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古代韵文包括古代诗、词、曲。赋四大类,与古代散文一道,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体。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古代韵文 的教学一直比较困难。经过多年的 教学摸索,我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困难。 ──认识古代韵文。中国古代韵文有四个特点:一是时间跨度大,上自三代下至元明清;二是体裁特殊,有一定格式;三是语言凝炼,讲究声韵;四是韵文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似是而非各不相同。 — —认识古代韵文教学。认识了韵文之后,韵文教学就能做到有的放矢。韵文教学主要应抓住四个关键:一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二是向学生传授韵文这一体裁的共性和个性…  相似文献   

2.
“修辞”起源久远,伴随人类语言交际而源远流长,它使人类的交际语言魅力无限,人类交际语言,或华美而流光溢彩,或铺陈而排山倒海,或形象而生动感人,或夺饰而想象无穷,或含蓄而意味深长,林林总总的语言表达魅力,修辞功不可没.因此,古今中外修辞学家钟情于修辞,不遗余力地探究,硕果累累.本文汲取前代前辈修辞学家的成果,把握“修辞”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考证、发微、探讨、筛选,仅选取冰山一小角,对“修辞”的具体含义进行论证.论证的脉络板块为:一、中国古代“修辞”定义面面观;二、西方“修辞学”的兴起及对“修辞”的定义;三、中国近现代对“修辞”的阐释;四、识庐山真面目,全面揭示“修辞”的具体含义.把握“修辞”发展历程,由远及近认真考证研究,进行“修辞”的具体含义探微。  相似文献   

3.
文言文修辞讲析释义法例谈景泰县文教局教研室钟彦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人们历来重视字词句教学,而忽略修辞教学。其实,进行必要的修辞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欣赏写作艺术,而且还有助于字词句的理解。如《鸿门宴》中张良有句话:“沛公不胜杓。”课本上注释是:同杯,杓...  相似文献   

4.
名词句在法语新闻标题中占有很大比重。本文从通俗化、简炼性、信息量、对信息的处理以及修辞手段等方面分析了法语新闻标题中名词句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5.
古代的医学与卫生文化余承林一、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中国古代的医药与卫生,简称中医学或祖国医学。古代中医有四个代称:一日歧黄;因黄帝及其臣子妓怕会治病,二人又曾共作《内经》,故得此名;二叫悬壶。由东汉方士费长房见“悬壶卖药”事引申而来;三名青囊,三国名医毕...  相似文献   

6.
在英语拟人动词中,原型人物被隐去或者说是具有潜意识性,而突显出来的是非人的物体和事物,动作却还是带有原型人物所具有的行为特点,即:作为比拟的原型人物具有言语、行为、感情等人所拥有的典型性特征。这种英语拟人动词能使静物拥有人的情感、情态或行为动作,并使所描述的无灵名词主语有利于摆脱行为主体的主观性,更具客观公正性和权威性也更具有动感的真实性;它既有修辞作用也有认知、心理、情感等方面的理据和效应。  相似文献   

7.
课文中涉及的古代文体,大致可以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韵文,是指讲究格律用韵的诗、词、曲赋等。散文,是个广义的概念,指韵文以外的所有古代文体,而不是指现在讲的或抒情、或状物、或写入、或记事的“形散神不散”的散文文体。以下的文体分类,即仅就古代的散  相似文献   

8.
由于诗歌运思讲究含蓄概括、强化抒情、修辞变形、意象营构等,因此,与其它文学文体比较,诗最不易读懂。所以,本人认为,读诗首先必须把握诗歌独特的运思规律。本文仅从诗歌独特的运思这一角度谈诗歌的阅读方法,即:第一,整一的直觉——景的概括阅读法;第二,极端的感情——情的强化阅读法;第三,含蓄的表象——象的虚实阅读法;第四,想象的变形——形的变幻阅读法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中国修辞研究可分四个历史阶段:创建期、缓慢发展期、普及期、革新期。其主要成绩是:构建了修辞学理论体系,修辞观念不断更新,学术争论不断深化,重视修辞学史研究。存在问题是:继承古代修辞学传统不够,对方法与方法论不够重视,修辞学领域有向外扩展趋势。展望二十一世纪中国修辞学,建议:重视修辞学理论建设,创建修辞学流派,建立或完善各分支学科,扩大修辞学刊物阵地。  相似文献   

10.
正学生记忆文学常识,尤其是有关古诗文部分,往往张冠李戴或丢三落四。为此,我们把文题、作者、朝代乃至有提示性的诗文词句——尤其是开头词句相连属,编成韵文,并努力创造某种情境来学习,高效实用、立竿见影。我们把本是零散的、易混淆的文学常识串连、组合、加工,编成了较有情趣的韵文,力求抑扬顿挫、有节奏感、悦  相似文献   

11.
明清诗论家多认为古体诗具有不同于近体的特殊声调,赵执信在《声调谱》中把这一观念具体化。他通过举例的方式明确标出五古的平仄,进而提出如果某句平仄与近体相同,那么此联另一句则必须与近体相异。翁方纲批评赵执信《声调谱》不符合创作实际,但结合中唐以后五古创作可知,赵执信所归纳的五古特殊声调确被大多数诗人所遵循。  相似文献   

