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晋 《乒乓世界》2010,(4):102-111
通常,反手台内进攻技术可以分为两种方式:反手侧拧与反手挑打。反手侧拧技术会带有强烈的旋转,回球线路相对刁钻;反手挑打的回球速度快,比较突然。从实战中分析,反手侧拧技术的使用率更高,因为侧拧技术的稳定性好,摩擦球比较充分,有利于克服来球的旋转,制造更为合理的弧线。其实反手侧拧并不算一项新技术,从早期的科贝尔到孔令辉,对这项技术的运用都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2.
吕海波  赵晖 《乒乓世界》2012,(10):92-93
在处理中间偏正手位的短球时,马龙经常会使用反手拧拉技术。这项技术动作的要领是,第一,肘部需要向外足够支撑;第二,前臂向自己身体引拍时,手腕需要在持拍手拇指和食指的带动下做充分的内旋动作。发力时,主要依靠拇指内侧、手腕和手指一起向同一方向挥动,给球足够的摩擦,争取做到“力贯板头”,把爆发力传到球板的前端去。  相似文献   

3.
仔细观察两套图中,周雨的反手拧拉带有不同的发力方向:第一套的大方向是从右往左发力,同时伴有一些向上摩擦的成分;第二套的整体方向是从下往上发力,但我们可以看到他清晰的外展动作,同时也伴有从右往左的趋势。这些动作是周雨在判断来球后,迅速作出的调整和反应,合理性很强。  相似文献   

4.
《乒乓世界》2014,(12):80-81
第三组技战术图解非常特别,许昕发球后,崔庆磊到正手位用反手将球拧拉到许昕的反手位,许昕侧身进行反拉,他使用了一个很奇特的动作——翻按。崔庆磊的这板反手拧拉旋转不是很强,手腕动作用得偏少,主要是以托拉为主,所以球落台后的弧线很低,速度相对比较快,许昕想要反拉的难度也是非常大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ARIEL/APAS三维图像解析系统对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反手台内侧拧技术动作进行了三维立体拍摄和解析,对乒乓球反手台内侧拧技术动作进行系统的运动学分析,揭示了反手台内侧拧技术的运动学特征与规律,为台内反手侧拧动作技术教学、训练、评价、诊断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乒乓世界》2013,(4):90-91
马琳——当今乒坛最具代表性的直板左推右攻运动员,他既传承了中国传统打法的技术。又在此基础上增添了自己的风格。本期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欣赏马琳的艺术乒乓。最近几年,反手拧拉逐渐代替了许多台内技术。尤其在处理正手位短球的时候。也有很多选手直接采用反手拧拉。因此,反手位的急长球也就成了一项牵制拧拉的手段。本篇图中,马琳偷袭许昕反手直线急长球得手。这板发球的突然性很强,马琳在接触球的时候。我们才能看出出球的线路。  相似文献   

7.
运用Simi Scout软件对樊振东在2014~2015年参与的20场比赛中接发球拧拉技术的运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樊振东接发球拧拉力量大、旋转强、速度快、落点刁钻,使用率非常高,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在全台全方位的拧拉,接反手位短球时拧拉使用比例最高,落点主要以对手的反手位为主;但在拧拉时发力狠、动作大、还原稍慢,且线路较单一。  相似文献   

8.
反手近台拉球在快速的来回球中,近台反手拉球很容易出现失误。反手近台拉球时,一定要掌握要点:动作要集中、简洁,充分制造旋转,击球时不要只依靠前臂将球"推"出去,而是要运用手腕,转动球拍的前端增强摩擦(图4-6)。  相似文献   

9.
《乒乓世界》2014,(11):86-87
后两组图解主要展现了高水平运动员是怎样通过不同的重心调节来协助完成击球动作的。第一组是陈建安发球,马龙在中间偏正手的位置用反手拧拉的技术把球拉了起来,但回球弧线偏高,陈建安抓住机会,在没有进行步法调节的情况下,通过改变重心,完成了一板精彩的“高压式”反手快撕。  相似文献   

10.
“我在练习反手拧拉的时候动作比较生硬,不知如何提高击球的命中率?”提问者:赵天翔要诀:肘部外撑,手腕内旋,摩擦球体的侧面从动作外观来看,赵同学现在的拧更像是反手快拉,她的发力过程比较短,而且击球点偏高,板形也压得比较低,如果对方来球旋转较强的话,她会经常打下网;如果对方来球较快的话,她又很容易被球顶住。就拧拉技术而言,更强调自己主动发力。建议赵同学改进时先从动作外形入手,盯球引拍时,把肘部撑起来、把球板立起来(所谓立,就是让拍头朝下),然后随着球的行进,用手腕内旋的方式充分后引,板形可以压平,板头甚至可以朝后。  相似文献   

