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冷战”是指战后美、苏及其各自的盟国之间除采用直接交战方式之外的全面对抗。它是战后初期两大阵营矛盾和斗争的主要方式。由于兵戎相争并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也为刚刚饱尝战争之苦的世界人民所反对。因此,冷战是一种现实的选择,具有明显的过渡性。但是,这种格局...  相似文献   

2.
二战期间,以武力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把日本引向不归路,惨败的日本战后在保守派首相吉田茂的率领下,自主选择了“日美基轴和经济外交”战略,在亚太经济政策上主张:追随和依靠美国,以美日同盟为基轴,复兴日本经济;以“战争赔偿”重新进入东南亚市场;服从美国冷战战略,对中国实行“政经分离”原则,维持以贸易为主的事实上的关系。吉田茂的亚太经济政策为日本经济在战后十年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基础,但过分依赖美国,使日本不得不面对“半独立”、“半媾和”等日美关系问题,也延缓了对苏、中、东南亚政策问题解决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冷战是多种因素凑合并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是战后世界力量重新调整的逻辑结果,其次是构建新的世界体系时美苏构想的冲突,再次是美苏利益之争,意识形态既是冷战的工具,也是冷战的重要内容,不能用单一的甚至是主观的因素解释冷战。  相似文献   

4.
二战之后日本的对外赔偿作为国际关系史上的特例,配合了美国"冷战"遏制战略的开展,违反了战后初期盟国的决议,是美国东亚政策演变的结果之一;战后赔偿是不彻底和不完善的,日本政府内外有别,对本国受害者的赔偿是对外战争赔款的数倍,未能起到战争赔款的作用,对日本战后战争反省的态度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在目前学术界,有许多学者把“雅尔塔体制”和“冷战格局”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并不加区别地随意使用。这不仅使得我们在学习和研究战后国际关系时有失严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混乱和误解。笔者认为,战后国际政治舞台上并不存在一个影响世界40多年的雅尔塔体制,在二战结束冷战爆发之后不久,雅尔塔体制就已被冷战格局所取代。雅尔塔体制是二战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就加速反法西斯战争、处置法西斯侵略国、维护战后和平而达成的一系列协议条约的统称。该体制基本上反映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意愿,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而东西方剑拔弩张横眉冷对的冷战才是战后40余年国际舞台起伏跌宕的根本原因,也只有冷战才准确地反映了战后国际局势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6.
《历史教学问题》2008,(5):26-32
徐蓝教授:冷战是20世纪后半期留给人类历史的深刻印记。我们研究战后国际关系史.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研究冷战的起源、演变与终结,因为它是二十世纪后半期国际关系的主旋律。一般认为。“cold war”一语是美国最负盛名的专栏作家李普曼首先使用的。他把自己批评遏制政策的一系列文章集成了一个集子.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他给这本书命名为《冷战》。到底什么是“冷战”呢?在学术界并没有一个一致的定义。不过,  相似文献   

7.
论战后澳大利亚亚太外交战略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澳大利亚外交战略随世界大格局、大形势的变化而调整。战后初期,外交战略长期呈现消极保守的特征;70年代,开始确立积极主动的外交政策,独立性及本国特色退步得以展现。战后澳亚太外交战略,大致经历了三大阶段:消极的地区防务战略(战后至1949年)、冷战对抗性质的前沿防御战略(1950年至1972年)和促进和平、发展的睦邻合作战略(1972年以来)。  相似文献   

8.
NSC—68(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件)是美国策动全球冷战的纲领性文什,是遏制战略的最系统、最完整、最精确的表述。通过对NSC—68内在逻辑机理的解读可制知。NSC—68强调对苏联的遏制必须军事义务先行的原则,促成美苏军备竞赛不断升级。而军备竞赛的螺旋化升级造就了冷战过程中,美苏安全困境的恶性循环。归根结底,冷战安全困境的生成动力在于“个体对彼此意图的不确定性”基础上,对荪联意图的任意夸大和非理性的极端判断,并以“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的“威胁预期最大化原则”编织冷战政策。  相似文献   

9.
冷战时期美日同盟问题研究是亚洲冷战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美对日政策的演变.而且还揭示了战后美国的亚洲战略及亚洲冷战的起源和演变。更为甚者,在冷战结束后,作为冷战产物的美日同盟并没有随着冷战结束而解体.而是继续存在并走向强化.这一现象又使得冷战时期美日同盟问题成为国际学术界反思和研究的焦点。  相似文献   

