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北京太偏远     
贾平凹受邀到四川二郎镇采风,清晨在镇子里溜达,遇到一位老者,于是攀谈起来。老者说他有两个儿子都在酒厂工作,还有一个女儿在北京,他在北京住了一个月刚回来。贾平凹说,北京多好啊,怎么不在北京多住些日子。老者说:“北京好是好,就是太偏远了。”  相似文献   

2.
新近,读到江西宜春一位公社干部的来信。信中说:他进城买少儿版的《故事大王》第三期,但书还没到;不几天,再进城去,书已卖完。营业员说:“这本书,一到就卖光了。”他感到很遗憾,孩子更是气得翘起了小嘴。为此,他向新华书店呼吁:不要光是在城镇里兜圈子,可否分些好书到农村发行,即便预订邮寄也好,以便帮助乡下人解决买书难的问题。这难道仅仅是一个农村读者的意见吗?不!它道出了几亿农民的  相似文献   

3.
他曾是毛主席的警卫员,8341部队(原中央警卫团)一营三连二排六班班长,专门负责毛主席的安全保卫工作。1947年,他到延安,后又随毛主席到西柏坡、进北京。开国大典时,他就在天安门城楼上;签订中苏友好条约时,他又护送毛主席去苏联……  相似文献   

4.
吴静 《图书馆杂志》2007,26(11):94-96
2000年7月,我才上高一,在家乡常熟参加学校举办的一个学生干部夏令营,获得到北京七日游的机会.有一天,主办方安排我们听了一个讲座,其中有一位主讲人宋英杰先生在讲座结束时分发给我们每个人一本他的签名本<气象节目主持纵论>.  相似文献   

5.
柯云 《兰台内外》2007,(3):55-56
孙二勇原名孙勇,他是张自忠军长的警卫营营长,并曾用自己的身体救过张的命;他还是抗日勇士,在“七·七事变”中,他率一个连与日军一个旅团拼搏,守住桥头;尤其在保卫长城的喜峰口战斗中,他挥  相似文献   

6.
1958年8月6日,是我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生涯中最怀念、也是最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跟随毛主席采访。正值盛夏,天气多变,清早还是红日升腾,不一会就阴云密布,淅淅沥沥下起了雨,且雨越下越大。当时任河南日报新乡地区记者的我正在办公室赶写稿子,突然接到地委办公室电话通知我:“今天下午有中央领导同志到新乡县七里营去视察,要作好采访准备。”我问:“是谁去七里营视察?”回答说:“不知道”,我又问:“几点去?怎么走?”要立即赶去!”从电话上的回答声中,我悟出这次采访任务非同一般。我放下电话机看了  相似文献   

7.
《四川档案》2015,(3):33-33
5月7日,叙永县档案馆接待了一位名叫罗志明的利用者。他告诉档案馆工作人员,自己1955年5月出生,是泸州人,今年5月到退休年龄,1972年6月从泸州安置到叙永县原天堂公社当知青,1977年到原泸州蔬菜公司豆腐社工作,在办退休手续时才知道自己参保档案中缺少5年知青工龄的档案依据,在泸州市多方查找,也没查到。其间,曾有人建议他到叙永县档案馆试试。  相似文献   

8.
他很平凡,没有英雄般感天动地的壮举;他很普通,不曾有精英可歌可泣的事迹。然而,在弹指一挥的二十六年中,他为自己挚爱的广播电视事业洒下了一串串汗珠,谱写出了一曲豪壮的奉献者之歌,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他就是新干县城上乡广播电视站站长朱长根。1969年春,23岁的朱长根从粮食部门调入当时的七琴公社广播站工作,从那时起,他便与广播电视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个公社是新干县的边远山区,共有28个大队,100多个自然村。69年以前只有公社所在地附近的4个大队十几个自然村通了广播。为了让村村户户通广播,朱长根和两…  相似文献   

9.
在各族人民欢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40周年的日子里,笔者又一次走访新疆第一汽车厂,它的前身是新疆第一大修厂。这是国家一级企业,年产值达4000多万元。谈起这个厂的创业史,许多老工人都深情地回忆起这个厂的创始人尔包汗同志。笔者脑海里又浮现出九年前专程赴北京采访包尔汗同志时的情景。 1986年10月6日,是新疆第一汽车修配厂建厂60年的大喜日子。而60年前创建这个厂的第一位厂长便是包尔汉同志。为了厂庆宣传,这个厂特邀我前往北京访问包尔汉,请他为厂庆题词,为他拍照,当时包尔汉已经是一位92岁高龄的老人,他在北京的住室热情地接待了我的访问。事后才知道,这是包尔汉生前接待的最后一位记者。 事前,我先与包老的家里通了一次电话,接电话的是包老的小女儿伊丽菲拉,她问明了我的意图后,告诉我:“包老现在身体情况不太好,每天接受医生治疗,我一定把新疆同志们的要求转告他,争取他的同意。请你们两天后再来一次电话。”两天后,伊丽菲拉在电话里高兴地告诉我:“包老在北京等你来采访。”  相似文献   

