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审关活动中,"美人"一直是审美对象的主体,蕴含了丰富的审美内涵,折射出不同的时代对女性不同的审美要求,"美人"不仅作为审美对象,还作为一种审美条件,形成一种审美境界,并成为艺术家的一种审美理想,寄托了艺术家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2.
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核心,是用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综观中外艺术宝库里浩如烟海的艺术作品,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艺术形象还具有审美意义,它凝聚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闪耀着艺术创造的光辉,能给欣赏者以美的享受和对生活的思考与评价。  相似文献   

3.
艺术与现实间,是一种审美关系;文学作品是创作主体对现实审美认识的结果,它体现了创作者对生活独特的审美发现,而创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也必须是一种独特的,不同寻常的审美体验。艺术家要想敏锐而准确地发现和摄取到生活的美,就需要用审美眼睛去观察具体的生活形象,把握事物的独特性、个别性。  相似文献   

4.
文学创作美学中存在"天""地""人"三个维度,它们分别指向作家的审美理想、审美基础、审美见解。作家的审美理想需以敬畏之心坚守,以遵循天性的文学态度去维护;作家的审美基础来源于生活积累和文学素养,而文化寻根和地域化写作是两种突出的表现;作家的审美见解,与"文学是人学"这一基本命题相关,与"为天地立人心"的文学写作宗旨相关,而以人类的命运为核心的人类学写作也已成为当今文学创作的新潮流。  相似文献   

5.
美是一种客观存在,审美认识是对这种美的客观反映,艺术以美为特点,所以艺术家的天职是发现和再现生活的美。  相似文献   

6.
内审美是相对于建立在审美对象基础上的、以耳目视听为媒介的感官型审美的内在精神型审美。它包括在宗教或功夫密修中的内景呈现,内视、内照、内乐;在文艺创作中的联想和想象;由人生修养中的"无美而乐"所形成的无对象无形式的精神悦乐和静逸型的人生境界内审美。内审美跟文艺审美和生活审美的联系与区别,境界审美与其他内审美的联系与区别,都将展示审美的另一世界的奥秘。内审美"是立足于美学史的一个创造。"  相似文献   

7.
张忠华 《学语文》2009,(4):40-41
审美,是一种发现,一种探索,在审美基础上的文学作品。是一种转化,一种再创造。也就是把生活原型转化为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这种转化不是机械的加工,而是艺术家的能动创造。这就要求艺术家有一个艺术视点,即一个省视生活审美转化的立足点。一个作家不能说他只是记述自己的所见所闻,而不去表现什么,抒发什么,寄托什么。  相似文献   

8.
林楠 《文教资料》2014,(34):72-73
现实中美丑杂处。一般说来,人们讨厌作为审美活动中丑的事物,但是生活丑也有自己的艺术价值。艺术家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审美感悟与评价,借助审美意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生活中的丑也可以转化为艺术美。人们在追求美的道路上认识丑、克服丑,揭示丑的本质,这是从反面肯定美。本文以两件雕塑作品引出这一话题,探讨生活丑的美学意义,分析美与丑的审美关系,得出二者是相反相成、不可或缺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阿诺德·伯林特认为美学必须回到一个坚实的并且可以作为人类审美共同根据的基础——审美经验,并由此形成了"审美经验—审美事实—审美理论"的美学建构之路;伯林特把包括艺术对象、艺术活动和艺术经验的总体情境称为审美之域,他不仅对审美之域中的艺术对象、感知者、艺术家和表演者进行了现象学描述,而且认为审美之域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和非认知性的特点;伯林特认为应该走向一种经验论的美学,而传统审美理论由于没有把自身建立在严格的经验分析基础上而被他称为片面的"替代理论"。  相似文献   

