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明代弘治至万历初年,无锡华氏、安氏用铜活字印刷了不少书籍,这是中国古代印刷史上的重要事件.但近二三十年来,有学者提出疑问,认为华氏、安氏印书使用的不是铜活字,是锡活字.这一论点在学术界已经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相关资料,认为明代铜活字印书应该是客观存在的,不容质疑.华氏、安氏使用的是铜铅锡合金的活字;明代人表述华氏、安氏铜活字印书时所采用的词语明显受到了长期以来所熟悉的雕版印刷术语的影响,我们对记载明代铜活字印书的这些基本资料,不能孤立地解释,不能断章取义,否则容易背离事实.如果将相关资料联系起来考察,并且避免以后人的表述习惯来理解明代人的表述,就不会得出明代中期不存在铜活字印书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明代藩府刻书辑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藩府刻书,历来研究很多,今人亦颇多关注。其著录与考述最详者,莫过于张秀民《中国印刷史》所列《明代藩府印书表》,开列有明一代诸家藩府本书目约430余种,然仍不免有遗珠之憾。今在张氏《明代藩府印书表》之外,征之于各类文献,得张氏所未及者凡120种,庶可补明代藩府本考录之阙。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明万历刻本《方洲先生文集》一书中所记载的一份极为珍贵的明代刻书工价资料,此类资料极为少见,是了解和研究明代雕版印书的经济成本、刻工生活状况及中国印刷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同时,对江浙地区刻书工价和刻工生活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探讨,并通过刻工对该书的版刻时间进行了考订。  相似文献   

4.
华燧是明代著名的活字出版家.本文论述了华燧的活字印书的特点及其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5.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是我国民间木版年画中的一朵奇葩,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并称为"南桃北柳"。自明代中叶以来,随着工商业和贸易的发达,苏州已经逐渐成为我国江南刻书、印书中心,  相似文献   

6.
<正>明代在印刷技术方面,有了很重要的发展,首先就是铜活字的创始和应用。铜活字印书的创始和盛行使得中国文化的传播得以扩大,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7.
均徭,明代徭役之一。是按民户丁粮多寡派充的各种经常性杂役。明代北直隶均徭银的收入很高,是当地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且均徭按照三等九则征银编差,其产生受明代财政状况的大气候影响。  相似文献   

8.
均徭,明代徭役之一.是按民户丁粮多寡派充的各种经常性杂役.明代北直隶均徭银的收入很高,是当地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且均徭按照三等九则征银编差,其产生受明代财政状况的大气候影响.  相似文献   

9.
云南虽然地处祖国西南边疆,但历史文化悠久,有关本省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地方文献卷帙浩繁,且多集中在首善之区的昆明。特别是在十三世纪初叶,在云南行省的中庆路(昆明),开始采用雕板印书,加之内地私家藏书风气的影响,到明代中叶,同样出现了一些藏书家和藏书楼。如明朝嘉靖年间,丽江土知府纳西族木公  相似文献   

10.
快速数字印书机日前,美国开发了一款快速印书机。该印书机能在6分钟至8分钟内印出300页图书,包括精美的封面。快速印书机与出版公司的数据库相连,消费者可从目录里挑选想要购买的图书,然后在键盘上输入几个数字,出版社就会发送数码  相似文献   

11.
明代是我国私家藏书发展的鼎盛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大藏书家;而其书目编制之繁盛也足令后人为之注目。文章主要从明代私藏书目编制的状况、特点及其功用等方面进行考述,以期对明代私藏书目编制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与剖析。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article, we summarize the cost implications of print and electronic publishing for scientific scholarly journal publishers, libraries, and scientists. In each case, we developed detailed cost models to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factors that affect publishing and decisions made by libraries and scientists to determine whether to subscribe to a journal; if so, in print or electronic medium, and, if not, what alternative information sources to use. In all instances, estimates of unit cost are essenti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s of the economic and systemic interdependencies of publishers, libraries, and readers.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明代为例,对苏州悠久的藏书文化及历史背景进行了介绍,并着重讨论了私人藏书家的主要功绩.  相似文献   

