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承认压力坦然面对 做记者,做编辑,如果说没有压力,那多半是假话. 我在中央级报社工作,既做周刊编辑,又做记者.单位也搞绩效考核,说起压力,大致来自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压力的三种状态 作为一档以关心百姓身边事、关注群众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事事关心"节目,又是在湖北广播新闻唯一注册商标节目的负责人,深感任重道远.台长张立功不止一次勉励我"要带好这支队伍",这是信任、是沉甸甸的希望、也是压力;每月通过调查公司科学调查"事事关心"收听率、占有率,这是检验,也是压力;"事事关心"是不是保持常态?是否安全播出没出问题?这是警醒,也是压力,压力犹如一张无形的网.  相似文献   

3.
新闻工作是一个极富挑战性和辛劳的职业,随着媒体间竞争的加剧,同业的相互"攀比",更使得新闻从业者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置身这样一个关心别人而较少关注自己的行业,无论是刚刚从事新闻职业的初入门者,还是久经沙场的资深老编辑、老记者,都会面对如影随形的竞争压力,如何  相似文献   

4.
在许多需要整天朝九晚五坐班的同学和朋友眼里,我的工作简直像是天方夜谭里的美妙故事,轻松得一塌糊涂,确切地说根本没有谈压力的资格.可不用坐班的记者生活轻松吗?我不觉得,尤其是在工作三年后.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具体的"压力事件"案例,分析记者面临外界强大压力下的表现,并加以恰当评迷,再在此基础上,探讨新闻记者的压力应对之道.  相似文献   

6.
记得1983年的全国新闻职称测试前,有相当数量的人曾向全国新闻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提议,“摄影记者能否免去文化考试”。持这种意见的人认为;考核摄影记者的主要标准应该是照片的拍摄水平,文化测试应是文字记者的事……。  相似文献   

7.
许敏球 《传媒》2010,(6):37-38
当前我国广电行业在政策、技术、竞争层面正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趋势性变革.在此背景下,作为我国广电业重要一极的省级卫视频道,其行业格局也处于不断变动之中,竞争强度进一步升级,一些新的竞争态势正在出现和成型. 从节目与节目、频道与频道的竞争上升到系统对系统的竞争 由于中国广电体制的限制,省级广电集团和省级电视台面向全国市场的只有省级卫视频道这一个主平台,这也是承载市场压力最大、竞争最为激烈的业务之一.因此越来越多的省级广电集团、省级电视台采取"举全集团(全台)之力打造卫视频道"的策略.同时又由于省级卫视频道是本省最重要的"宣传窗口",代表着本省的形象,因此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加大对本省卫视频道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时代在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带来媒体竞争愈发激烈。而作为媒体的主人——媒体人,已面临着全新的更大的挑战。这是因为如今的新闻职场不再静如潭水.而是风潮涌动,既有外围的新闻和人才的竞争,广告和发行的暗战.又有行业的自律与约束.还有媒体内部紧张忙碌的工作。甚至有点苛刻和无情的考核、淘汰之类的压力,更有社会对媒体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和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所谓"中期压力",结合我个人从业经历,其含义至少有两点.一是,由于在某一两个报道条口上跑了多年,对笔下的领域相对已经比较熟悉,新鲜度在相应褪淡,尤其是对一些常规素材或题材反复关注、反复表达乃至重复书写,逐渐产生了类似边际效益下降的趋势,在业务上进入"简单再生产"的相对停滞阶段.  相似文献   

10.
2008年,-个特殊的年份,让记者忙碌了-年,也让记者着实"风光"了一载.然而,这-切,却让我们越发感受到时代的使命和肩上的压力,告诫自己:勿忘人民,勿忘职责,勿忘铁肩担道义.  相似文献   

11.
如何抵御工作压力对新闻工作者健康的危害?这需要组织和个人双方面的干预.从个人方面来看,有五种对付工作压力的应激方法.  相似文献   

12.
乐在其中     
一 前段时间美国的一项调查中,记者被列入5个最差职业之一.《福布斯》记者很快发表文章反驳,说记者永远是最好的职业,细数了做记者的好处:1.你一直在学习.2.早起看报喝咖啡还有工资拿.3.会遇见各种有意思的人,还有钱赚.4.能遇见名人.5.也许你也会小有名气.6.所有所谓的"压力"都是浮云,把它们当做动力.7.记者走遍天下. 确实,对乐在其中的记者而言,职业压力、现实困境等等都是浮云.从前面9位老记者的肺腑之言,也可以鲜明地看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13.
如今,记者尤其是基层记者工作强度和职业压力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并已经引起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的关注。基层记者工作压力有哪些?这些工作压力主要来自哪些方面?我们又该如何应对?笔者在基层媒体从事记者岗位十多年.现结合自身经历对这些问题作一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记者"三戒"     
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记者作为新闻事实的报道者有其职业道德准则,不能为所欲为.因此作为记者,应有"三戒":  相似文献   

15.
20年记者生涯中第N次出差旅行又开始了. 火车票放在右裤兜里,钱放在左上衣兜里,书包提起来试了试,不沉,带的东西都是一次性的.手机和CD机已充好电,伤感的布鲁斯放进CD机.摸摸书包内兜,大门钥匙还在,检查记者证、笔、本、名片……都准备好了,依次抱起脚下的猫咪,嘱咐家里那个人:  相似文献   

16.
下面是现实中报纸编辑部经常出现的情景.2009年6月5日,新浪网8:42分发布新闻快讯:"新闻联播"主持人罗京今晨去世.这时,北京一家著名报纸的编辑部里仍然一片平静,大家并不知道这条消息,跑文娱的记者和跑卫生的记者也没有传回这个信息.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 记者赵万吉]近年来,全国档案系统轰轰烈烈地目标管理达标升级考核活动无疑促进了档案工作的发展.但细想起来,这毕竟是档案界行内的一项督促考核活动.而今,在陕西旬阳县档案管理目标责任考核已走出了档案界内部业务考核的界限而成为一种政府行为.县委、县政府并以同乡镇党委、政府签订"档案管理责任书"的形式强化了这种目标责任考核的行政约束力,明确规定把档案工作列入对乡镇党委、政府及其相关领导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项目.使人为之一震、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8.
笔者最近听一位同行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某报社一名被誉为"老黄牛"的老记者,因琐事与领导发生激烈冲突,许多人闻之颇感意外.在作检讨时,这名老记者说,最近总感觉工作压力大,心里很孤独,领导极少找他谈心,不了解他平时的一些困惑.这一事件可以给媒体领导提个醒:谈心切莫忽视"放心编辑记者".  相似文献   

19.
编辑、记者的智力劳动能否量化?编辑记者的劳动能否用一把尺子来量化?在大众报业集团,《齐鲁晚报·生活日报完全分数考评办法》的成功实施,用科学的考核体系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事实证明精神产品不但能够进行量化考核,而且能做到科学到位的量化,从而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积极性。新闻产品能否量化考核新闻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无法等同于工厂里生产的标准件,也就不可能简单地地靠计件来计量,同一件作品的新闻价值极可能因人而异产  相似文献   

20.
目前,报纸"同质化"现象确实普遍存在.如何避免"同质化",也是报业竞争的一方主战场.怎样看待"同质化",我认为,它既是外界要求媒体进行改革的"理由",也是定位相近媒体的记者参与同行竞争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