10.
《柳州师专学报》2019,(5):32-35
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油画以饱含真情实感的艺术符号完成了艺术家对生活的体验,它呈现的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悟,表达的是艺术家自身对日常生活的直观感受。这些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在现实主义油画作品中幻化出了别样的艺术美感。在创作过程中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油画强调感性与理性并存,它通过巧妙的构图,多样的表现方式,丰富具象的色彩以及真实朴素的人文内涵向大众展现了其蕴含的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11.
从艺术接受角度,阐述现代陶艺创作是一个艺术家及作品与艺术接受主体对话的过程,并最终表现为接受主体呼唤艺术家创作更有美学意味的艺术作品,进而推动社会的艺术发展,追求人类生活的审美化、诗意化.  相似文献   

12.
张容 《教师》2013,(19):79-79
审美人格是指人的精神面貌具有审美特征,达到了美的境界。教师的审美人格是指教师的内涵中表达出来的审美情趣与意识,是对自然、社会、艺术美的感知、欣赏和评判能力。一个具有审美人格的教师就是一个教学艺术家,若能适时结合教材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不仅可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其完美人格的形成,让他们受益终生。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具有审美人格的生物教师能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美的因素,从审美的角度设计教学方式,组织教学语言,创设愉快轻松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妙造自然"是中国美学关于艺术与自然审美关系的一个传统命题。"妙造自然"说以"天人合一"、心物交融的独特视野看待艺术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艺术内在的生动气韵与自然万物的内在生气的同一性,以及艺术家独立而超越的主观创造精神。"妙造自然"说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意蕴,具有普遍的艺术创造原理的意义,堪称中国艺术理论的精髓。  相似文献   

14.
《宜宾学院学报》2015,(8):38-43
当代美学将超验层面的"审美"与经验层面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同时消解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形成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审美现象。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传媒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日常生活审美化",扩展了日常生活的审美时空,丰富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内容,同时网络技术也消解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  相似文献   

15.
"虚静"心态最开始是一个哲学概念,后来演变为一个美学观念,其在审美创作的整个阶段中都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艺术家审美情感产生、作品构思想象、作品法度超越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油画主题创作群用不同的视觉关注同一个题材,用不同的语言与审美表现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在青藏高原地区的特殊显现.青藏高原丰富的传统文化以及浑厚、质朴的原始美,滋润和养育了这些创造不同品味艺术作品的艺术家,繁荣了中国当代油画创作.艺术家们有的从青藏高原人民的外貌体表中产生创造的张力,并得到超越真实形象的有机生命感;有的通过表现对青藏高原大自然的崇敬来表达人类的情感;有的从藏袍、藏刀以及异域的外表"猎奇"中,寻找生活的慰藉,探求对青藏高原的印象;有的运用一种绘画"套路"来完成其商业运作的目的,煽动了一种浮躁风.无论艺术家运用哪一种手段和思路,他们都在探索自己的创作语言,实现自己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7.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审美教育已越来越为人们重视,作为审美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审美阅读也正在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审美阅读的对象主要指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一种语言艺术,它以文字为物质手段,构成一种表象和想象的形象,从而反映现实社会,表现艺术家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8.
张泽青 《吉林教育》2006,(12):42-42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能促进智育的发展,并能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及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一、栩栩如生的形象美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哪些美育内容呢?文学以形象反映生活,形象是艺术家审美认识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山水画论蕴含着深厚的生命意味:首先是艺术家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并注入自己的情感,再通过移情的手法,使山水画形成自然人文化;其次是艺术家在与自然融合、与绘画共赏的品味中使精神得到升华,形成精神超越化;再次是艺术家通过绘画的鉴赏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让生活、生命更具有审美性,形成生命审美化。因此,我们要努力挖掘中国传统山水画论的这种审美精神和生命美学的内涵,以此来反思现代人本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0.
浅论油画笔触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秉婧 《陕西教育》2007,(10):69-69
油画的笔触是艺术家通过用笔(刀或其它工具)接触富有弹性的画布留下的复杂而深具个性色彩的痕迹,笔触与绘画是与生俱来的,它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和绘画的评判标准,甚至成为艺术家着意追求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目标.它具有以下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