12.
先秦汉语动词作主语、宾语跟名词作主语、宾语是不同的,先秦汉语动词作主语、宾语有四种不同情形:动词作主语、宾语;动词作主语、宾语后活用为名词;动词作主语、宾语时兼有名词性质;动词跟作主语、宾语的词是不同的单位。因此,先秦汉语动词的活用和兼类就少一些。  相似文献   

13.
戏曲唱词是一种特殊的韵文形式,它除了具备一般韵文的主要特点外,它在节奏、韵脚等方面还有着自己的规律。在语句字数上,除了常用的五字句、七字句外,六字句、八字句、九字句、十字句等也常入戏;在顿歇格式上,它突破了“三字尾”的局限,常以“四字尾”结句;在韵脚上,它用韵宽泛、灵活,经常在同一唱段中跨辙转韵。  相似文献   

14.
《琵琶记》中是非问句根据疑问程度可分为询问句、测度问句、反诘问句三类。是非询问句大多数使用疑问标记,即疑问语气词“么”、“那”、“乎”,其中近代汉语新兴的“么”用频最高。是非测度问句只使用近代汉语新兴的测度疑问副词“莫是”、“莫不”、“莫不是”、“敢”、“敢是”,句末不使用疑问语气词“么”。是非反诘问句大多数使用疑问标记,即近代汉语新兴的反诘副词“终不然”、“难道”及古已有之的反诘副词“岂”、“可”。《琵琶记》中还有一类特殊的是非问句,属于句式糅合现象,其是由是非询问句与否定陈述句糅合而成的。  相似文献   

15.
据《诗经》用韵研究古四声,有四点需要分辨:一,《诗经》押韵有必韵句和非必韵句的区别,非必韵句对声音(本文关注声调)和谐的要求宽于必韵句,不重复的必韵句韵脚更能反映古声调情况的客观。二,《诗经》同部字相押,有的既同部又同声调,有的同部但不同声调。在符合一定韵式的规律性转换中,同部不同声调也是诗人有意识的换韵,应当视为四声分押。三,因假借、引申派生、语法音变等原因,有些字一字多个声调,根据音义相应的原则,应区别其不同意义和不同语法功能,以定其在具体诗句中的实际声调。四,《诗经》中,平、上、去、入各声,阴、阳、入各声,用韵情况很不同,了解古四声发展演变的不平衡性,各声应区别统计。根据上述四点主张,发现一些新的定例、韵式,以义辨音。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诗经》用韵的四声数据库,从而利用计算机对全诗305篇、1133有韵之章、1696韵段、5308入韵句的用韵关系进行分析和统计。得到以下数据:4548必韵句中,通押183句,占全部必韵句的4.02%。各声通押比依次是平声2.27%,上声5.42%,去声16.71%,入声1.44%。阴、阳、入三声的通押比依次为阴声韵5.88%,阳声韵3.29%,入声韵1.44%。阳声韵中,平、上、去声的通押比依次是1.26%、15.05%、17.86%。阴声韵的去声和阳声韵的上、去声,在《诗经》时代可能处于四声系统上发展完善的晚期。  相似文献   

16.
可逆句根据动核的类型和名词在句中的语义成分可分为四类模型:以动作核为中心的可逆句、以经验核为中心的可逆句、以状态核为中心的可逆句、以关系核为中心的可逆句。按照陈平提出的充任主语和宾语的语义角色优先序列原则,参考各类可逆句充任主语和宾语的语义角色,总结可逆句主宾换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江南才媛徐灿,以目睹社会现实的板荡与人生经历的坎壈为触发点,呕血泣吟,将国破家亡的感慨与起伏不平的遭际写入词中,直面描写所发生的历史悲剧,真实抒写个人在明清鼎革之际沧桑巨变中的内心矛盾与双重情感,并以博通古今的学识与真知灼见的才情将这种"缘事而发"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其词悲情痛悼,立意深邃高远,风格沉郁清雅,突破女性闺阁生活的纤细感受,彰显出景情理兼备且活化历史经典而磅礴八极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韵文的文体特点,认为从用韵角度点校韵文是非常必要的,而从用韵的角度点校韵文主要应着重于两方面:标点和校勘异文.正确使用标点,一个韵段(义段)结束必须用句号,一般韵段内的一个韵脚字(每两句)后也可以用句号(或分号).古人用韵严格,韵例有定,不容失韵,一般以同韵部或邻近韵部字相押,可据此对韵脚字异文作正确校勘.  相似文献   

19.
古汉语中受事主语句具有以下特点;受事主语句的谓语动词不带宾语或只带施事,处所宾语;受事主语句中的主语可直接或有条件地后置作宾语;受事主语句可以改写成有标志的被动句,我们可以此来分清受事主语句和与事主语句在古汉语中的界限。  相似文献   

20.
诗词零札     
中国古代诗词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由于其语境的改变,往往在理解上产生一些歧义。文章对唐诗宋词中几首名作的疑难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