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弘扬汉学,必须完成汉学(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文化上与时俱进,汉学上有新的发展、新的研究,在现代化的社会基础上不断创新,从此意义而言,中外汉学家、尤其中国汉学家的共同使命,就是完成汉学现代化再出发的中国文化启蒙运动。  相似文献   

2.
成都城市历史悠久,亦一直是西方汉学重点研究的中国城市之一。成都进入西方人视野的时间最早可追溯至14世纪的《马克·波罗游记》。随后,陆续入蜀的西人不断用其笔触丰满着西人视野中的锦官城形象。至今,当代西方汉学家仍有不少将其研究目光投注中国西南地区,聚焦成都的社会与文化,其构建的成都形象不仅具备时代特征,亦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嬗变。  相似文献   

3.
2013年12月3~4日,由中国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承办的“汉学家与中外文化交流”座谈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来自17个国家的21位知名汉学家同15位中国当代文化领域的杰出代表,围绕“文化交流:碰撞与交融,共性与差异”“中国当代作品译介”“世界文学中的中国文学:现状与发展”等议题深入研讨,揭示海外汉学现状,发掘汉学研究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进中国与世界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座谈会取得了丰硕务实的成果。 本刊以此为契机,撷取与会中外学者之简历及精彩发言片段形成小像,以期管窥今日国际汉学家之群体形象,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汉学是一门研究中国、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学科。今天,我们称之为“汉学”的这门学问已然蔚为大观,其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历史性演变,已经成为一个囊括中国哲学、历史、语言、文学、艺术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庞大知识体系。汉学研究离不开其基本的研究主体——汉学家、翻译家。他们在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桥梁和纽带。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认识的逐渐深入.兴起了许多热潮。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生活对现实的补充和调节功能.反映了人们对传统的态度逐渐回归理性。在弘扬民族精神、构建民族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如何保持自身特色。同时和谐地融入世界文化大家庭中.成为大家关心的重大问题。在这些潮流中,国内的“国学热”.国外的“汉学热”尤为令人瞩目。  相似文献   

6.
对于跨文化阅读的异质性,我们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具备深厚的汉学史知识,从而了解那些汉学家的言说背景,了解那些学术话语的来龙去脉,了解别人可以说出来的和不便说出来的,以便同时看穿他们的“洞见”与“不见”。  相似文献   

7.
2010年11月6日,以和合共生:中国与世界融合之道为主题的第四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开幕。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家孔飞力,俄罗斯著名汉学家、前驻华大使罗高寿,日本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毛里和子,荣获首次颁发的中国学研究贡献奖。中国学研究贡献奖奖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指导,论坛学术委员会推荐和遴选,论坛组委会颁发,是中国学术机构首次对中国学领域的国际学者颁发的奖项。该奖项将长期设立,于每两年一届的论坛向3~5位国际学者颁发。本刊将分期刊登首次获此殊荣者在中国学领域取得卓越建树的相关评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2010年11月6日,以和合共生:中国与世界融合之道为主题的第四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开幕。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家孔飞力,俄罗斯著名汉学家、前驻华大使罗高寿,日本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毛里和子,荣获首次颁发的中国学研究贡献奖。中国学研究贡献奖奖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指导,论坛学术委员会推荐和遴选,论坛组委会颁发,是中国学术机构首次对中国学领域的国际学者颁发的奖项。该奖项将长期设立,于每两年一届的论坛向3~5位国际学者颁发。本刊将分期刊登首次获此殊荣者在中国学领域卓越建树的相关评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2010年11月6日,以"和合共生:中国与世界融合之道"为主题的第四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开幕。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家孔飞力,俄罗斯著名汉学家、前驻华大使罗高寿,日本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毛里和子,荣获首次颁发的"中国学研究贡献奖"。"中国学研究贡献奖"奖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指导,论坛学术委员会推荐和遴选,论坛组委会颁发,是中国学术机构首次对"中国学"领域的国际学者颁发的奖项。该奖项将长期设立,于每两年一届的论坛向3~5位国际学者颁发。本刊将分期刊登首次获此殊荣者在"中国学"领域卓越建树的相关评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期,西方汉学界发生了一场关于《方氏墨谱》中一幅题为“函三为一”插图的广泛争论。翟理斯认为插图的主题为“三位一体”,图中人物分别为耶稣基督和两位景教牧师;劳费尔、夏德、庄延龄、马伯乐、沃纳等人认为插图主题为“三教合一”,图中人物分别为孔子、老子和佛陀。中国学者黄伯禄也参与其中,并带来了具有相当解释力的材料和观点。这场争论虽然并未形成关于景教东传另一历史遗迹的共识,但最终推进了西方汉学界关于中国古代宗教与哲学核心问题的理解。它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20世纪初期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面貌,也揭示了此时处在发展转型过程中的西方汉学所具有的鲜明阶段特征,理应成为汉学发展学术史和中西文明互鉴史上值得重视的一页。  相似文献   

