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色与本色     
张禹 《吉林教育》2009,(5):33-34
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一文中把人的生存状态分为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其实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过程似乎也经历着这样几个境界。春秋时期的民间兴学,是人对文化、对教育的一种自然认同,教育的存在基本是一种自然状态。随着科举制度的产生,教育开始走入功利境界,受教育者为生存计,为稻粮谋,为黄金屋,为颜如玉,  相似文献   

2.
正现代新儒学代表冯友兰提出"人生境界"说,分为四个层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最高一层是天地境界。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的状态;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该成为的状态。教育的核心是立德树人,笔者就以《三国演义》教学为例,探索经典阅读"美育"三步走。一、以美兴人,悦读起步1.以读带读,听读到录读。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我首先让学生去听朗读范文。一周后,  相似文献   

3.
人的境界是人生命本体生存和生活的状态,它是评价人存在价值的根本指标。当今要逐渐树立以"万物共荣共生"的生命理想为人生的最高意念,在此意念上建构起来的教育形态便是教育的一种全新的境界。它突破了道德的束缚,上升到审美的高度,并以此为指标,在最自然的状态下实现着平静、和谐、博爱的教育本真。  相似文献   

4.
叶琛 《培训与研究》2010,(10):42-44
"道"乃人之本性,天道与自然人性具有内在一致性。庄子人性观的底蕴是维持人的自然本性,批判与自然本性对立的"人为之累",使人回归一种本真的存在状态,从而达到"率性而为"的自由境界。这种自由境界是对老子"无为无不为"理想境界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正>追求教育理想,就是要追求教育的完善境界。我们可以把教育理想理解为两层相互联系的含义,即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前者是指教育所欲追求或实现的目标,后者是指教育的一种可能性状态,一种教育的完善状态,即人的完善境界和教育的完善境界。作为一种完善境界的教育理想,不仅包含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两层含义,而且还具体表现为两种形态,即理论形态的教育理想与实践形态的教  相似文献   

6.
蔡元培先生认为,任何职业的从业人员,都可以把自己的职业分为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处于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的人把工作仅仅当作一种职业,处于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人把工作视为一种事业。也有人把职业分为这样四个境界:敬业、勤业、精业、乐业。敬业、勤业是精业的基础,精业,是专业精神和专业水准的体现,是敬业、勤业的结果,而乐业则是职业的最高境界,到了这一境界,职业就成了事业,  相似文献   

7.
文章按冯友兰先生的“四境界说”,从低到高排列将人生分为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产物。文章通过对这四种境界的具体分析,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境界及道德观,同时分析了“天人合一”的认知方式及其对现代生活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是通过其心灵来感知和把握这个世界的,世界在人的心灵中的存在方式或状态即我们所说的“境界”,因此,人从其存在的意义上可以被界定为一种境界性的存在。人的心灵的超越本性决定了人的人生境界处于不断的提升过程中。“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引导人追求人生的意义和生存的价值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人生对于人所具有的意义构成了人的人生境界,境界不同,人生对于人的意义便不同,因此,促进人生境界的提升是教育本真意蕴的体现。人生境界的形成是主客观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教育对人的人生境界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理解还是相信 哲学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和境界,人们选择不同的生存状态和境界,自然有不同的客观的和主观的道理。哲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就在于理解和阐释这些道理,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接受我们认为他们应该接受和能够  相似文献   

10.
浅谈老子“自然”概念的人文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的"自然"概念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包括:"自然"是"自己如此"的一种状态;"自然"是一种内在本性;"自然"是真实、质朴的品质;"自然"是指一种理想的状态或理想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张烨 《青年教师》2006,(6):39-41
在整个社会、自然的和谐系统中,人是惟一具有智慧的高等动物,智慧是体现人作为人的生命活力的重要象征,是个体在特定文化情境和社会心理背景的熏染下,在知识、情感、经验摄取、习得的基础上,在知性、理性、情感、意志、实践等多个层面上生发,在接受教育和人生历练的过程中形成的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反应能力。在社会学层面上它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聪明,在心理学层面上也超越了普通的智商、情商等概念,它是每个生命体在获取基本生活需要基础上直面生活的一种卓越的品质、状态和境界。  相似文献   

