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6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指出:“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工作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更好地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  相似文献   

2.
信息集萃     
业界活动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8报社考察工作6月20日,在《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来到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并着重就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讲了5点意见: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必须不断改革创新,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必须切实抓好队伍建设,增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13年底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时强调,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一定要把握好"时、度、效"。在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下,对台广播如何把握好"时、度、效",做好对台舆论引导工作是相关从业人员急需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作为新闻事业一项重要的社会功能,舆论引导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新闻宣传的效果与人心向背,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新时期、新形势下,舆论引导更要讲求新方式、新办法。本文结合新时期新形势,从比较引导、疏散引导与舆论领袖引导等方面探讨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我们的新闻媒体如何提高舆论引导水平,讲求舆论引导的艺术。  相似文献   

5.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网络时代,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使得公众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主席在视察人民日报社、做客强国论坛和网友面对面交流时,表示“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是一个重要的渠道”,这表明官方对网络作为一种主流媒介、舆论传播主渠道的肯定。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网络舆论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亟待网络媒体充分发挥其积极的媒介作用加以引导,以期使网络舆论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大量的社会实践证明,在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建设中,网络舆论监督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舆论引导是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有机构成,如何把握舆论引导中的度,是一个在社会治理实践中需要加以破解的课题。本文从舆论引导的发声力度、传播强度、持续频度、信息厚度等度的体现入手,通过分析舆论引导中的价值向度、意见宽度和话语温度的三重结构与功能,提出了把握舆论引导中度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7.
舆论是影响国家生活、群众情绪、社会思潮乃至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有效引导社会舆论,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前提.当前,加强和改进舆论引导工作,必须坚持大众传媒正确舆论导向,转变舆论引导观念和方式,抓好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完善舆论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8.
相对常态社会,突发事件的舆论更加多元复杂、难以预见,其对社会的影响和冲击也更为强烈。因此,如何对突发事件的舆论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已经成为学业界探讨的热点之一。本文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溯源,在厘清突发事件及舆论引导的基本理论的前提下,指出现存研究的不足和缺陷,进而在系统论的逻辑基础上提出加强系统构建,建立建成舆情监测机制、事件处置与舆论引导联动机制、舆论引导问责机制、舆论引导能力评价机制等,从而提高对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反映舆论:传媒有效引导舆论的前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传媒一直以来重视舆论引导作用。但如何才能有效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呢?在当前轻“反映”重“引导”的媒介舆论氛围中。本文从分析媒介社会属性、媒介传播规律出发。探讨反映舆论与引导舆论的关系,指出应该强调媒介对公众舆论的引导.将反映舆论作为舆论引导的前提.使媒介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主渠道。才能使舆论引导真正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舆论引导主体引导能力的多维观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舆论引导的效果和成败与舆论主体的引导能力密切相关.舆论引导主体包括主政者和意识形态主管部门、新闻传媒及其从业者、相关社会组织及意见颁袖,在舆论引导中它们既有共同的能力要素,又有特殊的能力要素.舆论引导主体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利益博弃,但应该也完全可能形成互动共振的合力,这样才能在更高层次上发挥舆论引导主体的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为公众提供了开放的讨论平台,它的互动性与及时性,加速了公众舆论的生成和传播。同时,社会转型过程所导致的一些社会问题,让社会心理变得无序,这一切反映在了一些极端和非理性的舆论上。社会价值和信念的动摇,对社会的长治久安造成了不良影响,这一切都急需党报传媒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引导社会舆论转向积极健康的方向。为了社会的稳定发展,我们必须思考党报在新媒体时代,如何提升舆论引导力,获得舆论主导权。本文,便深入探讨了党报的舆论引导力提升路径,从舆论引导的主体能力,包括宗旨、理念、形象、传播网络与内容生产模式;以及舆情监测、议题选取、内容形式、新闻时效性等舆论引导的过程能力上,总结出了新媒体时代,党报传媒提升舆论引导力的具体框架。  相似文献   

12.
纵观中国共产党舆论观一百年的发展变迁史,党的舆论观的形成、发展和创新,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贯穿其中的一根红线脉络清晰,那就是从国民舆论、创造舆论、舆论引导到舆论引导力。这几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概念符号及其丰富的精神内涵,立体地展现出中国共产党百年舆论观的壮丽发展图景。新时代,舆论引导力建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加强新闻舆论工作机制的系统性建构,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力;善于在互联网上开展舆论斗争,增强网络舆论引导力;勇于在对外传播中开展舆论斗争,争夺国际舆论话语权和引导力。  相似文献   

13.
建立社会、市场和主流媒体的协调机制,抓住舆论引导主动权和主导权是昆明"3·01"暴恐事件舆论引导的成功经验。暴恐事件舆论引导是一项涉及社会法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的综合性社会工程,只有加强反恐宣传活动和普法教育,才能让暴恐事件舆论引导具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发挥媒介市场对信息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让信息传播主导舆论引导。主流媒体用新闻专业主义报道消除谣言影响,满足公众信息需求,掌握暴恐事件舆论引导主导权。  相似文献   

14.
对于舆论引导,曾经有人给出这样的解释:舆论引导又称舆论导向,是指运用舆论操纵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向,从而控制人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规章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具体来说,舆论引导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对当前社会舆  相似文献   

15.
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是不可抗力,非人力所能避免,但是这些灾难在社会中产生的巨大影响不容回避.灾难发生以后,舆论成型的速度往往比事实真相的查清来得更快,可谓谣言四起.这些舆论如果不能进行及时有效地引导,将会产生消极影响,甚至有可能诱发社会危机.如何正确地引导舆论,使社会舆论有利于国家和人民?本文对灾后的社会舆论现象、用新闻报道引导舆论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引导舆论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6.
<正>无论信息传播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党报都应当履行舆论引导职能,通过提升自身在信息传播中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捍卫在舆论引导中的主导地位,引导社会大众对新闻事件做出客观认知并进行理性表达,实现党报应有的社会价值。一、调整舆论引导工作理念在新时代,信息传播环境和新闻传受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党报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潜移默化中对新闻受众产生影响,进而实现舆论引导目的。在舆论引导实践中,  相似文献   

17.
正确传播舆论,形成积极的舆论导向意义重大,适时引导社会热点舆论、化解社会难点,是引导民众思维方式和思考方向、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创建和社会环境的关键所在。舆论引导犹如动力机车的方向盘,无论汽车设计多么先进、性能多么优越、马力如何强劲,一旦脱离了方向盘,这种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就会瞬间转化成杀人的利器。本文旨在结合笔者所学专业,探讨在播音主持中如何正确把握舆论方向,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8.
党报评论在反映舆论、组织舆论、引导舆论和进行舆论监督方面具有解释功能、表态功能、深化功能,引导功能和协调功能,这些功能的实质都是舆论引导功能。由于受历史等多因素影响,党报评论还面临一些困境和挑战。党报评论可以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培育意见领袖作用等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19.
张琪 《新闻世界》2013,(2):37-38
全球化时代的今天,危机事件频频发生,如何对危机事件进行正确、有效的舆论引导,成了新闻媒体理论及实践中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从媒体在危机事件传播中的社会责任、媒体对危机事件进行舆论引导的重要性、媒体危机事件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及怎样加强对于危机事件的舆论引导四个方面对危机事件的舆论引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大众媒介的一项重要社会责任是进行舆论引导。"新闻传媒,是执政党的一种特殊资源。"①党报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自然要扮演舆论引导者的角色,承担重要的职责,"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②。现代社会已进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