11.
2010年11月6日,以"和合共生:中国与世界融合之道"为主题的第四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开幕。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家孔飞力,俄罗斯著名汉学家、前驻华大使罗高寿,日本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毛里和子,荣获首次颁发的"中国学研究贡献奖"。"中国学研究贡献奖"奖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指导,论坛学术委员会推荐和遴选,论坛组委会颁发,是中国学术机构首次对"中国学"领域的国际学者颁发的奖项。该奖项将长期设立,于每两年一届的论坛向3~5位国际学者颁发。本刊将分期刊登首次获此殊荣者在"中国学"领域卓越建树的相关评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信息传真     
《中外文化交流》2004,(12):64-64
卫匡国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今年9月20日是欧洲早期著名汉学家、入华耶稣会士卫匡国诞辰390周年。为纪念卫匡国在中西文化交流和西方早期汉学领域的贡献,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和意大利"卫匡国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了"让西方了解中国--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卫匡国学术研讨会"。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陈乃芳、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处文化参赞郗士、意大利"卫匡国研究中心"主席古博特分别在研讨会上致辞.  相似文献   

13.
“汉宋之争”是晚清理学中特有的命题。“汉学”即乾嘉考据学,“宋学”指称的是理学。乾嘉时期“汉学”发展极为鼎盛。是时,汉学家指斥理学的空疏,对孔孟书中仁义礼智等理学主要观念亦别创新义,对周、程、张、朱之书,更是大为诟病。  相似文献   

14.
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的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不仅光耀神州大地,想力经久不衰,而且声名远播五洲,具有相当广泛的世界性影响。绵延两千多年的碑,刻载了大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记录了各个历史时期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始末和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是一座内容极其丰富、十分珍贵的中国文化经典宝库和史料档案库。因此,世界各国的中国学学者,历来都相当重视对中国碑的研究。德国的汉学研究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该国汉学家中,就有不少人对中国的碑作过颇为精深的研究。在德国汉学界素有“元老”之誉的福兰阁(Ott…  相似文献   

15.
本刊2014年第一期《本期人物》栏目刊载《国际汉学家北京集结》一文,简要介绍活跃于当今国际汉学领域的翻译家、学者的学术简况及其在“汉学家与中外文化交流座谈会”(下称“座谈会”)的发言梗概,使读者对于国际汉学家群体有了概略性的了解与认知。我刊自本期开始,将在《中外学苑》栏目陆续选登“座谈会”部分与会者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文化的西方传播进程中,国外汉学家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正是由于他们近40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典籍的主体部分已被翻译成各种西方语言;无论袁同礼还是王尔敏的统计数字,都说明中国典籍的外译主力是西方汉学家,尤其西方职业的汉学家。  相似文献   

17.
道家①的思想与修行实践,在汉学家们的许多著作中皆有所记述;此外,为数甚多用西方语言翻译的道家典籍,也已陆续问世。但是,虽然其中一些作品不乏值得重视的价值,然而它们并未充分揭示出中国思想文化中道家传统学说的真实意义。当代研究中国文化的西方学者,对于道家...  相似文献   

18.
正声名显赫的哥伦比亚大学汉学系(也称东亚系,即现在的东亚语言与文化系)被称为"西方汉学研究重镇""全美最早汉学系之一"。它之所以在建系之初即有足够的财力邀请顶级汉学家加盟,离不开一项神秘的教席资金——"丁龙汉学讲座教授"。那么丁龙是何许人?人们发现他竟是一位普通的中国劳工。这是一个看似天方夜谭的传奇,却是铁证如山般的史实:百余年前,华工丁龙将毕生积攒的血汗钱尽数捐献,一心创建汉学系,只为中国文明传播世界的梦想。  相似文献   

19.
张西平 《寻根》2021,(3):132-134
对海外汉学的研究已经成为近四十年来中国学术界发展最快的一门学问.从1979年孙越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出版"国外研究中国丛书"起,这个研究发展之快令人吃惊.记得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成立中国学研究所并出版《国外中国学研究》第一辑时,季羡林先生在序言中说:"当我最初听到四川外语学院成立一个国外中国学研究所的时候,颇为吃...  相似文献   

20.
“泰岱岩岩万邦瞻”。被称为“中华文化史缩影”的泰山文化,不仅为中国学界所重视,还曾引起西方世界的瞩目。自十七世纪以来,众多的西方汉学家都对泰山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海外“泰山学”的出现,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明末清初时期,随着利玛窦等人的东来,一时出现了一个东西文化交流的高潮,泰山之名亦由此开始为西方所知。十七世纪之俄罗斯帝国大臣尼·斯·米列斯库(N.Spataru.Milescu)所著《中国漫记》中已出现有关泰山的介绍。米列斯库(1636~1708)原籍罗马尼亚,1676年作为俄罗斯使节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