沈从文的《边城》的比较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废名的田园诗化小说不但显现了独特而强烈的艺术个性,而且是作家对现实远距离的独特观照,其中蕴涵着现实性的因素。文本中的回归乡土,既体现为一种价值固守,也体现为一种对抗,具体表现在:在下层人凡俗的人生故事中挖掘人情美、人性美;表现美被现实扼杀、毁灭,没有出路。因而对抗现实的意图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5.
德昂族宗教信仰中的树崇拜、林崇拜、龙崇拜和竹崇拜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生态文化思想,客观上对当地生态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当今工业文明给全人类带来生态危机的21世纪,德昂族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式无疑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废名作品向来以晦涩难懂而著称。无论是从小说观念还是从创作实践来看,晦涩作为废名小说的标志性特征,不仅仅是一个文本现象,而是上升到了诗学和美学的高度,体现了废名对小说美学的独特追求。晦涩所产生的陌生化效果,给读者的阅读设置了阻隔和障碍,迫使他们离开习惯的轨道,对日常经验进行重新认识,并且将注意力转向作品的形式本身,唤起他们对文学语言和作品艺术之美的感受,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17.
废名的小说呈现出中国古典幽深朴讷之美,营造出了一种静寂清冷的意境,他的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这样的独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废名的独特的时间观造成的,文本时间的凝定,由于这种凝定而产生的时间距离,以及在凝定和距离内外流露的禅机,这样的时间观对作家的叙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从生态审美角度赏读格拉宁的《一幅画》,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图画和一幅充满艺术魅力的绘画创作,两幅图景交互映衬,汇成人们心目中的一幅美好画卷。它不仅是自然生态美的艺术体现,还促生了人们心灵审美的生态诉求和维护精神家园的生态斗争。小说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自然美、艺术美、心灵美共生共存的生态审美观,保护自然、保护人类文化遗产也是保护人类精神家园的历史生态观,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统筹兼顾的发展生态观。  相似文献   

19.
废名被认为现代诸作家中“第一名难懂”。他披着释道外衣,骨子里却是个入世的儒者;曾引李商隐的诗“梦中传彩笔,花叶寄朝云”,勾勒自己的创作心迹和人生理想。其散文的特色是率真、诚实,追求“杂树生花,群莺乱飞”的自然美,以及清淡、朴讷和奇僻、生涩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