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应龙老师是一位行走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教学艺术大师。他总是在不停的挑战与创造中用一个个灵动的课例让人惊羡,让听课老师赞叹“我怎么没想到”,让学生生发出“想不出后面会发生什么”的评价。下面我们就以华老师的《圆的认识》一课为例,欣赏这种前路未知的课堂结构,体味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无尽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我一直认为,就《我的叔叔于勒》而言,程红兵老师和李卫东老师已经把这一课上到了极致,旁人很难超越。然而,当看到2009年第3期《语文学习》上刊登的王君老师的《拨开重重迷雾,走进人物心灵——〈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实录》时,我有一种“如走山道上”的感觉,不知不觉随着她的学生,走进了一个个柳暗花明的境界。下面,让我们走进那异彩纷呈的课堂,分析精彩背后的元素。  相似文献   

3.
巴述丽 《教师》2010,(31):115-116
读名家吴非老师的《前方是什么》,我领略到了吴非老师这样一位有思想,敢说,敢做的普通而又极不普通的智者的形象。他始终如一地坚守着新教育,以一名引领者的姿态带领我们前行。正如他自己在书的自序中说的那样,“教育是为了要让学生像人一样活着,要让他们像人一样活得美好。”  相似文献   

4.
我有过这样一次经历:上《石头》(鄂教版自然第三册)一课让学生讨论石头的作用时,我引导学生看图回答,像挤牙膏一样,好半天学生才回答出“石头能做房子”、“石头能修路”。这时,有一个叫刘拓的男生喊起来了:“老师,石头能吃”。顿时,教室里一阵哄笑,我也望着他不吱声。刘拓同学一见这情景,急了,  相似文献   

5.
一日,批阅学生周记,读到这样一段文字:“老师,您不要生气,平时我们都很喜欢您上的课,您走了一段时间去学习,我们都很想念您。但这个学期,天天学习《论语》、《孟子》,很是烦人。二千多年前的东西,难读又难懂,如果没有相应的参考书,我一篇也看不下去。我总觉得最近语文课上得沉闷了些,恹恹欲睡。我们有必要上那么多课学习古董吗?我们很多同学远没有您那么喜欢老夫子,也难达到您理解的深度。虽说您也常常让我们谈谈对孔孟一些观点的看法,鼓励我们想到什么说什么,  相似文献   

6.
《语文学习》2009年第11期发表了黄文杰老师的《在学生的灵魂深处掀起风暴》一文.让我们分享了他执教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下面简称《梦想》)的教学成果。他娴熟而优雅的教学艺术确实使学生的阅读“成为一种灵魂的洗礼、生命的升华”,使学生的情感丰富性与思想深刻性同时得到提升.实属难能可贵。可是如果我们从单元教学和教材设计的高度进行审视.再用美国同行的教学设计加以观照.是不是可以发现一点问题。得到一些启示呢?  相似文献   

7.
师: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鲸》一课,并在课外收集了有关鲸的资料。同学们,今天老师先讲一个小故事,你们猜猜其中的谜。“海中之王”鲨鱼的生日快要到了,它邀请海洋里各种各样的鱼参加它的生日宴会,可是鲸却没有收到请帖。它跑去质问鲨鱼夫人:“为什么不请我参加‘海中之王’的生  相似文献   

8.
[案例]教学“人教版”实验教材第3册的《小柳树和小枣树》。上课伊始,我一边写课题一边说:“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5课,读读课题,你发现了什么?”一位小男孩说:“小柳树的枝条绿绿的,老师用绿色的粉笔写。小枣树结出的枣子红红的,老师就用红色的粉笔写。”听了小男孩的回答,我表扬他不仅会观察还会思考,并趁机引导:“是呀,小柳树在春天里长出了绿绿的枝叶,小枣树在秋天里结出了红红的枣子。上节课小朋友们读了这个童话故事,你喜欢谁?喜欢他的哪些地方?”教室里一阵七嘴八舌之后,小手高高举起来了:生1:我喜欢小柳树细细的腰、绿绿的枝条,我觉得…  相似文献   

9.
李科 《小学生时空》2011,(10):41-42
“烦死人了,老师又让我们读《弟子规》,啥时候是个尽头啊!” 一入学,老师就让我们背诵《三字经》。我识字不多,就常常让妈妈教。由于背会了也不理解其中的意思,我总是今天背,明天忘。到了二年级,学校增设了国学经典课,我们又开始背诵《弟子规》。  相似文献   

10.
到王崧舟名师工作室学习.有幸听到王艳霞老师和吴丽君老师的同课异构——《可贵的沉默》。对于同课异构这种新型的研讨方式.我们往往会走入这样的歧途:比一比谁上得好。这样一来.也就失去了“异构”的意义.同课异构旨在让我们从中提炼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11.
笔者在听小学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人民教育出版社)一课时,看到这样一个片段:当老师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学习生字之后,教师巧用一则游戏(小魔术)巩固练习。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很多字,最近,老师和大家一样,也长了一样本领。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老师不用看就能知道你手里拿的卡片上写的是什么字,你们信吗?生:不信。生:信。……师:那我们来试一试。教师请一位同学上前,将几张事先写有“葫”、“盯”等生字的卡片交给他,让他拿出一张,背着老师给大家看,然后请老师猜。师:(做出思考的样子)我猜这个字一定是“葫芦”的“芦”。生…  相似文献   

