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古典名著《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故事,在我国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施耐庵在写打虎这一章时,并没有把武松写得“力拔山兮气盖世”,过景阳岗时雄赳赳,气昂昂,目中无虎,而是细致反映出了武松三次萌发怕虎的心理活动:(一)武松在“三碗不过岗”酒店豪饮之后,对山中有虎将信将疑,提着哨棒东摇西歪地上了山。猛一抬头看见山神庙上的防虎榜文,不觉犹豫起来,本想转回酒店,又怕酒家耻笑,思谋一会之后给自己打气说:俺堂堂七尺男子“怕什么鸟!且只顾上去看怎地。”硬着头皮继续过岗。(二) 等林中有窸窣响声,那“吊睛白额”真的跳出来,武松见了不禁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被那一惊,  相似文献   

2.
卷六《秦始皇本纪》:“攻魏垣、蒲阳。”《正义》:“垣,作‘(?)’。(?)音袁。括地志云:‘故垣城,汉县治,本魏王垣也,在绛州垣县西北二十里。……’”(228/2,此为中华书局1982年版页数行数,下同)吉案:黄本、凌本、殿本同,彭本上“(?)”字作“垣”,无下“(?)”字。张文虎《札记》:“案此宋人讳‘桓’,因并及‘垣’而缺笔,非《正义》有异文也。王、柯、凌所据宋本皆如此,仍其旧以见当时坊刻之谬。”张文虎言“(?)”乃“垣”之避讳字,不误。北宋钦宗名赵桓,据《淳熙重修文书式》,“垣”字亦在避讳之列(参陈垣《史讳举例》,页115,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故今所见百衲本《史记》所影印之南宋黄善夫本于“垣”字多有避讳  相似文献   

3.
语文诊所     
“莫须有”不是不必要《宋史?岳飞传》记载:“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秦)桧诘其实。桧曰:‘(岳)飞子(岳)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莫须有:也许有吧)。’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后以“莫须有”表示凭空捏造。例如明·西周生《醒世姻缘传》九十八回:“娘家的人当不起休书里面写得义正词严,连自己的娘家,把这莫须有的事,都也信以为真。”  相似文献   

4.
读《水浒》里武松打虎那一节时,总有一种紧张得透不过气来的感觉。据说,施耐庵为了把打虎的场面和情节写得逼真一些,他先是到处找人访问,听取人们关于老虎行凶吃人的叙述。他仍然感到不满足,又亲自跑进深山老林里,蹲在大树上观察老虎的各种闪展腾挪的动作。这样,他才能在小说中把老虎的凶暴写得活灵活现,使打虎中的武松显得那样威武雄壮。 按常理说,写打虎,听几次虎吃人、人打虎的故事描述也就够了,不必冒着生命危险到深山老林里去实地观察。可是,施翁却觉得“耳听是虚,眼见为实”,偏要坚持爬到树上亲眼看看老虎的活动。这种“写虎先观虎”的求实精神和扎实作风,很值得今天我们从事新闻工作的同仁学习。  相似文献   

5.
《新华字典》是一部有权威性的字典,它集前人字书之大成,在字的音、形、义的注释上,是审慎、准确和精当的,但也有个别疏误处,现提两点如下: 1、关于“亢”字的写法——过去的字典、词典都写做“(?)”,而《新华字典》却写(印)做“冗”(?)”。按:“(?)”字下边应是“儿ér(?)”,不能是“几jī(?)”上边应是“宀mián (?)”,不能是“冖mí(?)”。“宀”俗称“宝盖”,甲骨文作“(?)”象形为屋子的意思,下边的“儿”为古“人”字。《说文解字》注解“(?)字时说:“散也,从‘宀’,人在屋下无田事也”。坐在屋子里不下  相似文献   

6.
我在检查小孩的作业时,不断发现一些错别字。当向他指出时,孩子还满有理地说:“电视上就是这样写的。”我细细一想,确有其事。例如:电视广告、节目预告等都有错别字发生。我和一些教师谈起此事,他们也有同感。如将“音乐舞蹈”写成“音乐舞(足刀)”;行人要走横道线的“道”字,写成“(辶刀)”字;球场休息的“场”字,写成“?”等等。电视在我国已走向普及,家庭对电视的接触日益增多,而小孩又十分敏感,模仿力强,  相似文献   

