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4 毫秒
1.
在杭州西湖岳飞墓前,有四个铁铸的跪像——秦桧夫妇、万俟莴和张俊。人们很可能认为这四个男女就是杀害抗金名将岳飞的罪魁祸首。 其实不然。杀害岳飞的真正罪魁是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者——南宋皇帝宋高宗赵构。秦桧等人则是帮凶。 公元1127年,金兵攻下汴京,宋朝皇帝徽宗、钦宗被俘,北宋王朝遂告灭亡。宋钦宗的弟弟赵构  相似文献   

2.
绍兴和议是宋朝内部主和派与主战派矛盾斗争的产物,人们传统地认为主要是秦桧卖国投降,诬害忠臣岳飞. 其实矛盾的焦点在宋高宗长期以来的和议思想占了上风,岳飞成了和议的法码,也成了和议的障碍.  相似文献   

3.
近视眼英雄     
乔皮奇看过动画片《岳飞传》后,就再也不崇拜超人了。你瞧国产岳飞多厉害呀,保家卫国,从来不打败仗!但是看到后面,可把他给气坏了:秦桧那个坏蛋,借皇帝的名义发出12道金牌,把岳飞召回来杀了!“不像话!”乔皮奇一拍桌子,“我要回到宋朝,改变岳大侠的命运!”以一块德芙巧克力为代价,换来懒蛋博士同意他的英勇行为。乔皮奇坐上时空飞船,“嗖”的一声来到宋朝。不幸的是,这次降落不太成功,时空飞船倒插在农田里,乔皮奇叽里咕噜地滚出来!等他爬起来一瞧:我的妈呀,怎么宋朝的空气污染比21世纪还厉害,睁眼看去一片模糊!乔皮…  相似文献   

4.
岳飞背刺“精忠报国”四字昭示爱国心迹,但四字何人所刺,民间传闻有多种版本。清人钱汝雯《宋岳鄂王年谱》卷一上说“母刺”,取材于《唐门岳氏宗谱》,此谱成书较晚,不足为凭。《宋史·何铸传》审问岳飞的史事,说岳飞背上四字乃“旧刺”也。按此线索考查可知这“旧刺”实是旧制所致。这与宋代“刺字为兵”的制度有关。宋朝统治阶级在招募兵勇时,兵勇脸部要被刺字,是为人籍标志,亦防止兵丁开小差逃跑。南宋人牛弁《曲洧旧闻》说:“艺祖(即宋太祖)平定天下,悉招聚四方无赖不逞之人,刺字以为兵。”说明宋代募兵制是要刺字为记的。也有不刺字于面…  相似文献   

5.
含冤风波亭 大宋的皇帝不思抵抗,被金兵打得满世界乱跑,但其实他手下的大将们还是很善战的,最典型的就是岳飞. 岳飞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当时金军最厉害的便是“铁浮屠”和“拐子马”,但一遇到“岳家军”,几乎是全军覆没,金军无敌于天下的神话就此被打破.趁着这个形势,宋军继续进攻,准备收复开封.当时中原父老给岳飞敬酒,岳飞说:“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耳.”不着急,这酒先留着,我去系统里把他的CPU拆了再和你们庆祝.但宋高宗命令岳飞班师,可怜岳飞就这样被解除兵权后杀害.  相似文献   

6.
在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抗金节节胜利之际,宋高宗于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在秦桧的挑拨下,一日内连发十二道金牌,将在前线作战的岳飞召回临安。岳飞见金牌,悲愤交加,痛心疾首地仰天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同年十一月,宋朝廷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岳云父子杀害于风波亭。数百年来,很多人认为这“十二道金牌”是朝廷调兵遣将的将令,是奸臣杀害岳飞的传令牌!其实不然。这种金牌并非传令牌,而是一种以最快速度传递邮件的特殊标志,是宋代多种通信证件的一种。据史料记载,这种金牌用于敕书及军机要务,由皇帝直接交发。…  相似文献   

7.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经常对某些历史人物的行为表示出迷惑不解。例如,有的学生在学习抗金英雄岳飞班师回朝时,提出异议,认为岳飞应该抗旨不尊,拒绝回师,脱离腐朽的南宋朝廷;还有的学生在学习“二战”的内容时,认为张伯伦是一个傻瓜,完全缺乏理性,他没有去做他很显然应该做的事———任何头脑清楚的人在那种情况下都会做的犤1犦(p.72)。学生之所以出现这些疑惑,其原因要么是用现代人的价值观来衡量历史人物的行为,要么是脱离了历史人物所处的具体历史环境来对其行为进行评判。那么,在历史教学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行为呢?一个有…  相似文献   

8.
秦王赢政一统天下,收天下之兵器,聚之成阳,铸成“金人十二”。对此“金人”的质地,目前似乎尚无统一的说法。无独有偶,千余年后,抗金英雄岳飞在大破金兵于朱仙镇之时,却遭奸臣秦桧陷害,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召回杀害。这里所说的“金牌”,一般的人亦难得确  相似文献   

9.
韩侂胄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侂胄字节夫,相州安阳(今属河南省)人,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死于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终年56岁。他在南宋中期的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韩侂胄其人,历来毁誉不一。毁之者将他痛斥为“奸臣”,同秦桧相提并论,如元朝官修《宋史》。誉之者把他盛赞为“英雄”,与岳飞同日而语,说什么“岳飞因抗金得胜而被谋害,韩侂胄因出兵失败而被暗杀,他们都是坚持抗敌遭受迫害而牺牲。”“英雄”与“奸臣”,“岳飞再世”与“秦桧第二”,差距实在太大,简直判若天渊。不过平心而论,两种评价各走极端,均有偏颇之嫌,并非公允之论。  相似文献   

