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忻志伟  周骥 《新闻实践》2011,(11):I0001-I0001
版面编辑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或为了向读行推荐版面中有分餐的新闻,往往会在编排新闻稿件中加注一段核心提示,以期引起读者的关注。我们所常见的核心提示,通常是一段文字,也即报纸以往常用的提要题,其作用是对新闻稿什的核心要素进行一番罗列,以便读者更清晰地记住相关数据和情节。  相似文献   

2.
廖天一 《新闻窗》2007,(2):86-86
在当今报业不断发展和繁荣中,娱乐新闻已成为报纸,特别是以城镇居民为读者对象的小报新闻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有的愉悦、休闲方式,传播健康的娱乐信息,深受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青睐。办好娱乐新  相似文献   

3.
新闻可读性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纸上的新闻是给人阅读的,可读性是读者对新闻的必然选择。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对可读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新闻的可读性,提高新闻的可读性,通过可读性来吸引读者,已成为媒介从业人员的共识。可读是读者的天性可读性指新闻便于阅读、吸引读者的特性。可读性的实质是吸引读者阅读新闻并顺利接受信息。报纸上的新闻面对的是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的读者对象,要努力使最大多数人读懂、爱读,必须研究读者的阅读习惯与心理、思维方式与接受能力,并在新闻中体现可读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关于“新闻的可读性”的讨论由来已久,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增强新闻可读性,同仁各抒己见。笔者结合供职的《吐哈石油报》实践,认为要深入研讨这个问题,得从什么是新闻的可读性、可读性与低级趣味的区别及新闻可读性的标准三个方面来分析。一、可读性是新闻对读者的吸引力报纸既是精神产品,又是信息载体。它既有政治属性,又有信息、文化和商品属性,其中政治属性是最重要的,代表社会最高利益。众所周知,新闻首先要使读者喜欢看,有吸引力,才能体现新闻的政治属性,实现报道的指导性和其他相关功能。因此,不论思考新…  相似文献   

5.
汪莉 《新闻传播》2005,(12):71-71
随着信息时代和厚报时代的到来,读者对新闻背后的信息有着愈来愈强烈的需求,而资料中潜在的信息价值恰恰能够较好地满足读者的这种需求。近年来,资料在新闻制作中正逐渐受到青睐和重视。  相似文献   

6.
对于办报人来说,读者即市场。因此不妨说“心中有读者”实质上就是“心中有市场”。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这是因为,报纸虽然有着极为强烈的政治属性,但它终究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读者买报纸,是一种消费行为。如果你提供的新闻信息,没有什么价值,读者从中不能获取有益的营养和精神的愉悦,你就会遭到冷遇。如果做到了“心中有读者” 或者说“心中有市场”,那我们就会自觉地根据读者的需要采写新闻、编辑新闻,从而赢得读者,赢得市场。新闻学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7.
邢艳 《新闻传播》2009,(9):50-50
新闻标题从新闻中产生,它以新闻事实为依托,又对新闻产生着能动的作用。新闻标题有着提示新闻内容、概括新闻事实、突出新闻事实和浓缩新闻精华以及评价新闻内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用。好的新闻标题可以起到画龙点睛、引人注意的作用,进一步升华新闻事实。  相似文献   

8.
焦明忠  于林波 《新闻传播》2007,(1):35-35,37
真实是新闻的主要特征,这是从事新闻工作的基本常识,也是必须恪守的原则。但是,随着我们进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的真实性却在读者心中打了不少折扣。这种现象的产生,是新闻媒体之间竞争激烈,纷纷“抢”字当先,或浅尝辄止、或不经考证,从而导致“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结果。更有甚者。为了所谓的轰动效应,便置新闻的真实性于不顾,想方设法制造一些有“爆炸性”的新闻。这在第一时间确实“钓”足了不少读者的胃口,使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得到了很大满足,但从长远看。假新闻或者叫失真新闻混淆了视听,误导了舆论方向,既违背了新闻规律又玷污了记者的声誉。  相似文献   

9.
刘祖遐 《新闻窗》2010,(4):82-82
新闻导语讲求精炼和准确。一般由新鲜而有特色的事实或点评构成,提示新闻要点或精华,导读新闻。导语精彩,便能磁石般吸引读者:导语枯燥乏味,读者就不愿再读。可见,导语决定了新闻的生命力。报纸编辑修改导语,应画龙点睛,下笔如有神。  相似文献   