12.
方德俭 《江西教育》2014,(12):36-37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提出来,但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学习方法,需要教师因文而异、因课而异、因人而异去开发与实践。在教学《珍珠乌》一课中,于永正老师从“反写”的角度,让学生以“小珍珠乌”的身份表述主人对自己周到的关照:窦桂梅老师从阅读体会由“信任”到“信赖”的角度,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二者虽教学方法迥异,但实际上都自觉地指向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目标。  相似文献   

13.
熊军 《四川教育》2008,(11):24-24
雷湘老师执教的《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的内容,强调探究学习是苏教版《科学》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教材主编路培琦老师说:“如果水好比是知识的话,我们就把孩子带到井边上,教他怎么打水,孩子学会打水的方法,就可以自己在知识的海洋里打水,去获取他所需的知识。”“带着孩子去打水”就是和孩子一起去学习,一起去研究。雷湘老师正是抓住了教材的特点及科学的教育方法,在课堂上带领孩子们去打水,去学习,去研究。  相似文献   

14.
2003年4月17日~20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杭州举行的“走进课程标准,全国小学语文新教材教学观摩”活动,亲眼目睹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的教学风采。其中,贺诚老师的《难忘的一课》更是让我难以忘怀,其激情四溢的教学语言,先进的教学理念,精湛的教学艺术,引领我们走进了新课程,踏入了新课堂。感受如下:一、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引导者上课一开始,贺老师深情满怀地朗读余光中的《乡愁》,并适时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接着说,余光中是千千万万台湾人民的一员,他的诗寄托了他对祖国的情。今天,贺老师发给你两张薄薄的纸(纸上印有课文《难忘的…  相似文献   

15.
刘红 《江苏教育》2008,(13):113-114
第一次让我知道它的,是我的学生。语文课上,我们学习《爷爷的芦笛》,那是讲强强独自在暴风雨的夜里如何战胜了恐惧,变得勇敢起来的故事。在发表感言的时候。一个男孩子说:“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闪烁着智慧的思想,自然获得了我的赞赏。可更多的声音嚷了起来:“老师,那是歌词,不是他的。”  相似文献   

16.
管金荣 《河北教育》2006,(10):40-40
一、激发兴趣导入 激发兴趣导入是通过猜谜、歌谣、讲故事、游戏、表演、演示、实验、设置悬念等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而导入新课。例如学习《蓝树叶》这一课,我用设置悬念的方式导入新课。上课铃声响过后我问学生,树木随处可见,你告诉老师树叶是什么颜色的?学生很自然地回答是绿色的,我话锋一转说,今天我们要见识见识蓝色的树叶。话一出口,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注意,马上投来疑惑好奇的目光,开始了新课。而《鹅》、《雨》等课文用猜谜的方式导入比较合适。《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等这样的课文用让学生戴头饰表演的方式导入较生动。《让我们荡起双桨》、《游击队歌》等课文的学习用录音带伴奏唱着歌曲导入较容易激发激情。总之,开篇一旦有了趣味性就能引发学生的有意注意,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去。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上,老师正在教学《家》这一课。教师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自由初读后,教师指名让一学生试读,并让其他学生做评价。有的学生说:“他读的声音很响亮”有的学生说:“他的普通话很准确”……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他读的很好,因为他脑子里在放电影”。全班学生哈哈大笑起来。老师说:“你真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  相似文献   

18.
史峰  尉学君 《师道》2006,(2):28-29
听了尉老师讲授《草船借箭》一课,大开眼界。上课了,老师说:“这一节课,我们将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一节语文辩论课。《三国演义》中评价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从不用险,唯‘空城计’为生平唯一一次用险。同学们同不同意这种说法呢?”一个学生回答:“老师,我不同意诸葛亮一生谨慎的评价。诸葛亮实际上是个用险专家,他常常用险,比如‘草船借箭’,就是诸葛亮的一次险胜,甚至险于‘空城计’。”老师:“这么说来,你认为孔明此次借箭是‘险招’,对吗?”“老师,是的。”又一生起立:“老师,我认为‘草船借箭’并不是用险,而是诸葛亮胸有成竹,稳操…  相似文献   

19.
黄发林是我高中语文老师,他讲 不敢这么胆大妄为了。”我小心翼翼课喜欢发表一些奇谈怪论。上高中学 地问:“照这么说,编课本的人很势的第一篇课文是朱自清先生的《荷塘 利啰?”黄老师笑一笑说:“从这一月色》,黄老师说,原文在描写荷花 点来看,那些专家就是一帮势利小的时候,有一句“又像刚出浴的美 人。”人”,编进课本时被删掉了。我们好 黄老师的奇谈怪论,让我们长了奇地问,为什么要删掉呢?黄老师 许多见识,更让我们懂得,应该用自说:“大概编课本的人怕同学们读了 己的眼光去看事物…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如何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呢?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教学的《太阳》一课可以让我们得到不少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