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在,一般日本人对中国的了解远不如从前了。但无论时代怎样地变化,文学永远都是沟通人们心灵、增进相互了解的最佳手段。我相信.中国当代文学的地位在今后的日本会越来越重要。作为中国文学翻译工作者,我们就是要挑选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优秀作品,将其原原本本地译介给日本读者,为现代日本人了解邻邦中国,特别是了解中国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蔡毅  木子 《滇中文化》2001,(1):30-35
置身于“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中,中国文学不但需要面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而且也需要面对全球与全人类;它不光应服务于中国的读者与中国的老百姓,而且应服务于世界上各式各样的读者与民众,所以它就得同时肩负起两个向度的使命与目标:一个是民族的文学建设和发展,一个是世界的文学建设和发展,这就要求中国作家在坚持文学民族化的同时也坚持文学的世界化,民族化要与世界化相提并举,相依互补,共同繁荣,因为如果一味提倡文学的民族化,就有可能陷入狭隘封闭自满自足的境地,难以获得世界上更多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如果一味强调世界化,放弃文学的民族化,又可能导致丧失自己的根基,丢掉自己的个性和声音,变得不中不西、半洋半土,毫无特色和风格。只有两者兼具,才能既不丢失自己的根基,又能求得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陆琳 《华夏文化》2001,(3):32-34
在世界文学宝库中,中国古代山水诗文的遗产是十分丰富的。中国古代山水诗文同中国其他文学样式一样,也有它的自身发生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文学是国民精神前进的灯火”,我们讲述“中国故事”,并非简单地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以文学的形式凝聚中国人丰富而独特的经验与情感,描述中华民族新时代最深刻的记忆,并想象与创造新的世界与未来。所谓“中国故事”,是指凝聚中国人共同情感的故事,其中可以看到我们民族的特性、命运与希望。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农民工题材的文学文本为依托,将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置于新时期四川文学的背景下予以考察,由聚焦当代文学农民工书写推进到农民工身份的内涵阐释及焦虑起因,探讨农民工书写所呈现出的复杂的文学价值及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学创作     
长篇小说本年度中国文坛,足以莫言的乡土书写荣获诺贝尔奖而得照亮。上海作家金澄宇则以30万字长篇小说《繁花》,另开城市文学新局,被中国小说学会评排年度第一。如此有意味的文学格局,一方面是“乡土”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异域相接,另一方面则是“城市”对中国古典白话小说传统的自然回归;  相似文献   

7.
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跨区域海外华文文学也不例外。纵观整个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呈现出区域间高潮更迭的态势,文学风格由南洋风格转向如今的欧美色彩,这一文学现象背后,各区域作家个人背负的文化身份及其对大陆读者趣味的反馈程度不同。决定了世界华文文学内部的中心更迭,可见作家主观因素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文学,通过翻译、广播、戏剧、各国立或私立大学开设的中国文学科目,作为东方文明、文化史的讲座得以传播与推广。我相信,正如《三国演义》已成为泰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样,中国其他优秀文学作品也会陆续在泰国得以推广与传播。  相似文献   

9.
<正>"俄语布克奖"是当今俄罗斯文坛具权威性、具公信力和影响力的个俄语文学年度奖项,对当代俄罗斯文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俄语布克奖获奖作品代表着当下俄罗斯文学发展之倾向,从中可以管窥当代俄罗斯文学演进、嬗变的轨迹。有学者认为,俄语布克奖与新俄罗斯文学同步发展,记录下了当代文学进程的风雨和足迹,是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文学历史的个缩影。因此,俄语布克奖每年的评奖和颁奖活动遂成为俄罗斯文学乃至世界文坛上的次盛事,倍受专业研究人员以及广大文学爱好者青睐和关注。  相似文献   

10.
幅员辽阔的中国因地理地貌的多样繁复,而形成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萌生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这种环境中进行创造的作家,以最具有情感性的文学创作,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并体现着言说的地域性特色。吴越、秦晋、巴蜀的地域文化与文学,就是中国文学的一种三角形构成。本文将之作为互为对比参照的个案,探讨其地域个性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以及各自的呈现方式,并从全球化背景下思考了中国文化与文学重构中地域文学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外文化交流》2010,(1):10-10
“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框架内的文学讲座“王安忆文学交流会”11月13日在亚马逊中比妇女交流中心举办,张援远大使的夫人王小芳率女外交官和比文学爱好者约50人出席。交流会以访谈和现场问答方式交替进行。  相似文献   