10.
王烨 《历史学习》2001,(4):15-16
我们中国历来的传统是“只骂奸臣,不骂昏君”,因此把杀害岳飞的罪责完全归于秦桧等人。当然,秦桧杀害岳飞卖国投降,是历史的罪人。那么,作为当时最高统治的宋高宗应该负什么罪责呢?明朝时已有人追究宋高宗的罪责。据《岳庙志略》记载,高启的诗句说:“每忆上方谁请剑,空嗟高庙自藏弓。”征明的《满江红》说得更明白:“岂不念,中原蹙;岂不惜,徽钦辱。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  相似文献   

11.
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宋朝。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很大劲儿,才把他们平定。为了这件事,宋太祖心里总不  相似文献   

12.
北宋欧阳修基于宋朝推行忌讳武臣和文官治国的“重文轻武”的政治路线,而忌妒武臣狄青执掌军事(枢密使)大权和有威名,向宋仁宗上奏折诬陷狄青有篡位野心,“为国家消未萌之患”,请求罢免狄青,结果加快了“积弱”的北宋出现“靖康耻”.徽、钦二帝被掳。北宋灭亡;偏安江南的南宋一些文官依照欧阳修诬陷狄青那样诬陷岳飞等抗金将领,使得南宋仍然处于“积弱”挨打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长阿含经》是研究东晋时期汉语词汇较有价值的语料。“偏枉”有偏颇、不公正之义,“抵债”有赖账、不承认债务之义,“宿对”有前世的罪孽之义,“护口”有谨慎言语之义,“要令”有誓约之义。  相似文献   

14.
《说岳全传》等中国小说都说岳飞背上刺有“精忠报国”四字。其实,应该是“尽忠报国”。《宋史·岳飞》里记有这么一段传说,岳飞被捕后,秦桧叫何铸审讯,岳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孝宗即位后,就命人铸岳飞像,此像为铜身金装,“朝衣冠,手执圭,圭镌‘奉旨’二字,胸镌‘尽忠报国’四字”。杭州岳墓门外有一座庭院,院内墙上刻的也是“尽忠报国”。有的书上还说,岳飞背上的“尽忠报国”四字,系由岳母亲自刺写。据查,此仅是民间传说,无确实的史料依据。至于传说中的“尽忠”为何又被写成“精忠”?这可能与宋高宗赐的…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岳飞和于谦之死的相似性,特别讨论了宋高宗与岳飞被戮有很大关系。这个论点首先是由明代著名画家文征明提出的。  相似文献   

16.
何寅 《文教资料》2009,(30):11-13
岳飞有《池州翠微亭》等诗存留于安徽池州,但长期以来世人总认为岳飞当年是因战事之需“经过”池州,未能在池州长期“驻守”。这是由于世人不了解岳飞与池州清溪·雁汉控海水军(水军基地)的关系所致。笔者通过查阅宋史、地方志、实地考察等。对岳飞与池州清溪·雁汉控海水军的重要史实钩考稽沉。并作论述。以正岳飞仅“经过”池州之误.明岳飞长期“驻守”.多次往来池州之实,表明《池州翠微亭》创作背景。  相似文献   

17.
我省清代史学家以宋太祖将最先归附于宋的“矩州”,嘉称为“惟尔贵州”一语,套用黔中称“矩子”为“櫃子”为同一物名这一叫法,于是想当然地演绎为“矩州语讹为贵州”,说成“于是始有贵州之名”起源的出据典籍。笔者认为,史学家们以宋太祖敬呼“矩州”为“惟尔贵州”抬举之词的“贵州”代称,将一部由宋徽宗以“黔南路”军事手段“拓地环二千里”形成的新型区划,始建的一个真正的黔省“贵州防御使”之史统统抹掉,从而导致至今无人破译“贵州”行政区划源于“黔南路”历史源流的断层史。  相似文献   

18.
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他虽是军人出身,生活在战乱年代,却一直努力使宋朝向文官治国的方向转变。宋太祖削禁帅方镇之权,将之委托文人,并有不杀士大夫的垂训,至宋太宗尤为尊崇文士,可以说宋朝对士大夫和文人的宽容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皇帝对不同意见,或任之,或只是贬外地当官,或免职,而没有杀戮。宋朝不兴文字狱,对读书人比较宽容。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饱读经书的士大夫们参与政治的热情程度超过中国历史上任何时期。士大夫们广泛参与政治,文化层次的提高必然提高了政治运作的文明化程度。但是士大夫们在儒教的熏陶下,把具…  相似文献   

19.
一九六○年到一九六四年前后,戏剧界展开了一场关于历史剧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历史剧创作中关于史实与虚构的关系问题。当时众说纷纭,现在也无须一一详述,但其中有一种意见,认为历史剧描写历史人物,应该与历史人物一模一样。即以写历史人物岳飞为例,认为对岳飞的封建忠君思想与岳飞的爱国主义思想应该并重,甚至认为岳飞的爱国主义思想是通过封建忠君思想(忠于宋高宗赵构)表现出来的,因为赵构是代表当时整个国家民族的。所以描写了岳飞的封建忠君思想(忠于投降派赵构)也  相似文献   

20.
这首词是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在杭州看到宋高宗赵构当年赐岳飞手诏石刻残碑时有感而作的。时隔四百年,文征明从依稀可读的碑文想到岳飞的千古奇冤,仍激愤难平,重提“岳飞冤狱谁铸成”的旧话,矛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