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佳男 《文教资料》2010,(17):107-108
本文就当代青年存在的错误的荣耻心态:羞耻心态的缺失、虚荣心的过分注重、德才观的失衡进行了解释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培养当代青年的良知水平和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营造尚荣知耻的文化氛围的德育对策。  相似文献   

2.
学校德育的呼唤:关爱生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德育的根本目的是关注学生主体的发展,但是随着知识的传播在教育中空前的凸显,掩盖、遮蔽了学生主体,导致了容器观、量化观、功利观、工具观的倾向。关注人性的发展,倡导以人为本,这是当代德育的特征,道德教育重返主体世界的意义在于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其回归方式为对生命的关爱。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职业教育倍受关注,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和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黄炎培职业教育德育观显现出了它新的生命力。黄炎培职业教育德育观的当代价值在于创新德育工作,彰显德育特色;发展学生个性,塑造独立人格;加强德育训练,适应社会环境;提高德育地位,满足社会要求;加强就业指导,树立职业"三观"。  相似文献   

4.
侯勇 《四川教育》2021,(5):12-14
"知"与"行"是德育研究及实践的根本对象和关键环节,是高质量开展德育的着力点.在"人本观""善恶观""良知观"分角度认识王阳明"知行观"的架构上,分析当代"理论式""表演式"德育两极模式的不足,进而以王阳明"知行观"为借鉴,探索自我认知、知识认知、品行历练、能力形成和实践反思等实施路径,以期有效渗透至当代德育.  相似文献   

5.
朱光潜青年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人生艺术化",即青年人要在情趣的养成中培养美感的生活态度和积极行为,要用热情去欣赏和创造自己的人生。对于当代大学德育而言,"人生艺术化"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的思路,其实更应该是教师对于德育课程本身的一种心性和精神的呈现,是当代大学德育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6.
"三生教育"是教育本真性的体现,其与高职德育的融合,能有效地促进德育教学与实践,激发学生站在人文精神和教育精神有机结合的高度上,关注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根本意义,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提高高职学生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生本体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前的时代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使得一系列相互矛盾、冲突的道德观念复杂而又统一地表现在当代青年学生身上。针对当前青年学生思想特点,结合高职高专院校实际情况,文章提出以"立德修身"德育系统工程为抓手,通过构建模块化的教育内容、发挥全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制订系统的教育教学计划以及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建立健全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机制,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切实帮助学生"修身""立德"。  相似文献   

8.
试行德育答辩提高德育实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德育对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和高校各项工作具有导向、动力、保证作用。高校德育的任务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教育青年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新时期,坚持  相似文献   

9.
本文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青年德育观的科学内涵,研究习近平青年德育观的主要内容、价值意蕴,并从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发挥社会实践大课堂“主战场”作用、发挥家庭教育“主动脉”作用、发挥新时代青年“主力军”作用、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作用等五个维度阐述学习贯彻习近平青年德育观、加强与改进新时代青年德育工作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学模式到底是圈养好还是放养好,一直是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者在探讨和实践的问题。作为在高职院校有过十多年班主任和德语辅导员工作经历的我,也一直在通过自己的学生德育工作进行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德育工作模式——从圈养教育到放养教育德育工作模式下"三自"能力习惯培养的高职班主任工作模式。文章具体阐述了以上德育工作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及方式,再结合当代"95后"高职学生的特点,描述了培养学生"三自"能力习惯的重要性和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1.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实施教育的主导思想。本文主要总结如何以科学发展观确立德育教育方向,在德育实训中,让学生树立自我教育的育人观,系统、整体启动学生自我教育的机制与实训程序,按部达成德育实训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2.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认为,德行是人生之真理,德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其德育观注重道德真知的学习,肯定理性在道德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等经典教育命题。针对当前我国德育实际,学生"伪道德""反道德"的行为随处可见,德育范式转换呼声高涨。在此大背景下,苏格拉底的知德观能够为德育范式的转换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我国近代伟大教育家徐特立先生一生奉献于教育事业,是教育界的典范。徐特立始终将辩证法贯穿于德育目标、思想和方法,形成了人格培养目标的辩证共存思想、国民公德教育的辩证法思想和实际观察教学法中的辩证联系观。徐特立的德育辩证思想可以用来培育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健全人格,均衡与系统化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教育内容,重视与加强德育和实地观察的联系,是我国当代德育的价值引领典范。  相似文献   

14.
初中地理新教材的德育内容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教育、爱国主义和国情、国策教育等.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围绕这些德育内容,深入挖掘教材,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信息技术教育中德育渗透的实践,提出了“润物细无声——信息技术教育的德育观”,从而使学生的网德从“道德任意”状态向“道德有序”转变,以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现行中小学德育工作学生参与不够,实效性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尝试着把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德育工作中,这既丰富了德育内容,完善了德育功能,又丰富和改进了德育方法,内化德育目标,变"外求、他塑"为"内求、自塑",同时还帮助教师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  相似文献   

17.
张香兰 《江苏高教》2008,(3):113-115
当前大学德育的人学观是"实体"人学观,它表现为人的精神与身体相分离、"人是单子式存在"和"人是物"的物性人学观。精神与身体分离的预设使大学德育忽视了环境的道德教育意义,促成主—客形式的关系结构,使大学德育走向学科化和知识化,大学德育的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相互分离;单子式存在的人学观致使大学德育走向灌输、边缘化和相对主义;物性人学观中的大学德育埋没了人性,遮蔽了学生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8.
大学德育的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式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生态学的系统观、整体观、联系观和动态平衡观为大学德育环境的构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目前大学受教育者主动性不够,教育者德育观面临挑战,教育内容不够贴近现实以及教育评价机制偏机械化等原因,需要我们通过培养德育生态意识,完善德育内容和确立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联动机制等途径去实现大学德育生态环境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一、“生本德育”的实质1.“生本德育”的定义。生本德育”是指“以生为本”的现代德育观和方法论、是指以学生为教育本体的学校德育 ,“生”指学生 ,“本”为人本、本体。“生本德育”是指学校德育理念、德育思想、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等均以学生为本体、为根本的出发点。以教育对象为本体 ,围绕学生的伦理道德价值取向、主体精神实质特点、行为实际表现而展开和实施。它既是德育理念、又是德育实践 ,且区别于传统的“师本德育”。就大德育观而言 ,学校德育其范畴 ,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及法制、纪律教育等。无论…  相似文献   

20.
受时代影响,青年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都有了明显增强,这些变化决定了他们对传统的赤裸裸的正面说教的厌烦与排斥情绪。因此,寻求一种新的、符合当代青年学生心理特点的德育方法迫在眉睫,德育渗透应运而生。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本人试图简单地谈谈德育渗透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该如何进行渗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