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通过考察、比较“基体说”的核心概念“基体”与如来藏思想、唯识思想的核心概念dhātu,可以说明dhātu类概念绝非是基体之含义,如来藏与唯识思想也就绝非“基体说”。讨论是围绕“基体”的三种最基本含义———即现象法所依存之一元性本体、常一自在之我、现象法之一元发生因展开的。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以来,针对中国佛教如来藏、本觉思想的批判已经形成一股风潮,其中,内学院吕澂与日本"批判佛教"是批判最为彻底的两个代表.吕澂归宗瑜伽唯识学,将受如来藏、本觉思想影响的中国佛教诸经论统统判为"伪经伪论";日本"批判佛教"则认为如来藏、本觉思想带有一种"基体论"、"实体论"倾向,因而是反佛教精神的"非佛教".回应批判,不仅需要在义理层面论证如来藏、本觉思想的"合法性",也需要将义理之辨与立场、方法论以及现代性的反省结合起来.同时,以"批判"为契机的中国佛学自身反省也应该成为回应批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印顺与欧阳竞无在<大乘起信论>的分歧,反映出二人的如来藏思想的差异.欧阳竟无站在玄奘一系唯识学立场用体用简别的方法解读和批判<大乘起信论>,印顺从融通真常系和唯识系的角度回应欧阳竞无的观点,并重新解释<大乘起信论>如来藏的含义.他们的分歧集中在熏习的含义以及真如与如来藏的关系上.  相似文献   

4.
印顺与欧阳竟无在《大乘起信论》的分歧,反映出二人的如来藏思想的差异。欧阳竟无站在玄奘一系唯识学立场用体用简别的方法解读和批判《大乘起信论》,印顺从融通真常系和唯识系的角度回应欧阳竞无的观点,并重新解释《大乘起信论》如来藏的含义。他们的分歧集中在熏习的含义以及真如与如来藏的关系上。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无论是中国佛教界,还是日本佛教界,都不约而同地对影响中国佛教最为深远的如来藏思想展开了反思,甚至批判.中国方面的主力先是支那内学院的欧阳竟无和吕澂,其后是印顺法师;日本方面,一开始主要围绕着<大乘起信论>以及<楞严经>的真伪展开,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则有"批判佛教"思潮集其大成.其实,这一思潮所指责的如来藏是"实体"、"基体",如来藏思想是受"神我"说影响而来等等观点都是站不住的.而将如来藏思想当作在印度大乘佛教独立的"第三系"的说法也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  相似文献   

6.
“道果法”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独特而核心的教法,包含了从显宗到密宗的深广教授。本文简要阐释了“道果”之内涵,从道果法之观修的方式与阶段次第来论述了道果法的思想特色,即道果法兼融会通了如来藏、唯识与中观般若的思想,形成了自己修持明空双运或生死涅菜无别的实修体系。  相似文献   

7.
日本当代的"批判佛教"思潮对佛教教义进行审查,提出了"如来藏思想不是佛教"和"本觉思想不是佛教"两大议题.对这两大议题进行反审查的可能进路是:一是审查"批判佛教"将"缘起论"设为佛教的"基本教义",然后以此为"佛教标准"来判断"如来藏思想"和"本觉思想"不是佛教是否恰当?二是退一步,权且承认"批判佛教"将"缘起论"设为"佛教标准"是正确的,然后在这个大前提下来审查"如来藏思想"和"本觉思想"是否违背了"缘起论",是否是佛教?审查的结论是:无论在哪一条进路上,"批判佛教"的两大议题"如来藏思想不是佛教"和"本觉思想不是佛教"都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8.
范寅虎 《生活教育》2011,(21):34-36
"生活教育"是广大陶研工作者耳熟能详的一个名词,它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不明确"生活教育"的含义,就难以真正理解陶行知的全部教育学说。然而,对"生活教育"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科学规范的概念界定,这不利于准确理解、深入研究和学习实践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为  相似文献   

9.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概念之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涵的科学界定是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良性发展的关键。学界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得出多种结论,形成了广义狭义说、量变质变说、个体本位说、社会本位说等多种"内涵释义"。内涵解读的泛化、异化造成了实践的种种误区。科学界定创新创业教育内涵,辩证分析内涵之中各要素的关系,厘清核心概念,是指导并规范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在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研究成果做简要评述和思辨的基础上,溯本求源,从教育哲学、教育价值双维度对具有中国特色内涵的创新创业概念做出新的解读,并对如何建构本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社会存在"是马克思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但是,由于人们在其来源和理解问题上的两种不同倾向又以及"社会存在"一词的本身多义性,导致人们对其含义的理解存在着很大分歧。文章立足马克思的经典文本,考察马克思"社会存在"概念的真实含义,认为马克思是在历史唯物主义意义上使用此概念的,任何其他含义都不属于马克思的。  相似文献   

