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导师、研究生关系具有两种客观属性:伦理性与经济性,两种属性因其内在规定性的不同而有产生直接冲突的可能。在学术资本主义兴起以及高等学校项目制治理的背景之下,伦理性与经济性时常倒置,师生关系失范现象时有发生。为弥合师生关系想象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超越伦理性与经济性的冲突,应当重构导师、研究生关系,形成一元主义雇佣关系的新常态。构建一元主义雇佣关系范式下的导师、研究生关系,需要坚持教育伦理、构建经济契约、提升心理激励,并且加强制度规范,使之朝着和谐守范的方向规范发展。  相似文献   

2.
学术门户现象是研究生培养中伴随着导师和学生交互关系的确立而自然形成的关系。现行的导师负责、集体培养相结合,而集体培养的作用没有很好发挥的培养方式容易产生学术门户现象,不利于学术的交流和创新。因此,本文根据第一手资料——一份来自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的调查问卷,提出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导师组的作用,积极组建科学、合理的导师组和学术梯队的建议。通过对研究生教学和科研的集体培养,一方面有利于研究生博采众家之长,扩大知识面,提高科研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研究生培养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学术不端现象诱发的舆情事件频频出现,基于研究生师生关系形成的微观学术环境不容忽视。诸多学术不端案例越来越表明,研究生培养过程当中的师生关系失序是滋生学术道德风险的重要源头之一。门阀式、学徒式、雇员式、亲子式、师友式的“导生关系”都会衍生出相应的思想层面和行为层面的学术道德问题。师生关系失序与学术道德的逻辑关联表现为导师“放养”与学生“佛系”、导师对学生过分溺爱、学生对老师“溜须拍马”、导师对学生“压榨与剥削”、师生关系的“越界”与“越轨”等。这些类型的师生关系不同程度地导致着学术不端现象发生。为有效解决师生关系带来的学术道德问题,需要将科学家精神注入,实现研究生师生关系的重建:将追求科学真理作为研究生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将研究旨趣服务且立意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立足于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培养的常态化,强化研究生师生互动规范化的监督举措,净化科研育人生态。  相似文献   

4.
我国研究生导师制确立后,遴选导师的权力逐渐从中央下放至高校,形成了行政逻辑主导的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在遴选实践中逐步产生了系列问题。天津大学在高校研究生导师遴选的学术自治理念和基本框架基础上,切实开展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改革:导师遴选回归学术自治,学院自主设置导师岗位;导师资格向导师岗位转变,导师选拔竞争上岗;打破导师资格僵化标准,设置独立导师、正副导师、导师团队三种上岗形式。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深化我国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 经验。  相似文献   

5.
对35所高校1746名理工科博士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导师为院士、长江学者等的博士生在科研产出上具有较大优势,导师为长江学者等的博士生还在科研支持、师生关系和学业压力方面表现出优势。来自导师的直接指导对指导效果影响显著,导师学术身份越高,博士生能够得到的直接指导越少。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数量与指导效果关系不大,但博士生感到自己的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量过多时会对指导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建议相关部门在遴选导师过程中,除严格坚持学术标准外,还应适当考虑导师的指导能力、指导条件和指导热情等因素。  相似文献   

6.
“研究生学术忠诚量表”编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文献分析、访谈、三次施测及对777份样本数据的探索性、验证性因子分析编制了"研究生学术忠诚量表",从学术认同、学术努力、学术理想三个维度探讨学术忠诚.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生性别、是否参加过工作、导师性别、导师指导研究生数对研究生学术忠诚有显著影响,研究生学术忠诚与导师、管理、亚文化、管理等因素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学术民工”与“学术老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不少研究生都“尊”称自己是“学术民工”,而将导师呼为“老板”、“包工头”。明眼人一瞧便知:研究生是导师的廉价劳动力,而“学术民工”却人在屋檐下,只有忍气吞声的份儿。暂不提研究生自身将来有多大作为,而就其群体来讲,在人们眼中已属于知识分子上层人士了。研究生作为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博士生与博士生导师之间的关系,并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结合多年的博士研究生培养经验,分析了博士生培养中存在的博士生导师指导与培养、博士生自我培养与学术氛围营造方面问题,并以这些问题为导向,总结和探讨了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经验和方法,如提高导师的指导水平,健全培养体系;深化培养机制改革,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建立多样化交流环境,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陆的导师兼有学术指导、生活导师双重角色。导师与培养单位之间属于聘用关系。研究生与培养单位属于"契约式教育"关系。导师受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委托,为研究生提供教育服务。公办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研究生管理部门代为学校行使研究生管理职责。导师与研究生属于"契约式教育服务"关系。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契约"是一种默认的契约,在所在学校的安排下,导师按要求完成指导任务,研究生听从导师的学术指导。双方成为合作伙伴,既要在心理上"一致同意",也必须体现公平正义,双方不能侵犯对方的权利。研究生有权拒绝导师摊派正常学术研究之外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学术志趣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本文关注研究生的学术志趣,对1148名清华大学的学术型研究生开展问卷调查,采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考察研究生学术志趣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生的学术动机、科研投入、导学关系、导师指导、学术环境等因素均对学术志趣有显著影响。研究生的个体属性、导师年龄、导师职称等因素对学术志趣影响不显著。为此,应从优化选拔机制、构建良好导学关系、营造良好学术氛围等方面激发研究生的学术志趣。  相似文献   

