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丽冰 《现代语文》2009,(6):103-107
福建宁德蕉城区方言名词与普通话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构词上,重叠式构词和附加式构词是蕉城区方言名词构成上采用的两种重要的语法手段.很多单音节名词可以按AA式重叠(重叠具有区别词义.辨别词性等作用).在附加式构词中,后缀语素(囝、头)的构词能力强于前缀语素(番,洋、老).此外,还有逆序词及并举遍称的构词方式,显示出蕉城区方言名词构成上与普通话相比有不同之处,与闽东其他方言相比,也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2.
湖南湘乡方言的"子"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兰  张睫 《现代语文》2006,(4):87-88
湘乡方言属于湘方言娄邵片,方言中有丰富的子尾词,与普通话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本文通过对子尾词结构特点和语法功能的考察,了解到“子”尾本身有很强的构词能力,由子尾构成的双音节子尾词作词干,前加修饰成分,是湘乡方言中子尾词的来源。  相似文献   

3.
吉县方言中有几种和普通话不一样的构词形式,它们的构词能力很强,构成的词的使用频率也很高。这些构词形式就是重叠式,子尾式和带疙式。一、重叠式。词根重叠构词在吉县话中主要是单音节词根的重叠,即A A式。这种构词形式构成的词主要是名词,其次是量词。1.1 重叠式名词。吉县话中,单音节词根重叠构成的名词很多,如“包包(衣服上的口袋)、篮篮(手提筐)、角角(饺子)、面面(粉末)”。这类词的意义和词根意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儿”出现于词尾的功能主要是两种,一是表示语音音变功能,二是表示构词语素功能。如果“儿”表示“儿化”音变现象,则其不是语素;如果“儿”不表示“儿化”音变现象,则其是语素,或者是实语素,或者是虚语素,所构成的词,或者是复合式合成词,或者是附加式合成词。“儿”在现代汉语中出现于词尾,其情况可分为:双音节 “儿”和单音节 “儿”两种。双音节 “儿”所构成的词,是“儿化”词,是两个语素构成的合成词,而不是三个语素。单音节 “儿”所构成的词可分为复合式合成词、附加式合成词、“儿化”单音节词,关键看“儿”是否“儿化”,是否具有理性意义和语法意义。不分情况把“儿”都视为语素,概念上是混乱的,理论上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5.
商丘方言属于中原官话中的郑汴片,该方言区使用范围最为广泛的一个词尾就是“子”尾。它的主要功能是构词别义,可以做名词,形容词,动词,数量词等等的词尾,构成一些新的词语或者赋予已有词语新的意义。文章比较了商丘方言与普通话“子”尾的区别,它们最重要的差别是实际读音的变化,另外在构词上也有一些不同。  相似文献   

6.
“子”尾在洛带客家方言中很活跃,本文对“子”尾在名词、形容词和量词中的用法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子”尾作为词缀构成了很多不同于普通话的名词,在少数名词中明显地体现出小称的意义;在形容词中或作为词缀构词,或作为形容词生动形式的一部分,往往表示量增加了一点儿或程度超过了一点儿的意义,大都表示或喜爱或不如意的附加色彩;在量词中也可以作为词缀构词,还表示量少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占有充分的方言材料的基础上,指出阳泉方言存在着子变韵子变调现象,并系统分析了现代汉语普通话子尾词与阳泉方言对应词语的构词方式。  相似文献   

8.
普通话与苏州方言“语义对应词”除了形式的差并之外,在词义上依然存在许多方面的细微差异。尝试引用“‘词义成分-模式’分析”比较普通话与苏州方言部分单音节动词的概念义差异;通过词义的概念义及色彩义的差异比较,研究分析普通话与苏州方言对应词复杂多变的意义关系。  相似文献   

9.
“技术革新”是一个由名词和动词组合而成的词组,它属于哪一种构成方式的词组呢?两个以上具有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功能的词,依靠一定的语法手段组合起来,就成了词组.它是由词构成的较大的造句单位.由于词组主要是靠语序表明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所以要分辨词组,就应从分析词与词之间一定的组合方式入手.如果词序不同,那么词组的意义和类别也随之改变.这种情况,在主谓词组、偏正词组和动宾词组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本文试图通过对“技术革新”的分辨,进而对  相似文献   

