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辛弃疾婉约词有其独特风味.辛的婉约词虽与婉约各家在题材运用上有一致,而其思想立意、语言风格与情感内蕴毫无共通之处;而以经典婉约词的创作要求,稼轩词之差距非止毫末.就此而言,可谓辛稼轩词无婉约.  相似文献   

2.
典故内涵之重新审视与稼轩词用典之量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典故内涵进行重新审视与界定的基础上,认为严格精确之修辞学意义上的典故应归结为四层内涵.然后以此四层内涵为主要判别标;准,对稼轩词用典进行了统计和定性定量分析.这种统计和分析不但对研究作为词人的辛稼轩的主体建构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我们入思稼轩其人其词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更有价值的是,我们可以经由用典视角与稼轩这个英雄词人和词坛圣手进行一种心灵的对话、体悟与解读,更加深刻地把握其词作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3.
稼轩词、迦陵词是继东坡词之后,豪放词的两座高峰.迦陵词主要受稼轩词影响,稼轩词、迦陵词有许多共同之处又各有特点.稼轩词孕育出迦陵词,这是辛稼轩在中国词史上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著名词人 ,其词作“大声镗革塔小声铿钅訇。”而其“禾农织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刘克庄《后村集·辛稼轩集序》)正所谓一体万殊 ,风格多样。但无可否认稼轩词的主要成就还在其抒发报国激情 ,表达抗金斗志 ,感叹英雄失路的豪杰之词中。王国维曾说 :“苏旷辛豪” ,以一“豪”字来概括辛词的风格 ,可谓得之矣。本文拟就辛词之豪试做论述。翻开稼轩词集便可感到一种昂扬悲壮、发扬奋历之气 ,这便是王氏所称之“豪”。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也说 :“稼轩词龙腾虎掷。”“稼轩豪杰之词也。”纵观稼轩词集 ,我们可…  相似文献   

5.
辛稼轩的词作中包含了大量的山水意象,稼轩词中主要有“东山”、“南山”和“青山”三种山意象,“东山”象征作者收复山河的志向,“南山”象征作者隐居生活的苦闷,“青山”是作者精神上的挚友.稼轩词中的水意象是作者情感意志与作者历史观融合的产物.分析稼轩词中的山水意象,有助于研究稼轩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6.
辛稼轩现存六百多首词中,祝寿词有四十多首。祝寿之词,宋人最盛;而写得最多最好的,非稼轩莫属。稼轩祝寿词,内容丰富,感情真挚。其优秀篇章,思想深刻,表现了爱国主题,是稼轩爱国词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即就稼轩祝寿词的思想内容,谈谈我们的看法。一稼轩祝寿词思想内容最突出的特点是借祝寿之题,抒爱国之情。稼轩爱国感情最为强烈和集中的表现,是对南宋政权偏安江南的愤怒谴责和对恢复中原  相似文献   

7.
辞章章法是建立在二元(阴柔、阳刚)互动的基础上,以呈现其“多二一(0)”结构的;而其风格之形成,便与这种由二元(阴柔、阳刚)互动所形成之“移位”、“转位”、“调和”、“对比”,息息相关。本文即根据这种理论,举稼轩词中几首“豪壮沉郁”为例,藉以观察其整体结构之阳刚与阴柔消长的情形,破天荒地试予量化,以见辛稼轩“豪壮沉郁”之词风于一斑。  相似文献   

8.
苏婷 《襄樊学院学报》2014,35(10):67-70
辛弃疾是两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一生留下词作629首,其中有题序的535首,数量为两宋之最。他写下如此多的有题序的词,究其原因,既是顺应题序的自身发展规律,也是其个性气质的外化体现,还与他想要实现的政治抱负分不开。稼轩词题序的交际功能集中体现在祝颂词和交游词上,其中祝颂词题序的交际功能具体表现为表达友情和交流思想,交游词题序的交际功能具体表现为切磋词艺、逞才角技以及交友娱乐和宴饮酬赠。稼轩词题序的交际功能有着帮助受众准确理解词意和了解词人行藏出处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9.
辛弃疾将其大我的际遇、性情、学识、精神熔铸于词,造就了稼轩词的大我之境,给后人留下了一批难得的艺术精品,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稼轩词大我之境的成因主要是,豪放与婉约交融;以文为词,典入化境;养气与积理.  相似文献   

10.
<正> 1994年10月18日至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和湖北大学中文系在湖北襄樊市联合召开《中国二十世纪词学研究走势学术研讨会》.邀请了李国选、余毅恒二同志,两人因故均未能参加.这里发表的是(?)寄出并在大会进行交流的一份书面发言稿.词学,是以词的各种形态、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其内容包括.词的音律,词的体式,词的格律(包括结构、句式、声韵),词的应用,词的起源、演变、发展和流派(即词史),词籍的整理(包括辑佚、校勘 考订等),词的创作理论,作家和作品的评论,作品的注解.等等.近百年来,词学研究虽有起伏、曲折,有时还受到阻碍、排斥.但是,由于词学研究者的努力,已取得了卓著的成绩,出版了较多对词学研究极有贡献的专著,如唐(?)(?)的《全宋词》.任二北的《敦煌曲校录》、《敦煌曲初探》,夏承焘的《唐宋词人年谱》、《姜石词编年笺校》,龙榆生的《唐宋名家词选》、《唐宋词格律》,邓广铭的《辛稼轩词编年笺注》、《辛稼轩年谱》、《辛稼轩传》,李一珉所校《花间集》,王仲闻的《李清照集校注》.曾昭岷的《温韦冯词新校》,王兆鹏的《张元干年谱》,刘永济的《词论》,陈迩冬的《苏轼词选》,邱琼荪的《燕乐探  相似文献   