11.
以科研导向为核心,研究生导师与学生形成了导学共同体。导师作为研究生学术的第一负责人,理应承担学生的学术责任。然而由于某些导师教师信念的欠缺、高校导师指导评价方式的缺失、相关政策的失位使得导师学术失责现象频繁发生,对研究生学术生涯与价值观、教师职业神圣形象与声誉地位、大学基本功能发挥乃至教育事业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教育生态环境出发,建立各系统培养导师责任担当机制。同时,坚持稳定、协调、同步原则,形成导师责任意识培养的统一氛围。  相似文献   

12.
对国内某"211工程"高校850名在读文科硕士研究生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共同方法偏差检验,采用相关分析、层级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处理数据,采用相关程序对中介效应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影响后,导师魅力、导师指导对研究生学术努力行为均具有显著解释作用,其中导师指导的解释作用更大;研究生学术认同、学术理想对研究生学术努力行为也都具有显著解释作用,同时在导师对研究生学术努力行为的预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即导师对研究生学术努力行为影响中的一部分是通过提高研究生学术认同、学术理想达到的.  相似文献   

13.
学术导师领导力是影响研究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相关理论,提出和回答关于学术导师领导力与研究生创造力关系状态的研究问题。曲线拟合和等级回归分析677个样本数据的结果显示:学术导师领导力与创造力曲线相关,是正U型曲线关系。研究发现弥补相关理论的缺失,为学术导师领导实践和高等院校创新教育管理提供切实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论导师团队建设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生导师团队改变了传统的导师负责制下的单一传承关系,有利于提升导师的学术水平,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要有效地发挥导师团队的作用,需要明确导师团队的职责,并通过倡导学术自由、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学术合作、展现学术宽容等有效措施使之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5.
对“导师负责制”下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生导师负责制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经过实践证明是一种较适合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方式。本探讨了由于集体培养方式制度不完善而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不利于知识面的拓宽,不利于学术道德、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等,并探讨了导师负责制下研究生学术活动的意义及如何开展。  相似文献   

16.
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是启迪研究生创新性思维、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激发研究生创新潜力的重要保障。在分析研究生学术生态现状和借鉴发达国家优化学术生态环境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五位一体"的研究生学术生态系统优化模式。通过研究生、导师、学科、学校和社会历史文化五个方面的变革,"五位一体"模式旨在增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在对研究生教育本质进行理论探讨基础上,建构了研究生教育场域分析框架。认为研究生教育场域是行动者之间围绕高深学问展开教育性互动而形成的关系网络,学术关系和教育关系是研究生教育场域最主要的关系网络。研究发现,文科硕士生学术关系密度显著低于理工科硕士生。文科硕士生学术关系密度和教育关系密度均较小,无法形成稳定的“学术-教育”共同体,其“在场”状态呈现出“游离”趋势。  相似文献   

18.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事业的奠基者、引路者,对研究生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强化对研究生导师的考核评价,建立具有操作性强、评价功能完善的考核评价制度,不仅能够增强导师责任感、促使其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还能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文章通过对我国研究生导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梳理解析,运用数理评价方法,构建研究生导师科研学术能力、研究生培养成效和师德师风“三位一体”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双一流”高校为例分析其应用效果,以期为我国高校丰富研究生导师考核评价体系提供新的理论框架,旨在为提升我国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有益尝试与参考。  相似文献   

19.
建设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团队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彩红 《高教探索》2012,(5):104-106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大幅度增长,传统的单导师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日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如生师比例失调,学科知识局限,导师队伍发展不平衡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建设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团队模式,既可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也为提升研究生导师自身学术水平提供良好平台,又是实现学科交叉,产生新的创新点的有效途径。通过建立完善的导师团队结构、健全导师团队的管理制度、建立导师团队的评价激励机制及科学处理团队学术分歧等措施来保障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团队建设。  相似文献   

20.
制约研究生导生关系良性发展的正式制度障碍表现为制度空转、制度偏颇、制度缺失;与现代大学制度相背离的传统“师徒制”具有负面影响、与价值理性相割裂的工具理性行为日盛、专业研究生教育与学术研究生教育相混同是制约研究生导生关系良性发展的非正式制度障碍。实施研究生导生正式制度改革与设计必须坚持和贯彻两大原则:以研究生发展为本;导生制度规则、规范和程序的具体化、明晰化和可操作化。当下研究生导生正式制度改革,要实施导师评价模式转型,促使导师以研究生发展为本;转变导师培训模式,促使导师开展良好的自我教育,提升自身育人素质;研究生教育主体多元化,形成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正向合力;建立监督导师及研究生权益救济和援助机制,弥补制度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