10.
沅陵话的词形特点,在构词语素上,与普通话部分相同;与普通话完全不同。在构词音节上,单音节对应普通话中双音节;双音节对应普通话中单音节。沅陵话的词义特点有,义项的多样化;特殊的地方惯用语。  相似文献   

11.
信阳方言特殊的语法现象论略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信阳方言总体上属于北方方言的中原官话,但受下江官话和西南官话的影响较大,存在许多不同于中原官话和普通话的特殊语法现象,带有某种交融性的特点。本文举例式地分析了“子”尾词、“可”式句和双宾句,从构词和句型两大方面论述信阳方言的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12.
沅陵话的词形特点,在构词语素上,与普通话部分相同;与普通话完全不同.在构词音节上,单音节对应普通话中双音节;双音节对应普通话中单音节.沅陵话的词义特点有,义项的多样化;特殊的地方惯用语.  相似文献   

13.
从构词与构形两个方面分析涿州话中后缀“儿”的语法功能。构词功能表现在“儿”可使不成词的语素成为可以自由运用的词、使甲类词变成乙类词、使词义发生变化、构成四字熟语等。构形功能表现在“儿”可加在各类词或熟语后边,表示一些附加的感情色彩或语体色彩。  相似文献   

14.
茶陵方言中的“叽”尾词极为丰富,属于词干加词后缀构成的一类新词,分别可作为名词、量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词尾,具有成词及修饰等语法作用和附加性的词汇意义与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耒阳土话中,与普通话名词后缀“子”相当的词缀有三种表现形式:子、仔和粒。词缀“子”是主要形式,意义基本虚化,成为一个构词标志。“仔”和“粒”是“子”的两种变体形式,词义虚化程度不如“子”,往往具有小称义。构词是“子”及其变体的主要功能,也兼有转变词义和改变词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结构助词“哩”在平鲁区方言中分布比较广泛,使用频率非常高,是平鲁区方言中有特点的一个词.平鲁方言中的结构助词“哩”同普通话中“的”、“地”、“得”三个结构助词的分布与语法意义以及功能对应得非常紧密,而且某些语法功能比普通话结构助词更丰富.  相似文献   

17.
罗山朱堂话属中原官话信蚌片,其名词后缀较具特色,如罗山朱堂话的名词后缀“儿”尾构成的在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中少见的“A儿1儿2”式和“A儿2儿2”式结构;以及后缀“娃儿”和“娃子”在构词及语法功能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在汉语中,有些用附加构词法构成的词具有某种感情色彩,如“阿姨”、“老头儿”的前缀“阿”、“老”,“猫儿”、“狗儿”的后缀“儿”,可使构成的词带有一种喜爱、亲切的积极色彩。这类词缀在普通话中分布窄,一般只限于名词,能构成的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有限,且都是带有积极色彩的。 在山西北部方言中,有一个做前缀的虚语素[k?~(32)](通常写作疙”、“矻”等),分布较广,构词能力强,一般使构成的词带有一种消积色彩,是汉语构词法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本文试就此做一简略说明。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词缀?目前公认的几条标准是:(一)同别的语素组词时位置固定。如,只能在前或只能在后,也就是定位语素。(二)在构词中经常具有类化作用,能标志词的语法功能。例如,凡是带“头”、“子”词缀的词一般都是名词;凡是带有“化”缀的词一般都是动词。(三)意义较抽象概括,是实语素意义虚化的结果。有些词缀仍带有一些词汇意义,主要指附加意义(色彩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共收录“黄”义项8条、词组113条。构词能力最强的是。义、最弱的是。义;构词方式最强的是偏正式、最弱的是附加式和动宾式;词组中“黄”的语素变义是非常接近其语素共义;但辞书存在着漏收义项、没有释义、释义不当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