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谢顾问:我是一个基层单位的报道员。每当我写了稿子请大机关的新闻干事或报社编辑审阅时,他们总是说:“你刚学写作,又是小单位的报道员,以后要多写小稿子,少写大稿子。”我实在不明白,难道在“小单位”就注定不能写“大稿子”吗?145医院小桃小姚同志: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弄清“小单位”和“大稿子”是指什么而言。你是“团级单位的报道员”,那你说的“小单位”指的就是基层单位,而不是大机关。这恐怕不会猜错的。但这个“大稿子”,理解可就不同了。其一,“大稿子”可以理解成事关大局,有大机关、高级领导人活动的稿子;其二…  相似文献   

2.
通讯员要经常写稿子,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但是,写稿子要先有题目,有了题目才有写作的欲望和方向,才能去搜集材料,不然就不知道稿子的主题写什么,需要围绕什么中心去写。那么,题目从哪儿来呢?首先,要关心形势,明白报纸、杂志当前在宣传什么、报道什么。也就是结合形势选择题目。比如说,当前媒体都在集中力量宣传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讯员就可以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围绕明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关注身边的好人好事,以小见大,以实带虚。这就要求通讯员养成关心形势、学习形势的好习惯,经…  相似文献   

3.
我们常说:“要有的放矢”。新闻报道像射箭一样,每发一篇稿子都像射出一支箭,能不能射中,就看你写稿前明不明“的”,心目中有没有靶子,这靶子就是稿子的针对性。许多稿子未被采用,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针对性。写稿不能老凭热情,看到什么就写什么.写前,你要问一问自己:为什么要写这篇稿?这篇稿子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问题?然后,再把你要写的东西拿到全局去比较去  相似文献   

4.
同一位通讯员聊天,谈到稿子写完要不要修改的话题,他说:稿子写完就结束了,还修改什么,那多费事啊!据了解,有的通讯员或是记者,稿子写完就马上发往编辑部,根本不做修改;也有的人是不懂得怎样去修改。  相似文献   

5.
有些文友问我,你在那么偏僻的工厂里生活,为什么一年能写那么多稿子 ?每当此时,我总是对他们说,多学几手,熟悉新闻各类体裁,啥稿子都能写、出稿率自然也就高了。   我们工厂,位于西安市东部灞桥区与临潼区接壤的洪庆镇、离市内 50多华里,地域偏僻,非常闭塞,加之工厂长期没有效益,目前已陷入绝境。在这种情况下,仅限于写新闻稿,恐怕一年也上不了几篇稿子。于是我将写稿定位在多学几手,遇到什么稿子都能写的“一专多能”基础上,就犹如乡村卫生院里的医生虽技艺不高,但无论是内科、外科、小儿科、妇产科的病人,都能加以应付…  相似文献   

6.
敢于亮丑     
刚开始搞报道那阵子,我像大多数初学的报道员一样,也有过一段百投不中的经历。那是1991年5月,我参加完报道员培训班回到连队,写稿的热情很高。尽管训练一天累得气都喘不过来,但我仍然坚持利用休息时间写稿子,而且每天至少要写一篇。中午别人休息了,我就趴在床铺上写;晚上熄灯后,我以复习功课为由,悄悄地到连队会议室里去爬格子。每当别人问我在写什么的时候.我总是笑着说是写信。只要听到脚步声,我就急忙把稿子捂得严严实实的,生怕别人看见。稿子写完后,我总是匆匆忙忙看上一遍就悄悄地发走了。这样三个月下来,我投出的近百…  相似文献   

7.
邵云环是我的老乡,她非常要强,也非常敬业。这次她刚到贝尔格莱德不久,就迅速地适应了特殊的报道环境。她从不计较得失,默默无闻地工作,领导要求做什么就做什么。她没有任何的名利思想。她写的稿子有思想,有深度。我来南斯拉夫工作时,特地带来一篇她与丈夫曹荣飞(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外交官)合作的稿子,那是一篇写于1992年的年终专稿。这篇稿子非常有水平。如果对塞尔维亚民族特性和政治状况没有很深了解,很难写出来这样的稿件。这次她到了贝尔格莱德以后,写了很多内参,为国内提供了宝贵的动态性分析。 由于电话线路问题,我只能每天去她家发稿。她一再坚持要给我把钥匙,让我无论何时都可以去她  相似文献   

8.
说一宿没睡想一个题,莫不如说是,为想一个标题一宿没睡着觉。建国50周年前夕,当时编辑部领导让我采写交通事业发展成就的稿件,原定是公路、铁路、民航各写一篇。待到采访全都结束,要动笔写稿时,领导又告诉我要三篇合写成一篇。这天夜里10点多,把稿子写完就准备休息,想第二天拟一个题就可以交稿了。谁想,上床后却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满脑子想的就是这篇稿子用个什么题。这些年,全省的交通事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写在一篇稿子里,用什么题能涵盖得了而又贴切呢?天上、地下,阡陌、纵横这些词反反复复地在脑子里过。时间一点点地过去,“推”来“…  相似文献   

9.
谢顾问:我初学写作,什么题材都想写。可一位老报道员对我说,初学搞报道,应多写身边的兵的故事,不要写部队中心工作的稿子。对此,我迷惑不解,果真如此吗?清指点。81252$队荣吉民范奋民同志:我翻看了不少文件和有关规定,屯问过一些从事多年新闻工作的编辑记者,从未见到或听到初学写稿者“必须写什么,不能写什么”的规定。因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也是讲新闻自由的。只要你写的稿子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有利,内容又真实可靠,且不违反各种规定、法纪,写什么内容,用什么形式完全由作者自己来决定。如果你对反映部队中心工作的题材…  相似文献   

