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2017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分析了中国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去向及就业质量状况。结果显示: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未就业比例很低,但其中超过20%的博士从事临时性的博士后工作、灵活就业和合同就业;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和行业分布呈现多元化特征,在高校或教育行业之外,企业、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已成为博士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从地区流向看,博士就业具有属地化和向北上广等东部地区集聚的特征;博士毕业生工作满意度、工作与专业相关性较高,但部分学科薪酬回报不如硕士毕业生。在供需结构转变、博士就业多元化背景下,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博士生教育目标和培养机制,加强博士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追踪调查,重视博士生就业及就业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5/2016学年度至2019/2020学年度全国学术型博士学位授予数据,分析我国基础研究博士毕业生的去向及趋势。结果显示:基础研究博士毕业生就业比例逐年下降,入博士后流动站和待业的比例逐渐升高,到高校工作的比例增长较快,从事教学与(或)科研岗位的比例持续上升。与普通高校相比,“双一流”建设高校基础研究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比例较低,入博士后流动站和到企业就业的比例相对较高。理学、农学基础研究博士毕业生就业比例较低,农学基础研究博士毕业生待业比例最高,理学、工学基础研究博士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比例高于其他学科。  相似文献   

3.
基于2021年全国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中部地区的博士外流就业的比例最高,东部地区的博士外流就业的比例最低,如果离开原籍地跨地区求学,中部地区生源的学生返回本地区就业的可能性也最小。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博士、选择到企业就业的博士更可能到东部地区就业,而越是看重工作稳定性的博士越倾向于在中、西部地区就业。另外,无论是什么样的就业部门,就业于东部地区的博士就业满意度较高,就业于中、西部地区的博士就业满意度较低。中、西部地区一方面需要加强本地区培养博士生的能力,重视企业在人才积累中的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国家层面政策的持续性支持。  相似文献   

4.
博士毕业生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生力军,也是企业研发的重要力量。基于2016年中国13所高校博士毕业生问卷调查数据,对他们到企业就业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博士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意愿和实际比例均不高。对于理工农学科背景的博士生而言,男性和在读期间获得过专利的博士生更倾向于去企业就业。到企业就业的博士在读期间学术发表数量更低。此外,到企业就业的博士从事研发工作的比例较低。与到其他部门就业的博士相比,到企业就业的博士认为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比例显著更低。我国企业应进一步增强研发能力,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和更高的薪酬待遇,吸引更多的博士到企业就业。  相似文献   

5.
我国6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公布了2017届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就业单位和就业地域特征数据。相比于1995-2008年的博士就业数据,博士后已经成为2017届博士毕业生就业重要去向;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延续了多元化趋势,学术性岗位依然是最主要的就业途径,企业就业比例上升,政府部门就业比例下降;博士毕业生就业呈现属地就业、东部聚集和区域集中的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6.
一流大学通过博士毕业生就业对非一流大学及高等教育系统产生溢出效应,这种效应是在特殊的学术劳动力市场环境下,由于两类高校的博士资源供需规模错位和配置能力不平衡导致的结果。它既具有提高非一流大学教师的专业水准,推动学科发展与范式转型,促进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等正效应,也会引发“学术漂移”和代际冲突等负面效应;溢出效应的强度受到市场波动、招聘政策、高校实力、学科特性与地理空间的影响。因此,要从战略层面看待一流大学建设,深化博士生教育改革,完善教师教育制度,建立人才引进的配套制度体系,精准调整博士招生规模,科学运用一流大学的溢出效应,助力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7年全国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探索博士毕业生区域流动的影响因素,并重点考察西部地区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研究发现,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地点选择存在明显的地缘效应,若博士高校所在地与户籍地或前置学位高校所在地一致,那么博士毕业生更可能在本地就业;西部博士毕业生比东部博士毕业生更可能就职于高校和科研机构,并且西部博士毕业生的外流现象主要表现为企业就业者群体;虽然成渝地区对本地培养的博士有一定的保留率,但对其他地区博士毕业生的吸引力较弱。上述发现支持了大学建设和创新型企业建设在博士人才积累中有重要作用的结论。西部地区一方面需要注重依靠本地大学培养博士毕业生,另一方面要注重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创新型企业,以吸引更多博士人才。  相似文献   

