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追求人生的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境界学说以儒释道三家为代表。儒家文化注重人性修养、道德养成与人生境界的提升,以推崇“圣贤”作为其境界追求;道家主张让人超越名利,通过出世修行,摆脱外在干扰,获得真正的自由与解放,成为“真人”是其境界追求;佛教侧重通过“戒、定”获得“慧”,去除欲望,消除痛苦,最终达至“圆满”之境界。新儒家将传统境界学说推向新的高度,形成了“多层次”的境界思想。教育从本质上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人文化成的过程,而境界则是人之为人的重要精神标识,也是教育的根本价值指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境界学说对于当代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即培育有境界的人是当代中国教育的理想追求;强调体悟、践行是当代中国教育的行动逻辑;注重家国一体是当代中国教育的重要使命;开展境界教育则是当代中国教育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思想是现代人完善自身修养时不可忽略的资源。追求完美的生活、健全的人格,这是古今中外的共同理想。这种理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随处可见,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追求一种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处世原则和思维方法。孔于的中恕之道和《中庸》的学、问、思、辨、行的修养方法,以及“诚”的思想,不仅为目前的公民道德建设提供具体的素材,更为个人进行道德修养、培养健全人格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陈艳 《班主任》2003,(2):9-10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主要指以儒家文化为主,汇合道家、佛家文化的文化系统。作为主流文化的儒家文化的首要特点是以人伦思想为核心,以培养正人君子为目标。这个“君子”便是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理想人格。它包括以下标准:第一,君子必须是履  相似文献   

4.
韩明慧 《青海教育》2009,(11):16-17
一、德育教育的继承 语文教学中应继承重视道德教育、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坚持以德教为主,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从启迪社会成员自觉“立身做人”到引导为人父母者积善兴家、教子成才;从劝说当权者“修己治人、化民成俗”到设计一系列具体的伦理规范、施教的途径和方法,构建了一个系统全面的道德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5.
鲁迅作为现代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这表现在他一方面主张“拿来主义”和坚决批判传统.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在一些方面信奉着文化传统,他的精神至上观与儒家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就体现出民族传统在他的文化心理上深刻积淀。“心学”是儒家传统的灵魂之一。它的核心意义就在于把“人心”视为人格实现和历史秩序的主宰功能,鲁迅的“弃医从文”。提倡个性,张扬科学精神。以及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思想启蒙事业,共同体现着一个思想模式,即人的精神世界的转变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相似文献   

6.
中国封建的传统文化意识对戏曲艺术的渗透是全面的:举凡人物思想感情的质地、生活方式的展现、故事情节的构成与表达、人物命运的波折、事变的发生、人际关系的处理等等,无不受其浸染。而传统文化是个复杂的多元组合的意识形态,它是由儒、释、道及民间民俗文化所构成,以儒家文化为主体。这才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本源。戏曲艺术必须打破“文以载道、高台教化”的陈规桎梏及其所支配的艺术创造秩序,更广泛、深入地展现历史与现实,使戏曲艺术的优良文化传统焕发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启工二校是一所具有深厚文化积淀和优良办学传统的名校。学校以“打造文化团队,拓展特色内涵,优化名校品质,做幸福启二人”为办学目标,提出了“继承,延续传统文化;运筹,盘活艺术教育优势资源;发展,增值特色办学品牌”的办学思路,确立了“以艺修身,以书立人”两线并行的育人策略。  相似文献   

8.
重估传统     
传统作为文化的积淀和生成,构成人的文化坐标。理解“传统”有两种可能的视野:在本体论意义上,传统塑造了一个民族的特定存在方式,可称之为“文化传统”;在知识论意义上,传统则充当被变革、被超越的对象,可称之为“传统文化”。对文化传统的自觉捍卫,其意义已超出了保守与激进之争。轻蔑传统,终将被历史所轻蔑。  相似文献   

9.
构建和谐大学的关键要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自古即有“天人合一”、“和为贵”、“家和万事兴”、“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等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几千年来人们梦寐以求的至高境界,是我国古哲先贤们所追求的理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宗法文化,它与来源于宗教文化的西方文化是大相径庭的。在这一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形成起来的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批评法,其个性特征与西方社会历史批评法也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注意文学艺术的“人教”作用,强调作家作品的内在精神,重古轻今的价值取向异常突出。  相似文献   

