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的母亲孙叔容先生(1918-2005年),是我国当代代表性武术名家,孙氏武学中兴之师。孙叔容先生是我国近代武术大师孙禄堂的嫡长孙,幼承庭训,8岁跟爷爷开始习武,终生不辍,38岁起随父亲孙存周在北海公园公益授拳,之后在全国各地授拳无数。孙叔容先生不仅在全国各地授拳,亦在孙氏武学研究方面做了杰出的贡献。1992年出版了《孙禄堂武学著作大全简注》,2000年此书在中国香港再版。先后在《汴梁武术》《少林武术》《少林与太极》《武魂》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被誉为当之无愧的孙氏武学中兴之师。  相似文献   

2.
柯超  若愚 《武当》2013,(5):I0008-I0008
望都春潮涌动,盛会笑迎宾朋。4月3日至4日,中国望都孙氏武学交流暨孙禄堂先生逝世八十剧年纪念活动在河北省望都县成功举办。此次活动足继2011年成功举办首届孙氏武学交流大会后,望都县再次举办的大型孙氏武学交流盛会。本次活动由望都县委、县政府、保定市体育局丰办,包括中国望都太极书画展、纪念邓小平“瓜极拳好”题词三十五周年文艺演出、孙禄堂先生逝世八十周年纪念大会和中国望都太极文化高端论坛四个板块。  相似文献   

3.
孙氏武学产生于本世纪初,是孙禄堂先生在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自身数十年卓绝的研究与实践形成的.孙氏武学首次历史性地使武术从一种搏斗技能升华为一门修身实学,孙氏武学对武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文章通过对孙禄堂武学进行研究,以期更多的人了解孙式太极拳,了解孙式太极拳的武学思想,为孙式太极拳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武学修炼之道遵循于道家人格思想对生命的终极价值意义,以性命双修、修身暗合了道家之于武学之道的价值与意义。武学以"道"为哲学基础,以心为身之主宰与道家关于生命的内藏内敛是一致的,从身心并修、修身以养性保命、身心统一角度和体系完善了武学发展的灵魂与境界。  相似文献   

5.
李斌 《中华武术》2004,(12):29-29
一代武术大师孙禄堂创立孙氏武学,影响深远,其子女孙存周、孙剑云及其后人、门人多年来都为推广孙氏武学做出了很大贡献。为继承和弘扬孙禄堂先生所创立的孙氏武学,在其孙女孙叔容的倡导下,历时一载筹措,于2004年10月:23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正式成立孙禄堂武学文化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自隋唐至清时期武举武学的设置与体育教育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武举武学对我国古代体育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童旭东 《武当》2010,(12):30-31
三、孙禄堂先生武学贡献 孙禄堂在历代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自身数十年卓绝的研修与实践,揭示了武学的最终究竟,以及构建了如何达到武学的最终究竟之梯,完成了中华道艺武学体系的构建,使中华武学的文化成就达到巅峰。  相似文献   

8.
这部影印的手抄《八卦揉身连环掌》,是高义盛先师(以下简称高师)1936年冬最终审定、抄录成册的传世孤本——高氏老谱(以下简称老谱),是高师等八卦掌前辈先贤承传、研习、创新八卦掌理论与拳技的总结;是高师毕生致力于弘扬八卦掌武学文化、呕心沥血辛勤劳动的结晶;也是留给后学十分珍贵的传统八卦掌武学文化遗产代表作。尽管《老谱》在文字内容、插  相似文献   

9.
朱守明 《武当》2014,(1):26-26
扬子江畔,聚四海英杰;金山脚下,会八方豪雄。2013年12月13日~15日,由国际孙禄堂武学联合会、世界华人武术联合会、镇江市体育局和镇江市体育总会主办,镇江市孙氏武学研究院承办的首届孙氏武学国际武术交流大赛,在孙氏拳兴盛之地、名城镇江隆重举行。来自英美法德印等12个国家和港澳地区,以  相似文献   

10.
李洋  马金戈 《体育学刊》2012,(6):123-126
对唐豪的武学思想进行研究。纵观唐豪的著作和人生经历,可以看出他的武学思想主要有博采众长、摒弃门户之见的武术学习思想;以武强国和以武救国的实用武术思想;严谨求真、驳斥虚假的武学考证思想。  相似文献   