7.
(接上期)清杜安诗字淑苌,号蓉镜,宁河人,乾隆举人,官至广东高州知府。瓣香楼古人以拈香一瓣,表示对他人的敬仰,称瓣香。宋曹彦约《昌谷集·谭仁季以二诗见遗走笔次韵》:“诗才清不羡沧浪,曾向欧、曾接瓣香。”又师承某人,也叫瓣香某人。宋陈师道师承曾巩(南丰),故其《后山诗注·观兖文忠家六一堂图书》云:“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按,李云楣(字采仙,道光举人,国子监助教)有室名瓣香庐,其义与此同。清沈峄(1742年-1791年)字东岩,号简庵,天津人,乾隆举人,著有《虚白斋诗抄》。虚白斋《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释文》:“司…  相似文献   

8.
少时读杜诗,不明不白地记住了一句:“苛政猛于虎”。而今在出版行业,倒是明明白白地感受到同一句式的另五个字儿:盗版猛于虎。此说一点不夸张,在出版业(音像等非纸质出版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中,但凡销售业绩稍好一点的图书都有被盗版的可  相似文献   

9.
文章标题如何出新,活用成语是有效的方法之一。成语活用作标题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一、巧改一字,意义出新。如《不耻下卖》(人民日报80.11.24),就是将“不耻下问”改了一个字,提出要多销商品,须到处摆摊设点,以至串巷叫卖,有不耻下卖的行动。又如一篇报道沈阳薄板厂厂长刘相荣改革受阻,仍顶着困难上的文章,标题叫《骑虎不下》(经济日报86.9.30)就是根据“骑虎难下”改的。还有如《曲高和众》(今晚报86.8.25)、《望瓜止渴》(辽宁日报86.9.21)等,这些根据成语改动一字的标题,别具新意,令人回味。二、改动二字,翻新生趣。如《“买椟扔  相似文献   

10.
新闻要短、要现场,这是对的,但根本的因素还在于新闻的内质有没有味、有没有新闻价值、主题是否有意义. 常见一则短新闻、小新闻,因为写得有味,处理得比较突出,就很吸引人看.手边就有这样一篇300来字的小新闻,写得妙趣横生,很有味,很中看,请读者不妨也欣赏一下: 标题:“大雪”雪不降“冬至”冬不至(引题) 乌鲁木齐奇暖少雪(主题)  相似文献   

11.
夏日,一位摆摊卖西瓜的农民,在摊子前挂了块牌子,上写“此处西瓜出售”六个字。西瓜卖得挺快。 张三看见招牌后摇摇头说:你只写“西瓜出售”四字即可,“此处”二字可省略,因西瓜就摆在这里。卖瓜人闻过则喜,即挥笔涂去“此处”二字。 过了一会儿,李四从这里经过,看见牌子上的字后说:你仅卖西瓜,并无它物,只写“出售”便已明义,“西瓜”二字也可不写。卖瓜人觉得这个意见提得有道理,于是又抹去了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主张文章写不出时不硬写;但同时他又说他的文章常常是“挤”出来的。他形容这个“挤”字,有一段极好的文字在《“题未定”草(一——三)》中:“笔,是有点古怪的,它有编辑先生一样‘挤’的本领。袖手坐着,想打盹,笔一在手,面前放一张稿子纸,就往往会莫明奇妙的写出些什么  相似文献   

13.
(二)成语的误写。 成语的误写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写了错字,一种是写了别字。 写错字的主要原因是对成语中的某个字的形体辨认不清,或多笔少画,或误写偏旁。例如:将“丧心病狂”中的“丧”写成“(?)”,将“一尘不染”中的“染”写成“(?)”,将“黄粱美梦”中的“粱”写成“(?)”,将“中流砥柱”中的“砥”写成“(石氏)”,将“水滴石穿”中的“滴”写成“(氵商)”。再如,将“气焰嚣张”中的“焰”写成“熖”,将“死有余辜”中的“辜”写成“(?)”,将“曲突徙薪”中的“徙”写成“(彳步)”,将“秣马厉兵”中的“秣”写成“(禾未)”将“肆无忌惮”中的“忌”写成“(巳心)”  相似文献   