14.
外文电子期刊数据库捆绑纸本订购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期刊市场纸本与电子共同出版模式的形成,以及期刊出版业的垄断集团化,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一些出版商采取纸本与电子版捆绑销售模式来销售电子期刊数据库,其捆绑模式有保留现有纸本订购、规定一个最低订购额以及提供E-only和纸本+电子捆绑三种形式。随着图书馆馆藏数字化,出版商的纸本捆绑销售出现了一些转变,有的出版商允许用户将纸本刊转成电子刊,有的允许用户取消纸本载体转而支付电子内容费,有的取消纸本捆绑启用E-only模式,但这些转变并没有给用户节省多少费用,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取消纸本捆绑,只是出版商换了一种销售方式而已。  相似文献   

15.
高正伟 《图书馆杂志》2012,(2):75-81,74
《孟子赵注》版本可考者实始于宋,其主要有三个系统:一是经注本系统,即《孟子》与赵岐注的合本,也可称单注本或章句本系统;二是与伪孙奭疏相结合的注疏本系统;三是晚起于清代焦循《孟子正义》的新注疏本系统。经注本系统宋元以刻本为主,包括蜀大字本、巾箱本、小字本、岳氏本、世彩堂本等;明清刻本、抄本皆有,包括吴抄校本、永怀堂本、毛抄校本、何氏兄弟抄校本、戴震抄校本、孔本、韩本等等。各版本之间有较为复杂的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16.
杨军  杨华林 《出版科学》2016,24(5):111-115
明代嘉靖、万历时期江南地区民间书坊蓬勃兴盛,其主要表现有三:一是书坊众多、刻书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二是书坊出现的时间相对集中;三是江南地区替代福建建阳成为坊刻重心。民间书坊兴盛折射出士商关系的变化、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加快了明代图书出版从初期单纯赞辅政治的单一教化功能向中后期注重民众实用、休闲娱乐功能多元化的转变,为传播明代通俗文化、启蒙思想提供了平台。民间书坊及其出版活动成为影响明代社会文化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之一。  相似文献   

17.
汲古阁毛氏系明清之际显赫的藏书家、出版家,且缱绻释教,尝慨然助刊《径山藏》,惜乎此段史实湮没不彰,以致影响准确考量其刻书及版本价值。鉴于此,本稿以《径山藏》为中心考察毛晋或以捐资,或任校雠,或独力诸方式所刻之佛经,而重新判定汲古阁之出版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明代是否存在"京报"以及"京报"的性质问题,一直是新闻史学界长期关注的话题。此前,作为文献史料,仅限于清人俞正燮《癸巳存稿》中的一则材料。当代新闻史学者对史料的发掘又有了一些新的进展,如方汉奇、姚福申等先生的考察,但也多限于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的描述。笔者最近从元明时期的文献中考得关于"京报"的若干材料。认为:从词源学的角度看,"京报"一词最早产生于元代。作为报纸的形态,明代的"京报"已经存在,而且明代人所称的"京报"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类型:一类是指封建政府的官报——邸报,一类是民间报房的私报——小报。明代"京报"具有的双重性质,可能是由于阅读者的"误读"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期刊图书馆员》2013,64(1-2):55-69
  相似文献   

20.
The Columbia University Online Books Evaluation Project sought to understand both user reactions to online books in the scholarly world and the cost profiles of print and online books. Scholars appreciated the opportunity to use the online format to locate a book and to browse it. However, they sought a print copy for extended reading. Incremental costs of online books are small for publishers. Libraries’ life-cycle costs are lower for online books than for print books. Summerfield and Mandel were both members of the Columbia University Libraries staff during the time of this project. Summerfield was a Project Director and Coordinator of this Project and Mandel was Deputy University Librarian and Director of this Proje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