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罗建华 《青年记者》2012,(15):55-56
同城媒体,面对同一报道题材,并非要"咬"在一起拼个高下,那样的结果也只能给受众以同质新闻;如果从自身定位出发,各取所需,倒能真正做深做透,给受众以多重满足.这才是高水平、高层次的竞争,这才是受众所期待、所欢迎的竞争.4月13日,武汉—巴黎直航开通,武汉六家报纸均以头条、大图或报眼突出报道,同时又在基本信息之外,选择不同角度深化,像是一柱多棱镜,折射出不一样的风景,为此提供一个较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2.
在旧的“以传播者为中心”的模式逐步被“以受众为中心”的新模式所代替的今天,网络媒体给受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信息的自由和方便。这也为网络编辑工作提出了挑战。因此,对网络新闻编辑而言提供信息并不是最重要的,对信息做出有效的处理,提高信息的服务质量才是竞争最有力的武器。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认为新闻出版自由是报刊人民性的体现。延续马克思关于"人民报刊"思想精华,现代电视媒体民生新闻以受众为本位,在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中有所作为,并呈现以下发展取向:做普通百姓的知心人的节目理念;区域文化资源发掘利用的地域优势;主持人说新闻和受众参与的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4.
杨绍婷 《新闻世界》2014,(10):183-184
传统出版社不再满足于做内容提供商,为创造竞争优势纷纷开始以不同的数字化形式大力进军数字出版产业,从而掀起了一股"数字化"热潮。本文从受众行为、产业构成、格式壁垒、从业人员四个方面分析传统出版社推进"数字化"进程中的诸多现实困境,并提出与之对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5.
王洪旭 《青年记者》2010,(11):14-14
当前,媒介竞争更加激烈,同时也促成媒介融合、媒体抱团现象的产生。媒介融合的方式各不相同,但都是以"媒介需求"为目的,来满足受众心理,从而创造出共同的利益。这种"各取所需"的媒介抱团,也在无形中为受众建起了"围城",形成了另一种媒介传播中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6.
章丰 《新闻实践》2011,(6):22-25
和网络媒体高歌猛进相对应的,是世界范围内传统媒体的日渐窘迫,尤其是年轻一代数字原住民对传统媒体的疏远,传媒转型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传统传媒需要思考:什么报道受众自己可能会做得更好?如果答案是"所有的报道",那么媒体的日子也就到头了;但假如答案是"在你的参与和帮助下,受众可能做得更好",那么就赶紧去设计落实媒体与受众的互动架构。只有从这个基点出发思考移动互联时代的传媒转型,才有可能找到清醒务实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电视媒体行业中,教育类电视台应从受众定位、节目定位、形象定位三个方面做好频道定位工作。在受众定位策略中,应采取"大众化"和"特定受众化"策略,紧紧把握三大类受众;在节目定位中,节目一定要突出"教育"的特色,坚持"差异化"的电视制作观念,拓展教育电视的报道领域,创立栏目的品牌,树立有影响的电视媒体,充分考虑市场因素,拓展教育题材以外的节目;在形象定位中,要有整体规划,保持形象宣传的连续性,注重定位广告的艺术美,与时俱进,给教育台的形象注入新元素。  相似文献   

8.
范秀珍 《青年记者》2010,(18):70-71
新闻评论在报纸版面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是报纸的"旗帜"和"灵魂"。在传媒竞争日益白热化的时期,报纸面临着一个举足轻重的问题:如何吸引读者眼球以及培养自己的忠实读者?综观当今的各大都市类报纸,新闻报道"以受众为中心"已经是平常事,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报纸的评论也逐渐体现出贴近受众的特点,本文以《南方都市报》的评论为例,剖析它的评论特点,  相似文献   

9.
报业竞争越演越烈的当下,精品栏目的建设问题一直是报业有志者不断探求不断实践的课题。不少晚报在面临挑战时,纷纷“晚报早出”,以争夺受众市场。我们认为,晚报调整出版时间并非是唯一出路,利用好自身优势资源才是发展的硬道理。晚报初创时期“昨夜今晨”的时间优势曾给晚报带来辉煌,金华晚报就是利用这段有效时空,努力把报纸做得更精更强。  相似文献   