14.
来函照登     
硕良兄:刚刚收到贵刊1998年第六期,看到拙作《编注例话(四)》:《〈读徐铸成回忆录〉》,就不能不向你写这封信了:错得太多、太厉害了。下面,我按照拙文中的序号提出来:三、徐先生原稿将“阎典史”写为“严典史”,我以为这是同音笔误,径直改了就是。我写了“可迳改”。整理异体字,现在“迳”都作“径”了。我随手写了个不规范的字,当然是我的过失,贵刊却没有改用“径”字,而印成“可迄改”,不成话了。  相似文献   

15.
这里选登的三篇小言论,都是河南工商报“腾飞杯”小言论征文的获奖作品。说它们是“小言论”真是名副其实:瞧,获得一等奖的《送礼者的“心意”也领不得》199字,获得二等奖的《抗洪一线“大禹”多》和《不妨走下主席台》分别是371字和208字(均不含标点符号)。在如此短的篇幅内能够说清一个问题,阐明一个观点,并且赢得读者和评委的首肯、赞许,它们有什么奥妙呢? 有成语说:“短小精悍。”短小,是外在形式;精悍,是内在质量。五十年前,毛泽东同志就说过:“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依我之  相似文献   

16.
编读往来     
内蒙古党委《实践》杂志社副总编辑巴图仓来信: 近期看到第23期(总235期)上的“港澳台之窗”栏目中登有一则消息,标题是《席慕容写<大雁之歌>》。文中引用席慕容的话,几处提到“蒙古”二字,而且消息一开始也提到了“蒙古”二字。我理解全文中提到的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89年第4期上看到了左漠野同志写的《新闻与宣传》一文。该文把广播(电视)发布新闻、传达政令的任务概括为六个字:政治、新闻、宣传。我试拟了十六个字:党的领导、人民主人、实事求是、社会责任。或许有人说:“你不赞成新闻的政治性!”“你不要宣传!”我说,有党的领导,有人民当家作主,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对社会主义社会负责的责任感。新闻的立场、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8.
报考专业:新闻学考试科目:新闻业务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消息这种体裁为什么能在报纸上、广播电视中“唱主角”? 2·1989年后,我国新闻界为什么倡导“现场短新闻”? 3·“版面语言”的涵义是什么? 4·“新闻策划”的涵义是什么?二、论述题(40分) 试论我国近20年新闻报道革新的主要表现及其成功经验。三、评论题(20分) 就今年二、三月份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的激化与缓解一事作出千字评论,并作标题。复旦大学98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相似文献   

19.
第一章我国书籍的产生和早期的发展 (从远古到公元前221年) 第三节我国初期的书籍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正式书籍,是写在竹、木简上的简策和绢帛上的帛书。古籍上有“先王寄理于竹帛”(《韩非子·安危》),“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墨子·明鬼》)等记载,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竹帛已成为写书的主要材料。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序文中说的更明确:“著于竹帛谓之书”。我国书籍至此才有了定形,用竹帛写的书籍是我国正式写本书的开始。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新闻界开始注意新闻语言表达研究,报道比原来写得生动、感人了。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目前仍有不少新闻作品写得枯燥乏味,陈词套话多,程式化、概念化的语育举不胜举,下面就自己在编稿过程中遇到的实例作一些分析,以引起通讯员和记者的注意。“该”字是新闻稿忌用的词“该”字是一个指示词。指上文说过的人或事物,一般多用于公文。可有的通讯员和记者在写新闻稿件时,大量使用“该”字。“该”字并不是说不能用,但在一篇新闻稿中,多处出现令人感到乏味、重复。严格来讲,“该”字它不是新闻语言。请看下面一例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