11.
姜斌 《文教资料》2007,(19):8-10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和谐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和核心价值,充分发掘儒家文化中所蕴涵的和谐内容,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儒家提倡的“忠恕”思想、“孝悌”人伦、“仁、礼”道德以及“克己、修身”对在高校中进行人际关系、家庭亲情、人与社会以及自我心灵和谐的教育有着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廉政文化建设固然要依靠历史积累的优秀传统,但是腐败文化本身就和中国传统封建文化有密切关系。传统文化积淀了丰富的廉政文化资源,但是腐败文化的包袱更重。已故的著名历史学家吴晗甚至认为:“一部二十四史充满了贪污的故事。”所以,建设廉政文化的核心,应该是培育“公民文化”。  相似文献   

13.
实施创新教育的障碍分析之一:文化传统负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传统是指“传统文化中‘活’下来的,延续至今并成为国人言行普遍特征的内容。”①这一定义强调了三点:一是文化传统源于传统文化,并在时间的推移中积淀形成。本文论述的传统文化主要是指儒家思想和学说。二是文化传统具有强大的历史惯性。三是文化传统具有强大的思想挟持力,至今甚至将来都会起作用。一般说来,文化传统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情感态度、知识经验等基本成份。其中,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处于深层次核心地位,对其它成份起深层制约作用。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中国也不例外。儒家一向视服务…  相似文献   

14.
我主张建立多侧面、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会主义大文化 ,它是由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文化 ,体现民族传统的亚文化 ,以及体现外来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泛文化三大板块组成 ,其中传统文化是我们过去所忽视的 ,但它是建设社会主义大文化不可或缺的 ,我提出“儒家社会主义” ,就是强调传统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为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抛弃儒家文化 ,在一定程度上 ,等于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这里我想结合建国以来我们在文化建设上的失误 ,谈谈传统文化的问题。一什么是传统 ?可以说 :传统是一种依托 ;传统是一个…  相似文献   

15.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文化始于中国,时至今日却昌盛于韩国,成为韩国人教育和生活的基本依据,作为我国的“国学”,儒学理应受到正确而客观的礼遇,但事实远非如此,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文章从儒家文化在中韩两国相似的历史入手,通过对比中韩儒家文化的现状,并借鉴韩国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对我国传统文化弘扬和发展之途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五四文化启蒙运动使儒家文化历经了两千多年来最为复杂、严峻的考验,启蒙思想家们以否定的方式猛烈地抨击中国几千年延续下来的文化结构。但已经渗入中国民族血脉的儒家文化的内在价值并投有因为短期功利而受到颠覆。尽管如此,当“后五四”时代的来临,启蒙主义的式微,五四作为一个民族记忆和传统精神,在历史分期里我们真正反思的时机才刚刚开始。  相似文献   

17.
《水浒》一书,积淀和储存了中华民族大量的历史文化意识,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的伦理观念。概而要之,主要有:(一)“官崇拜”的民族文化观念;(二)以“和”为特征的群体文化观念;(三)以“孝”、“忠”为核心的向心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8.
春节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数千年的岁月变迁和文明传承中,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这些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文明的结晶,蕴含着人们对生命、自由、幸福的不懈追求。身为一名中国人,幸为炎黄子孙,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是我等之根本。在新的时代,作为班主任,呼吁更多了解传统,这不是盲目回归,而是寄望今世、后世之人能将传统文化精华与现代文明融合,构建和谐社会,塑造新的文明,为此,我们特别开辟“文化侃吧”栏目,编写一些常见的文化现象,以闲聊的语气和方式,扩展班主任的文化常识,以便你有机会时侃给学生听,也欢迎老师们把地方传统文化的趣说投给我们。  相似文献   

19.
人们理解的“儒商”概念比较模糊。儒商当指受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良好的文化道德素质和优秀的经营才能,其经营理念和行为方式体现出儒家文化特色的东方商人。传统文化精神与商品意识在他们身上溶为一体,凝聚成儒商精神,为现代中国市场理性的建构提供了历史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20.
唐浩明笔下的晚清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屈辱、腐朽的悲剧性时代。揭示人生悲剧命运的历史文化成因:传统的儒家文化本身潜藏着悲剧性,湖湘文化作为儒家文化的地域呈现,过分强调“经世致用”,“自强不息”,酿成悲剧的可能性也就愈大。曾国藩、杨度等的悲剧,既是传统儒士之悲,更是湖湘士子之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