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Tajfel和Turner提出的社会同一性理论,包括分类、比较和认同三大体系,解释了群体形成、群体态度以及群体的刻板印象等现象.社会同一性使研究者站在个体与群体互动的角度解释个体处于群体中时的行为以及群体发展的动力心理过程,促进了群体心理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在哈贝马斯看来,个体同一性须与道德相结合。个体同一性是个体与社会相统一的结果,因而传统的心理分析丧失了存在的基础。个体同一性抵制外在社会不合理的压制,从而避免情感煎熬之苦。个体同一性应该在交往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发展逻辑来表征。对自我同一性概念形成的发展过程,有三个理论派别进行了研究。这些派别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但它们没有一个能成为具有解释能力的流派。在哈贝马斯看来,自我的发展必须与道德的发展统一起来,自我的发展应解决好外部条件,自我的发展应与社会的普遍交往水平相一致,并且使自己在交往中具有合法性。  相似文献   

3.
运用EOM-EIS-Ⅱ(中文版)和青少年群体认同问卷对听障高中生的自我同一性和群体认同进行了测试,旨在探讨听障高中生的群体认同与自我同一性状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群体认同对自我同一性的人际关系领域的影响大于意识形态领域;群体认同对同一性延缓、同一性获得的影响大于同一性混淆、同一性前闭;过高的群体认同不利于听障高中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群体认同与自我同一性之间存在显著的典型相关.最后从群体促进个体发展的角度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自我同一性理论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我同一性是艾里克森儿童发展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自我同一性问题是青春期个体发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它反映了个体在青春期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矛盾与冲突。艾里克森关于自我同一性的论述对解决青春期个体的自我同一性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埃里克森认为,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混乱是青少年期最为基本和重要的心理社会任务。在社会转型期,个体如何完成自己的同一性过程是当前心理学领域尤其是青少年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自我同一性理论是艾里克森心理学重要组成部分,其主张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健康人格的重要基础。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对社会及团体价值的认同,是个体在人生不同阶段发展起来的,关键期是人的青春期。中职生处在同一性的危机期,通过研究中职生同一性危机的状况、成因,有助于为构建中职生健康人格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论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及其调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支柱,他们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会面临一系列的危机和困扰,自我同一性危机是他们面临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标志着人格的完善。了解当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有助于学生自身及成人对这些危机进行及时的调适。  相似文献   

8.
自我同一性是人格的核心,是个体成长的具有动力性的心理社会结构.当前,特殊的现实环境,使硕士研究生处于个体成熟的转折点上,其自我同一性状态呈现出发展阶段的延缓性、发展内容的不均衡性、发展过程的反复性、发展自身的终身性等特点.其根源在于个体探索经历的不足和社会转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同一性形成、建立的关键时期。当代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带来影响,导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过程面临危机。从社会转型、社会文化以及教育价值取向三个方面讨论造成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的社会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调适方法利于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  相似文献   

10.
自古希腊哲学以来,同一性一直是哲学所期望达到的目标。然而在人类运用强制性的同一性使一切变得整齐划一的时候,却发现同一性并未带人走向幸福的轨道,反而把人带入了奥斯维辛、古拉格群岛。阿多诺从反思人类所遭受的苦难出发,在认识论、存在论和实践三个层面对同一性哲学进行了批判,勾画出了一幅同一性哲学带来的形而上学的没落的画卷。但是,阿多诺对同一性的批判并不是要抛弃同一性,却恰恰是要在非同一性中拯救同一性,拯救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1.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创建的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之一.从六方面扼要地阐述了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对党的统战理论的新发展,集中反映了他的"大统战"思想特色.它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大统战"思想则展现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的基本内涵和实质.  相似文献   