10.
浅析朝鲜战争的起因与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朝鲜战争的起因历来存有争议。冷战时期 ,交战双方所持看法截然对立。冷战结束后 ,有关当事国的解密材料似乎证实了西方国家所持的“北朝鲜首先挑起了战争”的观点。然而 ,朝鲜战争的起因十分复杂 ,它主要是由二战后期美苏划分势力范围的政策和战后东西方冷战格局所导致 ,同时也是朝鲜南北双方矛盾积累并不断激化的必然结果 ,故不能将挑起战争的责任简单地归之于某一方。朝鲜战争从本质上讲是一场典型的“两制之战”。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巴尔干各国之间的民族纠纷和冲突 ,共产国际在 2 0年代曾号召巴尔干各国共产党人 ,建立巴尔干联邦。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南共及其武装力量成为巴尔干地区抗击德意法西斯势力的主体 ,因此 ,铁托就开始将南斯拉夫作为巴尔干各国的中心 ,并建立巴尔干联邦 (也称为南斯拉夫联邦 )。虽然巴尔干联邦方案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流产 ,但却反映了战后初期南斯拉夫对外政策的扩张性。  相似文献   

12.
二战之后,美、苏一跃而成为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加上战后苏联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张,这被美国认为是对其领导下的西方自由世界的严重威胁。自总统杜鲁门提出意图遏制苏联的"杜鲁门主义"之后,二者由战时的合作转为战后的竞争与对抗。一直到冷战结束前的时期内,美国历任总统在上台之后都不约而同地提出貌似具有与其前任不同的内容然而实质却基本不变的冷战战略。美国冷战战略的发展与演变贯穿整个冷战过程的始终,深刻影响着其自身乃至整个世界政治格局的变迁。  相似文献   

13.
“共产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民主和平论”、“第三条道路”、“新”主权理论、“新帝国论”是后冷战时代国际关系领域出现的七股影响最大的新思潮,它们具有伪学术化和功利化、偏见性和歧视性、保守性和工具性的共同特征。人权外交战略、新干涉主义和单边主义是后冷战时代美英等国的外交新战略,它以人道主义和维护安全、国家利益为幌子,实质是为推行以美国为首的、以西方世界为主导的霸权统治服务。思潮与外交战略具有密切的互动关系,前者为后者提供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后者为前者在全球范围形成话语霸权提供便利,二者日益结合成为后冷战时代美国称霸世界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国际友好城市运动是二战前主要发端于法国,在二战的催化下应运而生,在冷战背景下得到强化并不断发展至今的现象。作为一种民间社会自发组织且具有独立性的运动,国际友好城市以“平行外交”的形态试图对战后的世界体系进行重组。以法国为核心的友好城市发展,对战后欧洲建设、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内部关系发展、跨阵营的交流和法国的去殖民化策略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二战结束至60年代末,在东西方冷战态势变化的过程中,这种有别于国家政治的“地方政治”模式为冷战的环境提供了一种趋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联合国及其安理会为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而设的“维护和平行动”在战后尤其是冷战结束后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它是联合国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重要贡献之一。本文围绕着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基本概念、历史回顾,初步分析探讨了联合国维和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随着冷战的全面展开,美国的对日政策由强硬转变为扶植,影响政策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美国的国内因素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利益集团的游说;财政的紧张和战略的需要;战后美国民众心理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地缘政治作为一种理论,深刻影响着美国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其实质在于以此为理论导向,打压和遏止俄的崛起,防止亚欧大陆出现又一个苏联,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继续和发展。纵观未来美国对俄政策,其遏止俄的既定目标不会改变,但鉴于俄的政治影响等原因,两国关系不会回到冷战,"冷和平"状态还将继续。  相似文献   

18.
随着美苏冷战对抗的兴起,具有特殊地缘战略价值的冲绳,成为了战后美国太平洋安全战略调整及其东亚西太平洋冷战遏制链条的核心枢纽。美国军方认为,冲绳应该成为美国的重要驻军基地并对其实施单独战略托管,以此达到对冲绳的永久驻军永久控制。美国国务院基于对外政治和自身国际形象及赢得日本民意的考虑,主张将冲绳归还日本。美对日占领政策的逆转和政策规划署对冲绳地缘战略价值的重评,国务院调整了在冲绳问题上的立场,并与军方在长期驻军冲绳问题上达成了共识。随着NSC13号系列文件的制定修正和通过,战后美对冲绳长期驻军最终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19.
自二战结束后不久开始的东西方两大集团之间的冷战,是战后世界历史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其影响是如此巨大与深远,以至于二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初这一阶段一般也被称为“冷战时期”。对冷战的研究虽然早已出现,但是专门以冷战作为研究对象的冷战史研究却刚刚兴起,而且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的一个热门学科,  相似文献   

20.
郭尚鑫 《文教资料》2006,(28):15-17
冷战结束后,克林顿政府将美国的全球战略调整为“参与和扩展”战略,对付地区不稳定和核不扩散成为美国对外战略的主要目标之一。90年代中期美国掀起了所谓的“南亚热”,克林顿政府宣称在南亚地区寻求“不偏不倚”的平衡外交政策,把发展与印度的关系看作实现其冷战后全球战略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断加强双方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同时仍然重视与巴基斯坦的关系。但这种平衡不是等距离的,从克林顿的第二任期起,美国的南亚政策出现了重印轻巴的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