11.
“体”即风格特征。稼轩体即稼轩词之风格特征。“形神兼备”谓之体,稼轩体正可作如是观。或日“形神兼备”乃艺术之普遍特征,但稼轩体自有其独特之形与神。就其“形”而言,稼轩体既能在词域内博观约取,集众成一,又能以古诗文为词,大量用典使事,还能把目光转注于民间俗语;观其“神”则是:稼轩体之英雄语豪而不放,妩媚语婉而不浮,闲适语闲而不适。总之,稼轩体之构成是其表层之表现形式美与深层曲折含蕴美的结合;是直觉印象之“面”和深层印象之“味”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本文节选自《辛弃疾词艺探胜》书稿第七章第五节。辛词“雄深雅健、温婉悲凉”的总体风格的形成,其根源有五:一为自身气质所决定,二为审美追求所导向,三为时代环境所造就,四为传境文化所影响,五寿社备氛围所熏染。稼轩体有三义:一指辛词风格个性,二指伤时忧国,志在有为之性情,三国以之入词、以论入词之形式。辛词总体风格形成之后,影响着当时与后世的词风,稼轩词派绵延百有馀年,稼轩体风行七百馀载,以至终古不衰。  相似文献   

13.
历代词人次韵辛弃疾词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全宋词》、《全金元词》、《全明词》、《全清词》(顺康卷)等历代词总集的检索与统计,我们获取了从南宋中后期至清康熙朝约500多年间历代词人次韵追和稼轩词的作品数据,共计有135位词人创作出384首次韵词,涉及稼轩词凡50调共103首作品。宋代以15人28首作品,拉开了次韵稼轩词的绚丽序幕;在金元只有1人2首次韵词的低潮之后,明代则以31人97首的数量将次韵稼轩词的创作推上个一个小高潮;清代顺、康两朝更是蔚为壮观,共有88人创作次韵稼轩词凡257首。通过对历代词人次韵稼轩词的定量分析,我们不仅对稼轩词的名篇杰作在历代的传播接受情况获得了一个新视角的体认,而且也得以进一步确证了辛稼轩在词学发展史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及其不朽地位。  相似文献   

14.
王鹏运作为"清季四大词人"之首和临桂词派的领军人物,其早期词学活动情况却隐晦不彰,且时见言人人殊.在原有常见材料的基础上,收集王鹏运所遗稿本所收诗词及其词友词作相关材料,对王鹏运早年在京城参加觅句堂唱和、中书词人唱和及在大梁参加诗词唱和的情况进行深入考察,勾勒出一代词人成长的较为明晰的轮廓.  相似文献   

15.
辛弃疾在语言运用方面创造性地融汇古今,自成一格。善用疑问句表情达意也是稼轩词一个比较明显的特色。据有关资料统计,《稼轩集》中疑问句总共有228句之多,而且变化灵活,形式多样。本文拟对稼轩词中的疑问句运用及其表达功能试作探析。  相似文献   

16.
辛稼轩的词,其造就之高,用不著再加赞美。余近来籀读之余,顾亦见其文字中有三数事失于考核者,因为列出以就正有道。其一事:邓注本卷四,页三三九。《水调歌头》上片有云“尊前一杯酒,长  相似文献   

17.
豪放词,自苏东坡开创之后,继者寥寥,至南宋辛稼轩,始将其发展创新,蔚为大观。《稼轩词》今存凡六百二十余首,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堪称两宋之冠。词之豪放,历来以苏辛并称;其实两家则是同中有异,异多于同的。苏词豪放而归于高旷,这与其仕途多舛,兼纳儒道佛思想有关;辛词豪放而转入悲郁,所谓“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  相似文献   

18.
清初王渔洋的《衍波词》、《花草蒙拾》和以广陵词坛为基地的活动开启清词中兴之胜。其词学理论纠正明人的偏执,提出并尊南、北两宋和婉约、豪放不分优劣的主张,并以李清照和辛弃疾分领两派之首,予以推崇。故其词除婉约外也有风格壮美之作,近辛稼轩词风。他领导的广陵词学活动也搭起了陈维崧等阳羡词人崛起的桥梁,使阳羡派以大倡稼轩体而名满天下。王渔洋胸中的辛弃疾“情结”,借此给予再一次的承传和张显,是辛词在清代传播和影响中最亮丽的一道景观。  相似文献   

19.
豪放是辛弃疾的主导风格,但他的婉约词同样在南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别有一番风韵,一改缠绵靡软之婉约词的审美风格,有着巨大的思想艺术价值,此可谓辛稼轩对婉约词发展的一大贡献。他的婉约词多是“伤心人别有怀抱”之作,寄托着家国之忧和身世之感,有着深刻的精神内涵,丰富和深化了婉约词的内涵,拓宽了婉约词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20.
在稼轩之后的词史中,几乎无人不笼罩于“稼轩风”的“晕圈效应”之中。陈维崧的词作数量在整个词史上不仅度越稼轩而且空前绝后,在有清词坛上,首先吹响了“稼轩风”的第一声号角,揭开了令人瞩目的“清词中兴”的历史篇章,从词风、技法和择调诸方面对陈维崧对辛稼轩都有所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