10.
少写应景稿     
有位初稿报道的战友向我们诉苦,“我稿子写了几十篇,篇篇都有时效性,可就是见不了报,你说邪门不?”我随手翻了翻他保留的底稿后,半开玩笑地对他说:“不是邪门,而是你把门走邪了。”也难怪,他写的稿子都是一些“应景稿”。比如,“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时,他就写妇女生活;“五四”青年节时,他就写青年活动;春节前夕,他就写某某请假,正月十五前他又写起了闹花灯。底稿一大摞,真正反映部队中心工作的却不多。纪念节日的稿子,报纸需要,完全可以写。然而,这方面的稿件用量毕竟很少。再说你如果卡着“点”才往报社寄,弄不好就…  相似文献   

11.
何冰 《视听界》2002,(5):58-58
作为播音员,我们常常会播到基层通讯员写来的广播稿件。有的稿子写得很好,看不出有什么问题来,可是如果反复地读一读,仔细听一听,就会发现问题不少。请看下面一段话。  相似文献   

12.
“亮”红灯     
“这稿子不能发!”小李写了篇关干制配连举行“党在我心中”庆“七一”文艺晚会的稿子。不曾想,在发稿时碰上了部长姚明林亮出的“红灯”:“这稿不能发!”原来,小李认为“七一”、“八一”之类的应景稿,等过后再写,十有八九是马后炮,只有提前写,待稿子寄到报社,正好编辑部需要这类稿子。于是,“六一”才过不几天,“七一”的稿子他就写出来了。姚部长像是瞧出了他的心事,说:“这样写稿不好,稿子见了报,官兵有意见。你看这样写行不行?”最后,姚部长帮他定了一篇言论稿。“这假不能批”小于写稿写了半年多,稿子寄走近百篇,…  相似文献   

13.
刚到记站时,老记就跟我说:不要到自己村,自己乡去写稿子,不超脱,容易惹麻烦。这话是对的,不是有什么规定,而是经验,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嘛!  相似文献   

14.
一、采访要善于引导去年初,军务处的费参谋让我写篇科技方面的稿子。我问他有什么素材,他说了一大堆数字,什么有多少技术成果,有多少获得军区、总部的科技成果奖,等等。可从这些数字中看不出有什么新闻价值。再问他还有什么情况,他说这些数字和成果够突出的了,还不能写篇稿子吗?当问他部队在科技工作方面存在什么问题时,他可能理解成写不成表扬稿要写批评稿,便说没什么问题,我们单位的情况比较好。而正在这时,领导找我安排了其他任务,科技方面的稿子就此“搁浅”了。过了几个月,黄参谋再次约我写写他负责分管的科技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我常常想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是我写稿,有时就写得很顺手,写出的稿子生动、鲜明、吸引人,有时却写得很别扭,稿子也平平淡淡,无滋无味,像一杯白开水? 问题的关键在什么地方? 想来想去,我慢慢地认识到,关键在于采访作风的深入与否。  相似文献   

16.
谢顾问:我在采写新闻稿件时,常常因为稿件时效性不强而“告吹”。我向一位老报道员讨教,他开导我说,搞新闻要“打提前量”,估计一定要发生的事实,可以提前5—10天就把稿子写好,尽快发走。不然,稿子到了编辑手里,往往就成了“马后炮”。我不明白,为了不使稿子成为“马后炮”,就得“打提前量”吗?36232部队张景奇张景奇同志:那位“开导”你的老报道员说的话是不可听的。新闻报道稿件的确应注重时效,有时候,一篇稿子的时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稿子的成败。但是,提高稿件的时效性,主要靠快采快写快发,而绝对不能用“打提前量”的…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 我初开始学写报道时,还能隔三插五地常写些稿子。但是过了近一年的时间,不知为什么,反而觉得新闻稿越来越难写了,往往十天半月写不出一两篇稿子,觉得写一篇稿子很费心思,很累人。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我今后应该怎么办? 湖北驻军某部 杨兆峰  相似文献   

18.
《新华青年报》在广大青年读者和作者的支持下问世了。许多同志来信询问,给《新华青年报》的稿子写什么,怎么写?我这里就平时接触到的来稿情况讲点看法,供  相似文献   

19.
小的不做,大的又做不来,这是一些人的一种通病。我想起了我自己写稿的一些经历。记得我工作后,也是我有生以来发表的第一篇稿子是在山东省教委《中学生报》“青春短笛”栏目里发表的一首自由诗,一共16行,150多字。那时我的学生都争相传阅那期报纸,读那篇稿子。一位老哥说:“这样的稿子也能发表,好,咱也写!”我还半带认真半开玩笑地说:“其实有些稿子很容易发表,就看你写不写。你只要写,就能发表。”而我,  相似文献   

20.
我是机关材料员,业余时间常写点稿子.近年来,我写的稿子每年都被地区以上报刊、电台采用百篇左右.在这里,我想就如何提高稿件采用率的问题谈点肤浅体会. 写稿总想被采用,谁都谋胜不谋败,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靠什么取胜,怎样取胜,人们的方法有所不同.初学写稿时,我兴趣很高,差不多每天写一篇。我想,这篇不用还有那篇,多写,多投,总会能碰上一篇.殊不知,这种“瞎猫撞死耗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