11.
"逍遥"接近于我们今天说的"自由"的概念,只要"放于自得之场"、"物任其性",则都可得"逍遥".所谓"有待"、"无待"只是相对而言,属于不同的逍遥境界,但无论是哪种逍遥,都要以"各安其性"为基础.<逍遥游>的"游"字,多与"心"联在一起,是具有特殊含义的专用辞,也可以说是用以表达主观精神活动的专用辞.这个游便是心游,唯有"游心"才能得以精神上的逍遥.  相似文献   

12.
南北朝地论学派与摄论学派的思想属于广义的唯识学,影响了天台智者教判思想的形成,尤其真谛翻译的<大乘唯识论>的"别教"观念,对智者的"别教"教判影响很大.别教核心是"别理",依之而形成道种智.智者基本判唯识学思想为别教有门,既殊胜于通教,又稍逊于圆教,且不同于别教空门的三论思想.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的气论思想博大精深,其内容见之于物理、哲学、生理、心理和伦理等五个层面。"气"概念含义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加大了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翻译难度,且现有的对"气"概念的翻译存在"西为中用"和"以偏概全"之欠妥。通过对"气"概念的内容及其现有翻译进行分析,认为采取音译加注法对"气"概念进行翻译最为妥当,这不仅有利于在跨文化交际中使西方读者从整体上把握"气"概念丰富的文化含义,且更有利于中华文化以更加独立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相似文献   

14.
马芯兰老师教改策略之一是围绕核心概念,在"退"中完成知识的迁移。"倍"概念是在比较中产生的,它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比较关系,"倍"是以一种量为一份,另一种量有这样相同的几份,这两种量之间就存在着倍的关系。它是"同样多、份、乘法意义"三部分概念的综合。在教学时紧紧抓住"同样多"这一概念,思考"同样多""份"与"乘法意义几个几"之间的关系,适时地渗透和迁移,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并建立"倍"的概念,充分体现了马芯兰教师以最基本的概念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围绕核心概念,在"退"中完成"倍"概念的迁移与建立。  相似文献   

15.
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曾提出"心斋"一词,成为道家"虚静论"的核心概念。"虚者,心斋也"。此一"虚"字是理解"心斋"概念之内涵的核心要点。"心斋"之"虚"从工夫论上说具有消解、否定的意味,是对"听之以耳"和"听之以心"的否定,也就是要使人不执于外物,亦不执于心念;从境界论上来看,"虚"又具备某种肯定的内涵,即"虚室生白"所蕴含的生命力和对心之光明本性的能动发现。而这两方面又统一于人心之上,"心斋"的过程也就是在人心受扰后发明本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佛教既有前宗派时期的格义佛教类型,更有宗派佛教义学建构时期发挥重要作用的"证义"佛教类型.日本批判佛教论,作为后宗派时代佛教思潮,由于缺乏历史与文本的双重解读,并未真正如实地评判如来藏-本觉思想在中国宗派佛教创建中(即"证义佛教"阶段)的地位与作用,特别是对唐代沙门法藏等人如来藏缘起论的阐释建构,没有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自百年前杜威访华以来,"实用主义"思潮在汉语世界里声名远播。中国学者在使用"实用主义"概念时,在不同的语境里,对其有不同的用法。汉语"实用主义"概念呈现出大约六种含义。第一,指以黄炎培为代表的中国本土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第二,指以杜威、胡适为代表的美国哲学流派及其中国的应用。第三,指以杜威、陶行知、陈鹤琴等为代表的教育思想流派。第四,指注重工具价值的工具主义价值观学说,它肯定物质生产的价值。第五,指以边沁为代表的功利主义伦理学说。第六,指唯利是图的利己主义思想。这六种含义相当于"实用主义"在汉语世界里的六个"身份",即作为本土教育思潮的实用主义、作为实验主义哲学的实用主义、作为平民主义教育思想的实用主义、作为工具主义的实用主义、作为功利主义的实用主义、作为利己主义的实用主义。这六个"身份"可视为对实用主义的不同的中国化解读,其背后有中国思想元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数学家王元曾说过:"学习数学搞不清数学概念,头脑中难免是一团糨糊。"可见,概念在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根基。如果没有清晰的概念,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只是无根之木,是没有生命力的。一、"失位"现象当前,在概念教学中"失位"现象屡见不鲜,主要在教师对教材把握方面,也有的是出在教学现场教师引领的问题,直接导致概念教学的低效。1.孤立看,隔离了教材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9.
概念是思维的工具,对概念的厘清是理论研究最基础性的工作.网络德育作为德育理论的核心概念,在网络德育理论体系中处于核心和支配地位,是网络德育理论体系的支撑点,是学科中重要的基础性概念.当前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着“网络德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德’教育”之模糊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因此,有必要对“网络德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德’教育”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犯罪"这一概念在犯罪学中占有极为重要之地位,其抓住了青少年群体的特殊性,具有合理性与独有优势,而解析此概念是研究青少年犯罪现象的重要前提,具体而言,"青少年犯罪"中青少年的范围应在十四岁到二十五岁之间,犯罪一概念应当做广义理解,同时包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反道德的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刑法中明确规定的罪行只是其典型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