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文献施受句谓语体词间之“于”的性能,语法学者大都视“于”为被动式之标志。笔者考察古文献则发现,在传世典籍中,被动句虽常有“于”而亦或无“于”,主动句虽常无“于”而亦或有“于”。甚或对举的选择问句。有“于”者为主动态,无“于”者为被动态;并列的“于”字结构,其一为被动态,另一为主动态。由此看来,“于”之出现于施受句谓语体词间,并非决然为被动语态之体现者。  相似文献   

2.
古文献施受句谓语体词间之“于”的性能,语法学者大都视“于”为被动式之标志。笔者考察古文献则发现,在传世典籍中,被动句虽常有“于”而亦或无“于”,主动句虽常无“于”而亦或有“于”。甚或对举的选择问句。有“于”者为主动态,无“于”者为被动态;并列的“于”字结构,其一为被动态,另一为主动态。由此看来,“于”之出现于施受句谓语体词间,并非决然为被动语态之体现者。  相似文献   

3.
张璟 《宁夏教育》2011,(7):143-143
感动是一种发现,于人于自然;感动是一种感激,于理解于关怀;感动更是一种动力,于思想于志向于行动。总之,我们的生命少不了感动,是感动让我们记住过去,体味现在,憧憬未来。  相似文献   

4.
中国土司制度,是指封建中央政府任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首领进行间接统治的制度。土司制度既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又是纳入政府管制体系的一项制度。就土司制度的起源、发展及衰落来看,大致分为:滥觞于秦汉,萌芽于三国,肇始于魏晋南北朝,雏形于唐宋,定形于元代,鼎盛于明代,衰落于清代,残存于民国。民国年间,汶川地区的土司制度依然存在,并且土司和土官在藏羌民族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具有一定的探讨价值。  相似文献   

5.
隶书在诸体中处于文字发展演变及笔法创变的枢纽地位,上溯于篆,下启真行草。隶书变于先秦,而烂漫于秦汉,至有清而复兴。于秦汉铭刻探究体式,于简帛寻求笔法,系统梳理秦汉,为今天的创作提供源泉,是为正路。  相似文献   

6.
曾经有那么个人存在吗?存在于你的过去,存在于你的现在,存在于你的未来。存在于你的心里。难以忘怀,而又深深感动。  相似文献   

7.
我们将创造生活。他们,若生活于批评之中,将学会谴责。他们,若生活于同情之中,将学会自怜。他们,若生活于嘲笑之中,将学会害羞。他们,若生活于敌意之中,将学会对抗。  相似文献   

8.
朱丽双 《家教指南》2011,(4):113-118
笔者近年整理并翻译与古代于阗有关的藏文文献,其中包括伯希和(P.Pel l i ot)于敦煌藏经洞发现的藏文文书P.t.960《于阗教法史》(Li yul chos kyi l o rgyus)。这份文书内容丰富繁杂,包括于阗建国传说、于阗的守护神名号、于阗的菩萨名号、于阗的著名佛寺、于阗佛法灭没经过,等等。笔者的工作主要是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根据IDP提供的彩色图版对文书重新做转写,同时利用这些年学界在相关领域的学术成果,在每段转写之后附以汉文翻译和详细的词汇注释。本文是这份文书的译注之三,包括于阗的八大守护神、于阗的八大菩萨、于阗的灵验伽蓝以及于阗二部僧伽持见之情况等。  相似文献   

9.
如何让课堂学习的自我评价变得生动有趣呢?于永正老师的一次以"考试"为话题的作文教学,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这节课,于老师笑容可掬地走上讲台,首先和学生摆谈自己的姓名,问学生"怎么称呼我",从于老师、于爷爷、于伯伯到于永正,于老师的幽默让学生感到特别轻松愉悦。学生的自我评价就是对自己在  相似文献   

10.
围炉夜话     
教于幼正大光明 检于心忧勤惕厉 教子弟于幼时,便当有正大光明气象;检身心于平日,不可无忧勤惕厉工夫。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中的知识拓展必不可少,教师应当在基于学生需求的基础上,于认知“空白”处、于兴趣激发处、于思维纵深处、于情感升华处、于阅读理解处、于诗词积累处、于人格锻造处进行拓展,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  相似文献   

12.
陈春娱 女,1975年生。本科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2007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任职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  相似文献   

13.
符礼科 《江西教育》2012,(10):23-23
<正>如何让课堂学习的自我评价变得生动有趣呢?于永正老师的一次以"考试"为话题的作文教学,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这节课,于老师笑容可掬地走上讲台,首先和学生摆谈自己的姓名,问学生"怎么称呼我",从于老师、于爷爷、于伯伯到于永正,于老师的幽默让学生感到特别轻松愉悦。学生的自我评价就是对自己在  相似文献   

14.
梁福根教授,毕业于广西师大中文系,进修研究生主要课程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访学于广西师大,师从刘村汉教授研习方言学,函授于中国文化书院“中外比较文化研究班”。  相似文献   

15.
宝绘堂记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痛。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开展很不平衡。一般地讲,农村学校好于城市学校,小学好于初中,初中好于高中,普遍学校好于重点学校,低年级好于高年级,非毕业班好于毕业班。但总体上都不能让人满意,劳动技术教育的滞后仍是困扰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的一大问题,特别是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中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更是在困境中跋涉,在探索中求发展。  相似文献   

17.
郭锡良先生《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是对古汉语虚词进行个案研究的一篇力作,但文中对甲骨文、金文中“于”字用法的归纳还有可补之处。喻遂生师据此做《甲骨文介词“于”用法补议》,对甲骨文“于”字的用法做了详细的补充。对西周金文“于”的用法尚可做以下补充:“于”带谓词宾语;“于”引进时间;“于”字结构的状语用法;“于”字结构的连用。另附“于”的动词用法。  相似文献   

18.
作为客家起源地的古邑河源,始设县治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考述古邑河源传统书院的旨趣在于"存史、资政、传承、教化",所谓"益思培养,追踪曩哲"。经考证发现,古邑河源传统书院发萌于秦汉的私学,开端于盛唐,初兴于南宋,沉寂于元朝,恢复并兴盛于明朝,鼎盛于清朝,没落于清末,命运多舛。古邑书院富含厚重而独特、鲜明而深远的客家人文精神,既有先哲的崇尚,也有教化的真谛,还有陶育英才的担当。对此,今人理应加以发掘和开发彰显,夯实客家人的精神家园,守望和衍布客家之脉。  相似文献   

19.
今古第一廉吏于成龙先祖为于坦,于坦为永宁州白霜里人,白霜里在清代并于同南都,今同南都于氏均称来自于今柳林镇于家沟村。于家沟属同南都十甲,原有太子太保红灯笼、于氏祖茔,于成龙为真际楼捐赠大铁钟等物证。现仅存成龙书院,即于成龙设馆授徒处所。而且,于成龙父辈、子辈、重孙等姓名用字均与于家沟字辈完全吻合,况且于成龙与于准祖孙俩在白霜里的活动许多碑记中频频出现。可见,于成龙祖籍无疑在柳林县柳林镇于家沟独立行政村。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隐逸文学是中国隐逸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笔者总结出了五种表现形态:隐于自然;隐于宗教;隐于书斋;隐于酒色;隐于死亡,并分别选取了代表性作家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