12.
在俄罗斯文学丛林中,列夫托尔斯泰是一株参天大树。这株大树之所以如此主干粗壮,枝叶繁茂,是因为其不仅仅植根于俄罗斯肥沃、广袤的大地,他还从辽阔的世界云空广泛吸纳了大量丰沛的其它文化养分,这是他能够向人类奉献巨大文学财富的重要资源。在这些精神养分中,有一脉来自中国,来自中国的伟大哲人——孔子。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在广大民族文学工作者的努力下,不论是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还是作家文学的创作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也走上了正轨,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少数民族文学已经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  相似文献   

14.
五四新文化人对历史上的“平民文学”大加赞美,是为了彻底颠覆旧的文学传统,并为现代白话文的合法性寻求历史根据;而对当下的“平民文学”进行不遗余力的批判,又是为了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在新文化人看来,这同样为建设新文学、新文化所必须。胡适等人不过是将历史上的平民文学、白话文学作为打倒贵族文学、文言文学的革命力量、革命工具来看待,一旦文言文的统治地位被颠覆,面对原生态的当下平民文学,新文化人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全盘接受。对于平民文学,胡适等人最终采取了与传统文人类似的态度:在鼓吹、倡导它的同时,雅化的进程也开始了。由于力主以西方文学为老师,现代白话文经新文化人“雅化”后呈现出明显的“欧化”倾向。这种欧化的现代“白话文”具有强烈的先锋性、革命性与精英色彩,在精神气质上与“平民文学”拉开了距离。  相似文献   

15.
杨锏 《世界文化》2005,(1):15-16
根据诺贝尔把文学奖授予“具有理想主义的优秀作品”的遗嘱,按照“授予文学上的先驱者和创新者”、“授予不太知名的优秀作家”、“授予名气很大,同时也颇有成就的大作家”的三大评审原则,2004年,瑞典文学院决定,把他们的世界文学大奖颁发给“不太知名的优秀作家”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以奖励其“小说和戏剧用激情的语言揭露社会陈腐及其压抑力量的荒诞性,并具有正声和反调音乐效果”的文学成就。耶利内克是奥地利的女作家。虽然我国自开国门以来,百年中国文学先是偏向欧美,然后转向苏俄社会主义国家,如今又转向熟知英语帝国文学于细微的地…  相似文献   

16.
杨锏 《世界文化》2012,(10):54-55
汉语文学中,翻译成汉语的异域文学如果从汉译佛教文学算起,到传教士来华及清末民初“西学东渐”,1949—1978年偏俄苏意识形态文学的汉译,1978年至今偏西方欧美文学的汉译。两千年里汉译异域文学作品可谓汗牛充栋,名列汉语出版物的异域作家更是数不胜数了。异域作家在汉语文学语境“竞争激烈”背景下,很多湮没在汪洋的汉语出版物中为人遗忘,但是其中偏偏就有如泰戈尔这样的异域作家能够脱颖而出,超越20世纪中国政治风云变幻,  相似文献   

17.
对联与中国古典小说回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龙 《寻根》2010,(3):95-99
对句是中国文学最为独特也最为精致的特点。其他文化系统中的语言文学也有讲"对"的:日本学者古田敬一在其《中国文学的对句艺术》中便曾列举过日本与西欧文学中的例子;美国学者浦安迪在《平行线交汇何方——中西文学中的对仗》一文中亦曾指出,  相似文献   

18.
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下午19时许,瑞典皇家文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并赞其“将现实与幻想、历史与社会的视角结合在一起,创造的世界不仅令人联想起福克纳与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与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随着悬念的揭晓,这场持续两个多月、令世界众多彩民抓狂的诺奖竞猜大戏也终于落下了帷幕。  相似文献   

19.
钱穆先生是一位通儒型的历史学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由于怀抱着"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而常能于人所不经意处发掘高义.<略论中国文学>是先生关于中西文学比较方面的一篇文章.钱先生认为,中国文学重在写情,而西方文学重于写事,由此,遂形成了中国文学求简求同、贵通贵袭,西文文学求详求异、贵专贵创的特点,但中西文学之间并无中旧西新之别.这些议论,对于今日中国比较文学事业的发展,应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20.
花开两朵     
云桐 《世界文化》2014,(8):14-16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自然文学流派开始传入中国。一些中国作家受自然文学的理念及创作实践的感染与带动,走上了描写自然、赞美自然、表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创作之路,开出了中国自然文学的一枝艳丽的花朵。而另一些作家,面对中国长期以来征服自然,实际上是摧残自然的冷峻现实,生态意识开始觉醒。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为自然辩护,批判各种破坏生态的暴行,捍卫自然的美丽与尊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