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师傅”的传经布道,更需要师傅为其搭台子、压担子、指路子、出点子——“引上路、扶上马、送一程”。这“四子”,就是师傅送给徒弟的最好礼物。  相似文献   

2.
教师之说,起于民国。清末兴学堂,师一度被称为“教习”,稍后有“教员”、“教师”之称。清以前,教师之别称甚,上溯秦周,有保母(内师)、外傅(外师)之称,又统称师傅。如《榖粱传·昭公十九年》:“羁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内师者,《礼记·内则》:“异为孺子,室于宫中(常典此不断句,亦通),择与诸母与可者,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为子师,其次为慈母,其次为保母,皆居子室。”此则为古之君主之子师,异于今之“保姆”。盖贵胄之服侍,各有专别,保母则专司启蒙教育之职。约之平民,则不必具。…  相似文献   

3.
期待徐虎师傅“失业”●程建平盛谬“期待徐虎师傅失业”。见到这一标题,你也许会大声斥责:“你怎么这么没良心,没有徐虎师傅,厕具坏了、水管漏了谁去修?”其实,我是个好心人,也是个替别人着想的人。看着徐虎师傅成天一身泥、一身汗、一身油,看着他年三十也不能与...  相似文献   

4.
晋南很多市县的方言尊称“老师”为“师傅”,称呼“学校”为“书房”,把“毛笔”叫“生活”。“师傅”、“书房”和“生活”的说法是沿用古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且越是使用频率高的意义越能抵御外来新词语的冲击。所以“师傅”、“书房”和“生活”古义的世代相传反映出当地历史上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及其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5.
3650个阶梯     
<正>这个地方出了很多有名的石匠,其中最有名的,是他的师傅。那年师傅的石艺厂接了许多活儿,需要很多帮手来完成工作,于是师傅才同意收下他这个看起来资质很差的徒弟。别人几天能学会的技巧,他却要花几个礼拜才能领会,但他没有放弃。他喜欢与石头打交道,因为他从小就被师傅雕刻的精美绝伦的石狮子吸引了,他的理想就是今生要做一个可以与师傅做的石狮子相媲美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孔子“一生不曾大得志,他收的门弟子很多,他的思想有人替他宣传,所以他的人格格外伟大。自从孔子没后,他的弟子再收弟子,蔚成一种极大的势力,称为儒家。”顾颌刚在这里所说的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其论断也是恰切的。 孔子的弟子,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依据史料记载,孔子弟子有生平事迹的有三十多人。 孔子于公元之前479年去世后,据《史记·儒林传》记载:“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居楚,子夏居西河……。”孔子弟子分散各地,  相似文献   

7.
今年暑假,武汉市汉南区教育局为全区24所中小学的1300多名教师布置了特别的“暑假作业”: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体验生产生活,了解工人、农民、社区居民对教育发展的期待,增强教师岗位责任感。7月12日下午,武汉市汉南区子林小学30名老师,就来到星光石油化工公司的生产车间,主动为工人师傅们“打下手”。  相似文献   

8.
“你的安排太刻意了!“听了师傅杨莉老师的课,徒弟徐珂直言.“你是不是觉得我的匠气太重了?“师傅回敬道.……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来,在“分数是硬道理”的思想支配下,所谓的师徒结对制度和青蓝工程只不过是摆设而已,师傅大多不可能会真心实意地向徒弟“传道、授业、解惑”。为了使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好能成为“常胜将军”,师傅不得不从切身利益考虑,留有一手,惧怕“教会徒弟杀师傅”,以给自己的竞争造成有利的地位。因此,这样的师徒结对制度,从一开始就注定不可能会有多少成效。  相似文献   

10.
宋斌  曲琳 《辽宁教育》2014,(8):12-14
师傅篇·宋斌 2014年9月,我又多了一个新徒弟——华东师大毕业的研究生曲琳.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小曲老师,底蕴丰厚,充满干劲儿.内心的欣赏,令我不得不想将自己十几年专业成长中积累的经验与教训一股脑地“移植”给她,希望帮助她成长得更加顺利、迅速.但事实上,最初的我对“青蓝互助”的理解是片面的.反思后,我发现自己忽略了最重要的两点:其一,“青蓝互助”不是简单的“师傅带徒弟”,更不是填鸭,而是一种以尊重作为前提的引领与启发;其二,“青蓝互助”的关键就是“互助”二字,它说明这绝不是单一指向,而是互助双方的共同促进,协同发展.而这些反思都源于那节邀请课.  相似文献   

