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在揭示邓小平“科技第一生产力”论断之精髓基础上,结合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及发展趋势,具体探讨了邓小平“科技第一生产力”论对中国发展知识经济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知识经济与当代中华民族的两大理论思维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科学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形态正在形成和迅速发展,在西方将其概括为“知识经济”之前,邓小平提出并形成了“第一生产力”理论。江泽民在落实“第一生产力”理论、应对“知识经济”挑战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理论。邓小平“第一生产力”理论是较之“知识经济”更深刻更科学的理论概括,江泽民创新理论既是对邓小平“第一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知识经济”合理内核的批判吸收。二同为当代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两大理论思维创新,是我国应对知识经济挑战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的社会主义发展“创新动力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发展,是对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的深层次展开,是进一步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迎接知识经济挑战,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4.
<正> 当前,知识经济正在蓬勃兴起,它不仅显示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伟大理论的正确性、预见性。也有力地说明了我国发展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从马克思认定“科学也是生产力”,到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它反映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生产力的性质、它在生产力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它对人类社会发展强大推动作用认识的深化和升腾过程。“第一生产力论”的提出,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新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成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方针和向新科技革命进军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李国俊,解恩泽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学说和科学技术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科学技术在世界生产力发展中所占有特殊地位的明确肯定,而且也是对我国40多年来社会...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类型和动力发生了根本的变化。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要素,这也应验了邓小平同志所说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作为知识传播、生产和转化的主要力量,高等学校在知识经济时代将  相似文献   

8.
知识经济是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经济,以科技为核心是它的一个突出的特征.知识经济不再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而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支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物化了的智力的观点,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当代世界经济发展,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日增的新特点,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第一位推动作用而提出来的,是以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所引发的生产力结构的变化为根本依据,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已初见端倪,它有力地证明了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的正确.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与发展知识经济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提出的关于教育的经济功能的观点,是我们今天发展知识经济的关键:因而,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新世纪中国教育,只有坚持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才能顺利完成其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0.
科学(知识)和技术是几千年来人们生产、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后人继承前人把历史推向前进。随着知识经济大潮的到来,科学技术被推到历史的前台。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的那样,“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作为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和领袖,都十分重视科学技术。毛泽东提出“向科学进军”,拉开了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帷幕;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奠定了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把科学技术引向纵深发展。他们从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生产力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全面地阐述了邓小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强调了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和多方面的角度来充分认识和理解邓小平这一光辉的思想,指出了邓小平“科技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对于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迎接知识经济挑战,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在新时代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把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推向一个新阶段,引导我们领悟和掌握科技主导,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30年改革开放中使我国科学技术取得跨越式的历史成果。“五环论”是“第一生产力论”的引伸,标志着社会再生产循环过程的重大变革,具有突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今后人类和中国发展的诸多难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不断解决,我们应当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推进“第一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并建立和丰富崭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经济学。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主要包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高新科技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灵魂;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是科技发挥作用的道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等。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是中国特色的知识经济思想,是指导我国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全面地阐述了邓小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强调了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和多方面的角度来充分认识和理解邓小平这一光辉的思想,指出了邓小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对于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迎接知识经济挑战,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邓小平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著名论断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新发展,也是对现代科技发展形势的新概括,它与知识经济的内涵是完全一致的,指出我们学习这一著名论断,对于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科学技术,被称之为第一生产力。 但是,人们不妨可以设问:为什么它是第一生产力,而不是第二抑或第三? 自从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这个伟大光辉的论断后,许多证明文章紧随其后,列举当今科技发展事实,洞察生产力实际发展状况,对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作了诸多卓有成效,颇具价值的考察和论证。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是在总结毛泽东晚年在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上的失误和对国情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坚持了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论: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分开,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表现进行深入具体地研究,找到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途径和方法,即改革;强调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社会主义的具体体制进行全面改革,通过改革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转化为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深化了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论:以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提供了正确的思路和方法,找准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科学地解答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找到了发展生产力最具时代意义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论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与科技革命的关系姚伯茂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党中央提出要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的轨道上来。所谓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其实质就是人的发展。可见,党中央提出的这一方针,深刻揭示了科技革命与人...  相似文献   

19.
重温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刘双月,王冬桦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理论。这一理论是正确认识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指导思想,是我党制定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历史教学不可忽视的论题舒城中学黄才民邓小平1988年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丰富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也是振国兴邦的根本。中国振兴之路也就是发展科技之路,科技振兴需要大量掌握丰富科学知识的人才,中学历史以详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