11.
王皓的直板反手拧拉堪称世界一绝,但随着逐渐被大家适应,他不得不在原有的接发球手段上改良创新。本组图所展示的就是王皓在反手台内拧拉技术的基础上,利用超强的手感吸短球的接发球技术。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反手台内拧拉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运动员所重视。虽然这项技术还不够完善,但它却代替了许多台内球的处理方式,在实用性和杀伤力上,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 双打拧拉比单打好用 在单打比赛中使用反手拧拉有两点弊端:第一,处理正手位短球日寸,站位要提前做一些调整,但很容易被对手抓住反手大角度的空当。在使用比率上也会和正手台内技术形成矛盾;第二,在和下一板衔接时,会受到一些局限,这点需要针对选手的技术特点进行专门训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张继科在2011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单最后3场比赛的实战录像分析,对他的反手拧拉技术的运用做了系统的统计。研究发现:张继科的反手拧拉技术为乒乓球运动员反手接发球提供了一条新的技术路线,不仅丰富了接发球技术同时也使乒乓球技术得到了发展。反手拧拉技术具有很强的攻击性,改变了原来接发球以摆、劈为主的防守型接发球技术,由控制技术向进攻技术上发展,实现了全方位的进攻。反手拧拉技术在实战中的运用往往可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反手拧拉技术顺应了技术的发展代表世界乒乓球接发球技术的最高水平,为今后的训练方向提供了良好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以反手拧拉台内球接发球技术在现代乒乓球比赛中的使用情况为研究对象,并以第51、52届世乒赛冠军张继科比赛中反手拧拉台内球技术情况为例,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对该技术在现代乒乓球比赛中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认为:反手拧拉台内球技术在处理台内下旋球发球时与传统的接发球方式相比有明显的优势,可以在比赛中争取主动,抢先上手,变被动为主动;反手拧拉台内球技术是张继科主要的接发球技术,使用该技术时回球质量高,球的弧线低、速度快,已经成为他获取近几届世界大赛克敌制胜的一大法宝;反手拧拉台内球技术在高水平竞技乒乓球比赛中已经被广泛使用,这也为基层乒乓球训练和业余乒乓球运动爱好者提供了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5.
运用录像观察、动态三段指标统计、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国乒女队最年轻和打法最先进的两位队员—孙颖莎和王曼昱,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模拟赛决赛中技战术特征进行研究。经过动态三段式分析和发球落点、接发球处理手段,相持段正、反手得失分情况的统计。结果发现:两者胜负的关键在于相持段;孙颖莎正手突出,单板质量高,接发球多以控制为主;王曼昱反手突出,相持能力较强,接发球多以拧拉为主。并提出加强在领先球局面下技术和心理方面的训练、相持段要主动寻求线路的变化、发抢段多变和接抢段积极上手的意识、强化身体训练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反手弧圈球是进攻技术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拉弧圈球不仅可以直接进攻.还可以根据来球的具体情况.适当改变击球动作和触球部位,从而达到主动防守或防守转攻的目的。对于初学的爱好者来说,掌握弧圈球技术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身体协调性的调整,手臂、手腕的运用等等。任何一个教练员在进行动作讲解时.几乎都是理论教学,即使是“手把手”的教学方式,也还是需要学习者自身去体会真正的击球感觉。 反手弧圈球技术以反手拨.挡为基础,此项技术的核心内容就是“摩擦”,通过摩擦制造弧线、制造旋转。  相似文献   

17.
让直板“疲于奔命”——孔令辉反手侧拉接调右压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晖 《乒乓世界》2005,(10):100-101
这组图体现了孔令辉灵活的战术运用——先压马林反手再空正手,然后再压马林反手,落点上的变化非常大。这种战术套路的运用要有一定的技术水平作为依托。马林在接发球上无法夺得生动,于是他作好了下一板拉的准备。在这样的前提下,孔令辉利用假动作,通过反手侧拉的技术打落点,压制住马林,这种出其不意的进攻和落点变化意识报有威胁。随后孔令辉反手一“抹”,用旋转和落点优势,迫使马林大范围跑动击球,这样就为下一板进攻创造了绝佳的机会。孔令辉的这套战术运用是横板打直板的经典体现。  相似文献   

18.
李晋  赵晖图 《乒乓世界》2009,(6):110-111
对横板选手来说,出色的反手技术可以使自身的综合实力更为厚实。在前三板环节,采用反手进攻可以抓住更多的进攻机会。通常我们认为反手进攻的力量不如正手进攻那么大,实际上反手拉球时的动作非常稳定,更容易利用腰腹的力量,击球瞬间的爆发力更集中,更容易制造旋转,因此具有极强的威胁。此外,由于反手拉球的动作相对小巧,这就减少了无谓的多余动作,因此更容易调节击球点,使我们在来球的上升后期或下降初期击球更为流畅。  相似文献   

19.
《乒乓世界》2012,(8):96-97
反手拧拉正手位的台内短球是直板横打的标志性技术之一,同时也是王皓的特长技术。当对方发球到他的正手位时,王皓通常通过拧拉来衔接后面的技战术实施。由于握拍法的“灵活天性”,直板运动员在拧拉时往往可以利用手腕释放更充分的爆发力,使出球更具威胁。而一旦对方再将球回到其反手位,王皓便可以利用反手快撕来形成杀板。在这两板球的衔接过程中,除了来回的步法非常关键之外,击球时的拍形调整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张继科的反手技术堪称世界一绝,他凭借超强的爆发力,时常利用反手发动在比赛中占得先机。本组图展现了张继科利用拧拉为自己创造侧身机会,继而实现得分的套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