11.
洗车记     
谭力涵 《初中生》2016,(26):32-33
这一次的社会实践活动,我选择了洗车. 来到洗车店,向老板介绍了一下自己,我便换上手套、洗车服上岗了. 老板为我安排了一位师傅.师傅看起来有五十多岁,十分精神,眼睛像鱼鹰一般亮.我还在愣神,师傅已经发出了号令:“看好喽.”  相似文献   

12.
海静 《教书育人》2005,(9):60-60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日:“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相似文献   

13.
吴其林 《山东教育》2014,(10):12-12
在世人眼中,师傅无论品行、修为,还是技艺、本领,肯定高过、优于徒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说,往往是徒弟经过后天的勤奋与努力得到的评价。但可以肯定的是。学徒阶段的徒弟,相对于师傅显然是有差距的。  相似文献   

14.
在庄严的乐曲声中,某校2006年“青蓝工程”启动大会召开。大会的主题是:“青蓝携手,互帮互学,师徒共进。”学校领导亲自主持并宣读了师徒结对名单。新老教师围坐一堂,签订了“师徒帮带”协议……这种师徒结对的“青蓝工程”已经在许多中小学得到推广和使用。优秀教师与新教师结成师徒,促使新教师更快、更直接地向优秀教师学习。年轻教师或与师傅一起工作,或干脆担任师傅的助手,他们从师傅那里获得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以及大量的“缄默教育教学知识”。实践证明,这种形式使一大批年轻教师迅速成长。然而,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步深入和校本教研的广泛开展,学校教研活动越来越注重民主、开放、合作、交流,当人们在用新课程理念进一步反思学校的规章、制度之时,也开始对传统的“师徒帮带”形式提出质疑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缝纫师有两个学徒。满师前师傅取出三尺见方的两块布料,要两个徒弟各为他裁一件衣服。师兄接布,思忖道:“按照‘量体裁衣’的原则办,肯定万无一失。”于是他细心地替师傅量了衣长、袖  相似文献   

16.
不着相     
师傅对着月亮微笑。 小林问师傅:“师傅,你在看月亮吗?” 师傅回答说:“不是啊,我在赏花。” 小林诧异:“师傅,你明明在看月亮啊。” 师傅道:“心中所想即眼之所见,对着月亮,未尝不能赏花啊。”  相似文献   

17.
话说,小灵通拜“数学高手”为师,苦练十八般数学技艺.一日,师傅对小灵通道:“徒儿,真本领要到数学大千世界中磨炼,师傅给你一件随身法宝——△,出去闯荡一番吧!”小灵通拜别师傅,不觉来到一座城堡,只见城门  相似文献   

18.
我国著名快板表演家王保和有一个段子,一开头就说:“北方人说话爱带‘子’,一说就是一串子……”.它幽默、风趣,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仍胎灸人口.虽然段子里用“子”(zi)(以下简称为“子”)夸张,可它表示“子”在普通话中使用频率之高是毋庸置疑的.当然“子”在现代汉语中有何作用,艺术家们是不会深究的,也不是他们应尽的义务.翻阅一些语言学著作,对“子”的探讨也都比较粗浅,除了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对“子”的构词形式进行了简单的归类外,其他语言学家和语言学著作只是在谈语素分类、轻声的作用时,提及过“子”,但也只不过是寥寥几笔,失之片面.也许正因为如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纂的《现代汉语词典》第1532页,竟将“子”作字头,其下罗列的全是以三声“子”开头的词条.此谬误虽贻笑大方,但也不足为怪.本文旨在从“子”的构词形式及其词汇意义进行分析归纳,从而总结出“子”的构词、构义之特点.  相似文献   

19.
前几天,我在《吕氏春秋》中看到一则故事:有一个人向一位酿酒师傅请教酿洒的方法。师傅对他说:“一斗米、一两酿酒专用的发酵剂、三样东西相互掺和,酿制七天,就变成酒了。”  相似文献   

20.
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传统风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由于古代学校的名称繁杂,其规模、性质、课程内容和受教育的对象不尽相同,所以对教师的称谓颇多。现择要集释于下:师教师的统称。《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师长官师(百官或官吏之长)和长者。《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后用为对教师的尊称。师傅教师的通称,如对东宫太子的老师称为太子师傅。《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今常用为学徒对传授技艺的业师的尊称,也用作对有生产技能的工人的尊称。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