12.
用意在于将荀子学说中的“统类”思维进行研究,首先概述已经为大众所熟悉的“心性论(人性论)”与“名实论”的研究进路及重点。然后提示另一个更能深度探勘荀子哲学的进路——“知通统类”的进路。厘清“统类”思维和分类、归纳认知方法的差异。继而采用荀子学说里的重要概念,如“虚壹静”、“唯齐非齐”来呼应“统类”的地位。并举用“礼乐之统”、“仁义之统”说明荀子思想之精微与融通。一般而言,苟子思想对于知识的辨察,与认知心的看重是众所熟知的,比较陌生的是在荀子学说里具备最崇高境界的“统类”思维。荀子所倡议的统类思维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然而荀子称圣人与大儒才具有统类能力。本文主旨在于说明“统类”的精蕴,并阐述“统类”在荀子哲学里的意义与重要性。并且经由苟子“统类”及其哲学之研究,建议重审荀子学说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13.
从构成要素看,和谐精神包括了三个基本方面:人文是和谐精神的基本取向;整合是和谐精神的基本方式;德性是和谐精神的基本途径.同时,人文、整合、德性又具有互动性与整体性.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弘扬和谐需要正确处理人文、整合、德性之间的关系: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培养和谐精神的载体;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把握和谐精神的方向;积极推进创新,增强和谐精神的动力.  相似文献   

14.
人地不二理论又称人地全息统一论,它是我国学者在国内外地理学界首次提出的研究方法论。此方法论的提出,无疑对环境保护事业特别是人类社会心灵的环保实践探索,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手段。所以,心灵环保既是教育的实践,又是行为体验的实践。两方面的实践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心灵环保的最终目的就是从人地不二(或人地一体论)理论出发,经过反复的实践过程,达成人地一体的共识,建设人地不二的理想社会和清洁环境。  相似文献   

15.
色彩是极富情感的视觉因素,写生色彩的组合,能通过生理和心理的感应触动人们的情绪,激发人们的情感。对比、统一、和谐是色彩美的基本要素。统一即"多"统于"一",或以"一"总"多",是色彩多样性的有序呈现,和谐便是这种统一所达到的效果,是内容与形式相称、主体与客体相融、感性与理性相通的艺术创造。  相似文献   

16.
《史记》的黄帝谱系主要有颛顼和帝喾两大系,且以黄帝为共祖。疑古派却说它是后人"编造的谎话"。这与古籍记载不符。近年学者从《山海经》整理的诸神谱系也与此大体一致。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如"八角星纹")均证实:远古华夏不但早已实现了"大统一",而且有其物质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7.
The present study explored the effects of a mediated intervention programme on a sample of Grade 5 learners, in a remedial school. The participants (n = 20) were systematically sampled and they constituted two groups; namely, Individual Mediation (n = 10) and Group Mediation (n = 10). It was hypothesised that participants exposed to this programme would yield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cognitive functioning as measured by the Raven's Coloured Progressive Matrices. It was further proposed that participants within the Individual Mediation group would perform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within Group Mediation. Set Variations B-8 to B-12 from Feuerstein's Learning Potential Assessment Device served as a vehicle for mediating cognitive deficiencies. Results revealed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scores only within the Individual Mediation group. Despite th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yielded within the Individual Mediation group,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the Individual Mediation and the Group Mediation sample. Thes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in light of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future recommendations are suggested.  相似文献   

18.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性法律制度的协调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法律制度呈现多元化特点,特别是民族习惯法与国家统一法在适用的过程中常出现冲突,我们可以在遵循利于民族团结、合宪合法、促进“法治”、慎重稳进四大原则的前提下,采取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干部和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中介作用,变通地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精神,按《立法法》的有关规定变民族习惯法为自治条例形式的地方性法规,大规模开展普法教育工作等措施实现对二者的协调。  相似文献   

19.
Sjöberg, Rristina &; Tropé, Barbro (1969). The Value of External Direction and Individual Discovery in Learning Situations: The Learning of a Grammatical Rule. Scand. J. Educ. Res. 13, 233‐240. Forty‐five pairs pairs matched according to sex, line of study, and intelligence, were selected out of four sixth grade classes. Group A was told the principle and allowed to practice it on a number of examples. Group B was given the practices only. It was found that group A learned the principle better, and was also better as to transfer. On a test of retention 5 weeks later there were no longer an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