10.
1989年3月,我们奉命到西藏拉萨市执行戒严任务。翌年4月,我们撤出市区移驻到西郊的“八一”农场休整待命。一天晚上,我从营党委扩大会上得知,营党委明天要在全营戒严官兵中,发起向北京第十届亚运会捐款集资活动。第二天,我就到营部的捐款现场打听情况,发现一位来自贵州贫困山区的新战士陈昌明平时十分节俭,每月除留下5元零花钱外,其余全部寄回家中。但当他一听说为“亚运会”捐款时,就大方地将身上的5元零花钱捐了出来。于是我就依据这件小事写了一个消息稿。当时,自己只是一个刚学步的爬格者,与报社的编辑、记者都不熟。于是就…  相似文献   

11.
通过考察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新乡地方文献整理中心所收藏的相关文献,明晰了新乡县七里营人民公社成立的原因和过程,追述毛主席视察新乡县七里营人民公社时的详细经过,回顾了毛主席视察后人民公社的发展过程,从而用科学的唯物史观认识历史,实事求是看待人民公社化运动,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主流主线,铭记历史,以史鉴今.  相似文献   

12.
打开《枣庄革命遗址通览》一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主席接见"滕小国国王"王吉德的照片。时间上溯到1958年8月9日,毛泽东到河南新乡七里营人民公社视察之后,转道山东,途经兖州火车站停车,济宁地委副书记兼滕县(今滕州市,时隶属济宁地区,今属枣庄市)县委第一书记王吉德接到通知后到毛泽东乘坐的专列上汇报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前,全国上下的新闻媒体都在热情宣传湖南省委原副书记郑培民的先进事迹,许多受众从心底里赞扬这个新时期的光辉典型,或许人们要问:这个典型到底怎样被发现的呢?话得从头说起—— "天地间,有这样一位共产党人" 今年3月11日,郑培民同志在中央抽调到北京参加干部考察工作时,不幸病逝在岗位上。他的事迹令人感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胡锦涛等中央领导近千人为他送行;在长沙,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作为无产阶级伟大导师,不但毕生为国际无产阶级写作了卷帙浩繁的著作,而且还以极大的热忱支持和帮助于革命有益的著作的写作和出版。《一八七一年公社史》的写作和德文版的翻译,就是其中一例。《一八七一年公社史》作者利加沙勒,是法国历史学家,早年从事新闻工作。当巴黎无产阶级起义时,他立即投入这一伟大革命运动,为公社进行写作和斗争,一直战斗到最后的时刻。巴黎公社失败后,利加沙勒到了英国,在伦敦住了九年。就在这期间,他认识了马克思,並在马克思的赞助和支持下,搜集了公社的一些文件和许多起义参加者的回忆录,写成  相似文献   

15.
爱是唯一的指引,像等待一场天下的共鸣.我们众里寻你,用爱的声音,一呼百应.”伴随着童声清唱《众里寻你》,“中国网事·感动2011”年度网络人物颁奖典礼2012年1月16日在北京卫视大剧院拉开序幕.现场观众泪花闪烁,线上线下涌动着感动暖流.“从头哭到尾,眼泪流了一公斤”,一位普通观众活动结束后表示他的话真不夸张.在北京的隆冬,这个以草根为报道对象的媒介事件何以带来如此的温暖和感动?  相似文献   

16.
朱恒远 《青年记者》2017,(28):32-35
1971年,北京市丰台区. 数百间规格统一的平房,十户成排,十排成列,组合成了支援北京建设工人们居住的“第七宿舍区”.在宿舍区中区第三排一间平房的院子里,一位年轻的父亲正忙着整理杂物.他手边的半导体收音机正在播报新闻——那是当时大众生活中“科技含量最高”的电子产品,也是无数个中国家庭的第一件家用电器. 当一段新闻播完,收音机里传出“本台记者×××报道”的结束语时,一直在旁边玩耍的刚刚5岁大的儿子突然抬起头问:“爸爸,什么叫‘记者’呀?”  相似文献   

17.
历史的光芒     
苏圣 《山东档案》2006,(5):55-56
人类社会走过了五千年的历程。在这漫长的岁月当中,无数的人随着时间的流失而淹没在岁月的长河之中。但是,有一些人,却如日月星辰,彪炳千古,成为人类文明的标志,像太阳的光芒,永远照耀着历史的天空。在古希腊相近的七座城市的街头上,有一位衣衫蓝缕的盲人正在沿街乞讨。他的一只手里拿着他心爱的竖琴,在街头集市演唱那些歌咏英雄事迹的诗歌,另一只手里拿着一根很长的树枝用来躯赶恶狗。肩上挎着一个破烂的筐子,筐子里有时一天都没有一口剩饭,他就只好到郊的野地里寻找可以充饥的野菜,以至有很多次他都因为误食了有毒的蘑菇险些伤了性命。夜…  相似文献   

18.
北京的春节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  相似文献   

19.
几年前,我刚到电视台工作时,有一位要退休的新闻前辈送给我一句话:"工作在新闻战线,要处处如履薄冰,事事如临深渊。"当时是这位前辈退休的前一天,我到他的办公室,正好碰到他在整理东西。他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厚厚的档  相似文献   

20.
10月7日下午,一位挂着E卡的来自东南亚国家的记者,停下他那平时急匆匆的脚步,站在北京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北门外,凝视着马路对面那座八层米黄色大厦,久久不肯离去。他趁有人过来,便掏出相机,指着那座镶着MPC几个字的大厦,请人为他拍下一张照片。 MPC,是英文“主新闻中心”的缩写。亚运会期间,这座北京国际会议大厦里云集了中外文字、摄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