10.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报纸上的标题既是读者选择新闻信息的向导,又是读者阅读和理解新闻的纲要,它是新闻作品最简明、最有力的展现,图片与文字一样,同样需要认真制作标题。应当说,标题是图片新闻的组成部分,为新闻图片起好标题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其理由有五:其一,新闻图片具有独立的新闻价值,有了标题可以更好地反映图片的独立新闻价值,有些图片读者往往很难从画面上看出它的独立新闻价值,但通过阅读标题就会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11.
贺微 《新闻窗》2005,(2):45-46
场景即新闻事件的发生地。新闻作品能否吸引读者,形象化不可小视,其中现场感强弱是一个重要因素。记者不仅要深入现场,充分调动触觉、听觉、嗅觉等全副器官,全方位、立体地感受场景的变幻,还要把这种场景信息呈现给读者;不仅带给读者现场的信息,还要增强其现场感,如同身临其境。  相似文献   

12.
图片以形象语言传播新闻,具有一目了然的特点,对一个事件或人物,能深刻立体地报道,具有视觉冲击力,给读者强烈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发挥好图片新闻的优势,对提升报纸品质有重要作用。不同媒体对图片的选用裁剪处理截然不同。版面传递出来的新闻信息和感情信息也相去甚运。  相似文献   

13.
靳军 《记者摇篮》2005,(8):51-51
新闻图片作为新闻传媒手段之一.以其所具有的可视形象传播信息而受到受众的青睐。新闻图片有着“新闻”和“形象”的双重属性。要让一幅(组)新闻图片使读者从中获取一种信息.同时又得到某种程度的审美享受,需要研究以下几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新闻和信息是密切相关新闻是信息的一种形态.是信息“大家庭”中的一个主要成员。新闻品种众多,但各有特点,信息新闻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实用性强。一般的新闻,大都有一定的指导性,但并非都有实用性。而信息新闻,却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一定的实用价值,读者看了信息新闻,可以采纳运用到供、产销经营活动中去,或用于消费、学习、娱乐等。  相似文献   

15.
为什么新闻必须“动”起来新闻作品首先是给读者看的,其最终目的是为读者传递信息,通过一定的形式把事实介绍给读者。不能想象,一个语言枯燥乏味、内容呆板沉闷的作品,能够吸引并打动读者,使读者得到能留下深刻印象的信息。部分人的新闻观片面强调作者的主体地位,认为新闻作品是作者的产品,写什么、怎么写,作者有很大的主动权,读者只是处在被动地位。但是从大众传播的观点来分析,不难发现,传播的受众对传播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传播者和受众的互动,才能真正达到传播效果。所以,新闻作品只有“动”起来,调动起受众全部的感官神经,全方位的传递信息,引发受从接受渴望,才能真正达到传播效果。同  相似文献   

16.
张勇 《传媒观察》2003,(10):59-59
随着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新闻改革的逐步深入,广大受众已不仅仅满足媒体对某一社会事件作动态性报道这个层面上,而与事件相关的背景介绍、前因后果、专家观点等,也是读者急于了解的内容。而新闻媒体为了打造新闻“航母”,吸引更多读者的“眼球”,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也在想方设法改变以往的报道模式和表现手法。于是,“新闻套餐”应运而生。笔者以为,所谓的“新闻套餐”,就是针对某一新闻事件或某一社会现象,运用各种新闻手段,通过整合相关的新闻资源,形成整体上相对集中、个体上相对独立的新闻大板块。实践证明,这种“新闻套餐”以其内容丰富、结构灵活、服务性强而深受各阶层读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17.
董岩 《新闻与写作》2007,(11):51-51
新闻就是信息的沟通与交流,记者的工作就是传播信息,告诉大众,让读者知会。如果新闻传播出现误差,言辞不准、或者生涩难解,就会阻断交流,失去传播的意义。[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所谓策划新闻,并不是指人为制造出某个新闻,以博取读者的眼球,而是要求报纸的新闻采编人员要有做大新闻和服务读者的意识,将新闻中最令读者关注的,与其息息相关的亮点放大出来,做深做精,形成新闻强势,从而营造出报纸卖点。而这些就需要采编人员具备一双从新闻中挖出好料的慧眼。  相似文献   

19.
现代新闻传播讲求“过瘾”,强调“让读者一次看够”,不仅交代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还触及其本质,甚至加上“相关链接”,带来其他有关信息。但“新闻连载”反其道而行之,它有意将完整的新闻分割为若干篇幅,充满疑团与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增强对报纸的关注,可谓独辟蹊径。  相似文献   

20.
报纸的“卖点”就是读者的需要。人们看报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当今社会中各个方面的最新信息,以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加上广播、电视早已进入了千家万户,因特网又接踵而至,人们可以从多媒体上获取新闻信息,报纸那种“皇帝女儿不愁嫁”的优势逐渐减弱。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