12.
“教育无痕”旨在“淡化教育痕迹”,反对枯燥说教、呆板灌输、居高临下等教育方式,力求在自然的状态下,让教育潜移默化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教育无痕”是教育的一种至高境界,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和推崇。  相似文献   

13.
前沿观点     
《广西教育》2012,(12):39
提升教育品质呼唤智慧型校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田慧生在1月4日《中国教育报》上撰文指出,对个体而言,智慧是人生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对教育而言,教育智慧则首先体现为教育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正面临改革攻坚的新阶段,面对新问题、新挑战,如何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教育品质,需要的不仅是教育智慧,而且更需要  相似文献   

14.
孙孔懿 《中学教育》2011,(5):5-9,43
和谐哲学是一门"关系哲学",是关于关系之理想状态的哲学。在和谐哲学视域中,人集诸多关系于一身,人的发展就是人的关系的发展。素质教育旨在促进人的关系从自然自发、单一贫乏状态向着自觉自为、丰富和谐的境界发展,因而主张重建与生活世界被割裂的联系,强调教育过程中主体间的交往实践,以促进受教育者在自主性教育活动中逐步成为和谐关系的自主建构者。  相似文献   

15.
记得特级教师张志勇在"生命的长度与高度"一文中说:"一个人的生命高度,取决于三个境界,这就是道德境界、事业境界、奉献境界。在我看来,道德之境界,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事业之境界,是人之为人的自然力量的外化;奉献之境界是人之为人的意义之所在。修德、做事、奉献,这就是一个人生命高度的全部意义。"在笔者看来,幸福感则  相似文献   

16.
于燕飞 《辅导员》2013,(9):15-18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个好校长,他应该是充满智慧的。何谓智慧?不同的认识角度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对个体而言,智慧是人生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对教育而言,教育智慧则首先体现为教育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当前教育教学正面临改革攻坚的新阶段,在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教育品质的过程中,呼唤智慧型校长的涌现。本期,让我们倾听北京小学大连华润,海中国分校校长于燕飞对智慧型校长的精彩诠释。  相似文献   

17.
于燕飞 《辅导员》2013,(6):15-18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个好校长,他应该是充满智慧的。何谓智慧?不同的认识角度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对个体而言,智慧是人生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对教育而言,教育智慧则首先体现为教育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当前教育教学正面临改革攻坚的新阶段,在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教育品质的过程中,呼唤智慧型校长的涌现。本期,让我们倾听北京小学大连华润,海中国分校校长于燕飞对智慧型校长的精彩诠释。  相似文献   

18.
境界是中国人生哲学的一大特色,它是中国人追求的理想人格之权至的一种精神状态、精神天地。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中,将人生境界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如果一个人只能顺其本能或社会风俗去做,对自己所做之事毫无觉解,他的人生境界就是自然境界。如果一个人做事,动机是利己的,其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功利的境界。如果一个入自觉地是社会整体之一员,他自觉为社会利益做各种事,所做的事都有道德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道德的境界。如果一个入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  相似文献   

19.
境界:自然与至善 治学、从艺的最高境界是“自然”,如行云流水,任意所之。这是学者、艺术家对研究或创作的对象有了深刻的领悟和洞察,对其本质、规律、情性、演变了然于心时,达到的一种物我相通、天人合一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成龙 《中国教师》2008,(20):21-23
<正>《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商务印书馆)这样解释"和谐"一词:"配合得适当。"可以这么说,"和谐"状态是诸事物生存和发展的至高境界。语文教育亦是如此,构建和谐语文,应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倾力追求的一种至高境界。和谐的语文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促进人、发展人的教育目标。笔者认为,语文教育的和谐观至少应该体现在语和文、师和生、师生和文本、师生和生活四个层面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