10.
陈艳 《新闻前哨》2012,(9):82-82
随着微博等新媒体的迅速崛起,传统纸媒面临空前的竞争压力。地市党报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要想赢得受众青睐,只有通过主打"民生牌",加强民生新闻报道,为民生问题献计献策,提供帮助平台,才会赢得民心。 如何打好"民生牌"?首要前提是对民生新闻准确定位,即民生新闻的基本特性是民众视角、民本取向,要求记者的眼睛向下、脚步迈下、身子沉下,深入改革建设前沿,深入群众生产生活,掌握第一手素材,采写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强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1.
目前,电视媒体虽然仍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一大传媒平台,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的出现,已使电视受众产生分流。新华社推出的"新华电视"等一系列动作,对地方电视媒体受众又再次进行分流。在渠道和内容竞争的双重压力下,地方电视台只有以人才为本,从多方面迅速提高电视从业人员的素养,才能适应变化的格局,在竞争中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12.
唐弦 《声屏世界》2003,(4):50-51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传媒逐渐进入,我国传媒市场的竞争也将进一步加剧。各新闻传媒都在积极应对入世后的挑战。规模化、产业化、集团化,把新闻传媒做大做强,以争夺受众,这是当今业内谋略家的最强音,也是一大良策,但是,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多维多向的。如何把新闻传媒做巧做活,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以分享受众,这也是一种选择。新闻传媒做巧做活的办法有多种,本文所要探讨的重  相似文献   

13.
尽管"报网"融合给地市级报业赢得了一线生机,并发展迅速。但当下智能手机充分普及,移动互联网当道,面对资讯庞杂,各方媒介"林立",迈出藩篱跨界生根是必然的选择。传统纸媒虽有着先天的优势,然而受众市场瞬息万变,虎狼环伺,如同"荒野",想在"荒野"中扎根,我们需要更多社会认同,加快报网融合、一体化发展趋势,只有试胆走几步,才...  相似文献   

14.
洪慧敏 《新闻实践》2010,(12):76-76
重大主题报道毕竟不如事件性新闻"好看",如果操作不当,往往容易出现跟生活脱节,让受众感觉"假大空"。如何真正打动人、吸引人,真正为受众内心所接受,进而化为自觉的观念和行动,这是当代媒体必须面对的挑战,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李艳 《新闻实践》2012,(10):74-75
所谓外地重大新闻的本土化对接,是把本地受众所关注、关心的外地重大新闻进行"本土化"加工处理,使之或在新闻事件上、或在新闻人物上与本地受众进行有机对接,使本地受众享受到富有本土风味的外地重大新闻,或者富有"外地风情"的本土新闻。本文以金华日报的奥运报道为例,探讨地市报如何有效利用新闻资源,丰富新闻内容,满足本地受众多样化信息需求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各媒体特别是纸质媒体纷纷以深度报道作为竞争取胜的利器。地市党报运用深度报道,做深做透本土新闻,以其思想性、深刻性,吸引本地受众,引领社会舆论,在新的竞争形势下谋求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楠 《新闻窗》2013,(3):39-39
一、电视新闻记者的传统定位从新闻传播的角度看,新闻记者是新闻传播活动的行为主体,是社会信息的推动力。有了记者,传播活动才得以运转,传播媒介的功能才得以发挥。因此,记者有权要求采访对象提供素材,也有义务及时、准确地报道各种新闻事件,提供各种有益的信息,而这也是受众对新闻工作者的"角色期待"。  相似文献   

18.
从"可读"到"悦读"的变迁任何一家新闻媒体,能否实现"有效传播",最终在于传播链条的末端——受众。 上世纪30年代,范长江就曾说过,媒体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争夺受众。在网络新媒体秀出的今天,对纸质媒体而言,赢得“争夺战”,说到底还是让更多受众阅读。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专业报由于其报道范围窄、报道内容单调、报道形式单一的局限,在媒体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随着媒体间竞争的日益加剧,一般的综合性报纸开辟的各种知识的专版专栏,也给专业报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如何将新闻报道做深、做全,突出特色,充分满足受众的需求,成为专业报参与媒体竞争的重要手段。在这样一种态势下,新闻策划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  相似文献   

20.
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被统称为受众,正是由于受众的信息需求才催生了新闻传播媒介的问世。陈崇山研究员最近推出的新著《受众本位论》,提出了"受众本位论"这一新概念。书中对受众本位做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对其相对应的媒介本位的种种表现做了详尽的分析,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