11.
《拳术述闻》原载《江苏省国术馆年刊》(民国18年,即公元1929年),未收入《孙禄堂武学录》(孙禄堂著,孙剑云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和《孙禄堂武学大全》(孙叔容编注)。《中华武术》2008年第4期公开披露了此文。孙禄堂写此文时,任江苏省国术馆教务长。此文记述了他在拳术方面的见闻,都是亲身经历,十分可信。可以视作他在民国12年(1923年)写的《拳意述真》的补充。此文只有1500多字,但言简意赅、意丰言深,对研究孙禄堂的武学思想,研究武术史,是颇有意义的。本文试图从此文探究孙禄堂先生的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2.
王玉林 《武当》2001,(9):18-19
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瑰宝,影响遍及海内外。在太极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德艺双馨的武术名家。吴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禹廷(1887-1982)先生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杨禹廷先生毕生致力武学,武功精湛,武德堪为大家风范,为武林同道景仰。杨鑫荣老师系杨禹廷先生长孙,自少年时起即随祖父学练拳械,深受杨老精湛武艺的熏陶,尽得杨老追求武术至高至精至妙之境界。杨禹廷先生仙逝后,杨鑫荣老师矢志弘扬中华传统武术文化,淡泊名利,潜心研习拳艺,笃行不倦,敢于突破成规,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在武学方面造诣颇深。杨鑫荣老师虽未正式收徒,但他一直注重培养武学后进,分文不取。以高尚的武德、绝妙的中华武功赢得了学生们的敬重,并以其独特的教学方式、捷径的教学效果,吸引着不同层次的学生们。  相似文献   

13.
孙氏武学产生于20世纪初 (1918年),是孙禄堂先生运用易理与《周易·参同契》等内丹学,融合形意、八卦、太极三门拳术之真谛,创立孙式太极拳而形成的。由于孙禄堂的武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五部著作及《论拳术内外家之别》《详论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两篇文章之中,故本文作者曾多次  相似文献   

14.
<正> 人体的结构从出生到死亡,始终是在变化的。根据人体解剖结构变化的特征,可将人体发育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婴儿期(出生后至一岁)。 (二)幼儿期(一岁至三岁)。 (三)学龄前期(三岁至六岁)或称学龄前儿童期。 (四)学龄初期(七岁至十二岁)或称学龄初儿童期。 (五)学龄后期(十一、二岁至十八、廿岁)或称少年期。这一时期也称青春发育期,前两年为青春前期(青春突增期),后四年为  相似文献   

15.
蓝也 《武当》2024,(1):47-48
<正>刚下武当,又上龙虎。继首届易筋洗髓返还功全国骨干培训班在武当山下的丹江口成功举办后,第二期易筋洗髓返还功全国骨干培训班,又于9月17至22日,在道都龙虎山圆满结结束。这次培训班由北京鸣生亮武学研究会主办,鸣生亮武学研究会北京分会龙虎山道医文化研究院协办。著名武术家,梁式八卦掌、吴式太极拳名家,八十二岁高龄的张全亮老师亲自授课。来自全国各地的28名传统武术功法爱好者参加了这次培训班。  相似文献   

16.
『武学』浅论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一“武学”一词早就被学术界使用着。在武术界,诸如《孙禄堂武学录》、《武术学概论》一类书也屡有所见,说明“武学”概念正被大家所逐渐认同。 “武学”是一个传统词汇,但它最早出现在何时,目前尚难确定,还须在浩瀚的古典文献中去仔细搜寻。按照常见辞书的解释,古代的“武学”,一般专指培养国家武备人材的武备学校而言,其制创始于唐,到北宋庆历三年(1043)形成了完备的体制。宋  相似文献   

17.
中国武学典籍是中国武术文化的载体,已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模式和价值内蕴,蕴藏着具有永恒生命力的文化精神.中国武学典籍"各美其美、和而不同"的文化气度和"崇德尚义、修身为本"的文化规训,扎根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坚韧的生命力.从"文化积累和武学传统的认同"和"话语价值与武学精髓的传播"两个维度来看,中国武学典籍有着独到的文化功用,为中国武学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在幅员辽阔的中国西北大地上,活跃着一支驰骛近百年的武术文化流派——“马氏通备武学”,它和“兰州牛肉面”、“‘丝路花雨’及续集‘大梦敦煌’”、《读者》杂志共同构成甘肃的四大拳头文化品牌。改革开放以来,马氏通备武学立足西北、辐射全国、远播世界、造福人类,将武术文化的种子传播全球,形成了举世瞩目的、奇特的世界武术文化现象。文章以对通备武学的认识和理解为主线,从通备武学的概况入手。对通备武学的发展演变轨迹作了综合、系统、全面阐述,旨在让全社会深层次了解通备武学,挖掘和创新“通神达化,备万贯一;理象会通,体用俱备”为宗旨的“通备”内涵,使之在和谐社会中更显神韵。  相似文献   

19.
周学良 《武当》2013,(10):9-12
一、三大瑰宝简述 窃思“神剑门”仙学之道,囊括中华传统文化三大瑰宝,武学、书画、医古。(一)武学上古之人与天斗、与地斗、与人争,实武学之源。黄帝造兵器,开武术之先河。明清以降,派、门林立,至以姓氏立名者,皆失古风,已非原始之真诠。独神剑一门言祖而不言师,不著套路,阐以“字拳”为宗,另辟蹊径。密传十七代而不宣,倡仙学附诸本身而修炼,独到天成,是原汁原味的古法传承。  相似文献   

20.
从老子思想的核心——“道”出发,以我国武学思想流变的历史过程为基本脉络,去把握老子思想中的武学要义,从而为完整理解中华传统武术文化提供新的思路。以使我国传统武术文化能够在历史和现实的变幻中以新的姿态走向世界,在世界文明的冲突和共存中获得新的发展际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