8.
一、制定出台具体政策措施。为强化政策效应,对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真正起到推动作用,山东省关于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一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山西省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就业。根据本人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连续工作的年限,由省、市、县财政按比例代为偿还,工作年限满5年的代偿30%,满8年的代偿70%,10年以上的代偿100%;在见习期间执行转正定级工资标准,见习期满后高定两档工资。二是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对从事个体经营的高校毕业生,3年内免交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贵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贵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2005—2009级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现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的比例高达82.3%,毕业生进企业的比例为50%,其次是事业单位为24%。另外,毕业生建议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应加强实践环节的比重,比如增加实践课程、充实专业实验、延长实习时间等。调查结果为贵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06级、07级958名湖南省地方高等学校机械类本科毕业生和08级、09级950名在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从就业岗位类型等方面描述了湖南省属高等学校机械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与在校大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意愿。调查显示:13%的毕业生考上了研究生继续深造,21%从事设计与研发方面的工作,52%从事制造、安装、维护、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工作,而创业等其它方面的工作占13%。20%的在校大学生准备考研,30%希望从事设计与研发方面的工作,25%准备从事制造、安装、维护、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工作,而创业等其它方面占到了25%。结果表明:一半以上的毕业生从事工程技能、工程应用性的工作,只有30%在设计或研发岗位,而在校学生偏向设计与研发的比例明显高于现状。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4届代表性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分析了我国博士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就业去向分布、就业单位分布、就业地域分布及就业行业分布情况。分析结果显示:除个别高校外,我国博士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普遍很高,艺术类和师范类高校灵活就业率普遍高于工科类高校;在就业去向上呈现东部研究型大学升学和出国“双高”态势;在就业单位上呈现向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集聚态势;在就业地域上具有明显的“属地就业”和东部就业特征等“溢出”效应;在就业行业选择上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等综合特征。建议未来应重视做大做好中西部地区博士后工作,继续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博士生质量保障体系和治理体系,省级政府应继续增加对省域内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12.
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开创就业工作的新天地,使得就业市场上供需双方的信息能够更加快速、有效地交流,这是摆在所有从事就业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针对这种情况,国家教育部要求建立国家、省、高校三级就业信息网络以支持和带动高校各项就业工作,特别是高校这一级要通过信息网络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效率.本文主要结合我国高校就业网站建设的现状来具体论述一下高校毕业生信息网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博士毕业生是青年人才的重要来源,促进博士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分析近年来博士毕业生高质量求职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博士生求职的现状和特点,探究促进博士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实践举措,努力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正时值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签约旺季,网络招聘机构"智联招聘"发布"2014年应届毕业生求职力"调研报告,调查涉及求职行为与态度、获得面试的机会、是否成功签约等各个方面。挂网问卷调查对象为全国2014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包括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等,有效样本52461个。调研报告显示本届毕业生:●不再"迷信"高学历。2014届大学毕业生对待高学历的态度渐趋理性,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的比例为76.3%,仅5.4%的人选择毕业后出国继续学习。去年选择就业的比例为68.5%,今年  相似文献   

15.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要求,毕业生就业面临多重困难,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应深化改革,研究对策,积极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16.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将成为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一项重大课题。本通过对燕山大学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调查,分析了就业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广受关注,其中博士毕业生群体的就业去向更是引人注目.本文选取工科博士毕业生作为分析对象,对工科博士到企业就业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男性、父亲职业是管理层或技术人员、学科排名度高、博士论文为应用性研究、对工资待遇有较高偏好的博士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概率更高.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背景因素对于工科博士到企业就业没有显著性影响,而个体特征、动机偏好、学习经历和能力积累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其到企业就业的选择产生影响,其中,年龄和论文发表指标数对工科博士到企业就业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研究进一步对工科博士到企业就业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并对进一步加强工科博士培养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做好大学生就业见习工作能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2022年公布的45个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沈阳市名列其中,同年沈阳市推出了青少年发展“十四五”规划。以沈阳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为调查内容,通过剖析沈阳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问题,挖掘深层次影响因素,提出了政府、企业、高校和毕业生“四维一体”的“稳岗位、促就业”的就业见习路径。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近日发布《2015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要点》,其中,要求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不低于80%,未来三年实现自主创业人数不少于6万人,并将重点建设100家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示范基地,组织不少于1万名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  相似文献   

20.
一、2 0 0 1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2 0 0 1年辽宁省普通高校 (含研究生培养单位 )毕业生 6 2 2 82人。其中博士毕业生 6 82人 ,硕士毕业生 2 5 2 7人 ,双学位毕业生 6 9人 ,本科毕业生35 40 0人 ,高专毕业生 190 74人 ,高职毕业生 4 5 30人。同 2 0 0 0年相比 ,毕业研究生人数基本持平 ,本科毕业生增加 4 717人 ,高专、高职毕业生增加16 5 3人。此外 ,接收安置省外高校本专科毕业生36 5 0人。截止到 7月 10日省级集中派遣工作结束时 ,毕业研究生和双学位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6 .7% ;本专科毕业生总体初次就业率为 6 1.84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