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殷朝芹 《山东教育》2005,(26):55-56
“别耽误了人家的孩子!”这是父亲生前常对我说的一句话,这是一个没有进过学校门的老农民对他当教师的儿子常常选诫的一句话。在父亲的心里,他始终认为庄户人家送孩子上学,就是要让教师把孩子教出个“样儿”来的,老师要是不好好教,是良心上讲不过去的事情。  相似文献   

2.
“教师的心应该对每个他要与之打交道的具体的孩子以爱,尽管这个孩子的品质已经非常‘败坏’,尽管他可能给老师带来许多不愉快的事情。”教师在做后进生的工作中,一个最突出、最应注意的问题就是要尊重和理解后进生。  相似文献   

3.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孩子是一个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爱孩子的具体表现就是关怀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关怀人,就是说对待儿童犹如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教师对儿童的关怀首先表现在善于做到不让他成为坏孩子,防止他走上错误的道路。”“教师的关怀指向哪里?首先指向儿童的脑力劳动。希望儿童的脑力劳动好.意味着要了解他的优点和弱点,懂得他脑力劳动的细微特征。”他还说:  相似文献   

4.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要热爱、尊重全体学生;《义务教育法》也规定教师要爱护学生、忠于职责。有位青年教师在学习了《规范》《义务法》之后,请教另一位老教师说:“调皮生惹得我哭笑不得,只想揍他一顿。爱不起来,该怎么办?”老教师抿嘴微笑,没有正面回答,却为他讲述了一个故事:前苏联著名园艺家米丘林在科学实验中培养了许多鲜美诱人的水果,果园附近的一些孩子常常翻墙入园偷果子吃。一天,米丘林在一群偷果子的孩子中间抓住了一个“小首领”。正在这个孩子等待“惩罚”的时候,米丘林却和蔼地对这个孩子说:“这果树是做…  相似文献   

5.
在多数家长和教师的眼里,电视差不多是“教唆犯”。它的主要功能是拉孩子远离课本和作业,侵占孩子宝贵的学习时间。电视还破坏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孩子回到家,往往第一件事就是开电视。父母跟他说话,他心不在焉,多问几句还就烦了———他正沉浸在“情深深,雨蒙蒙”之中,家长扫了他的兴,他能不烦吗?于是家长只好在吃晚饭的时候教育孩子,所以晚饭时间是中国家长给孩子上“政治课”的“法定时间”。其实,此时训导孩子是最不好的,既没有效果又影响食欲。可是家长似乎找不到其他时间,吃完饭孩子去写作业,家长自己可能也要看电视…  相似文献   

6.
当教师要有一种“阳光效应”。也就是说,一位教师哪怕教学能力不是很高,但如果心态好,能以阳光的心情面对学生,那么他的教学效果也可能会很好,他也会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一个孩子从出生到高中毕业,他所信赖的权威话语往往都会经历四个发展阶段:学龄前“妈妈说的”、幼儿园“老师说的”、上小学“书上说的”、  相似文献   

7.
代保民 《上海教育》2006,(6B):54-54
有一个孩子四岁才会说话,七岁才会写字,教师给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思维不合逻辑”。有一个孩子考了三次艺术院校都未能通过,父亲抱怨他是“白痴”,叔叔说他是“孺子不可教也”。还有一个孩子经常遭到父亲的呵斥,教师和长辈们都认为他资质平庸,愚笨无为。可就是这样的三个孩子,最后都成长为举世闻名的伟人,他们分别是爱因斯坦、罗丹和达尔。  相似文献   

8.
嵇珺 《家庭教育》2007,(4X):26-27
“妈妈,我想买那个咸蛋超人。”“爸爸,我走不动了,你快背背我。”……在我们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他们总会向我们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面对孩子的这些要求,家长应该“有求必应”:不是孩子说什么你都要满足他,而是当你的孩子提出要求时,你要对他的要求给予回应。回应孩子,不管你是否答应他的要求,让孩子感觉到,你是在关心他,爱着他的,并且,要积极地回应你的孩子,不要以敷衍塞责的态度去对待他。[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刘新建  张波 《农村教育》2006,(12):49-49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如何做到关心爱护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用爱构筑教育的生命线,建立和谐教育.促使学生快乐健康的成长。笔者认为育人要有“四心”。  相似文献   

10.
在一次中、法“做中学”研讨活动中,一位中国教师向法国专家雷纳先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您认为一个优秀的‘做中学’教师应具备哪些条件?”雷纳先生的回答是:“第一要爱孩子;第二要相信孩子的脑子里不是空荡荡的;第三不要认为不知道是可耻的,要学会说‘我不知道’。这一点非常重要。”法国专家的观点是:教师要学会“闭嘴”,特别是在研究的起步阶段,不要孩子一问便给出答案。教师给孩子的帮助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同时,他还告诫我们不要给孩子太多的答案,关键要抓住教育契机,让孩子知道什么信息能起什么作用。他说,这对孩子的思维训练是极其重…  相似文献   

11.
李树源 《师道》2002,(12):32
一个小男孩在一张考卷上填写姓名这一栏时,自己的名字———王宇淳(后来才知道是他的)没有写,却端端正正地写下了“阿童木”三个字。他这一“创举”,在我们教师中间引发了一场议论。持反对票的居多,认为这孩子也太不像话了,最起码连自己的名字总要写正确吧!也有少部分教师认为这正透露出这孩子的天真无瑕、无所顾忌的天性,而教师就是要善于观察孩子的天性,保护孩子的天性。姓名只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符号,而尊重孩子,关爱孩子的心灵更为重要。我对此有同感。按理说连自己的名字都写错了也太不应该了,但一想,他们又何必拿着这个…  相似文献   

12.
杨秀玲 《学周刊C版》2014,(6):212-212
班主任教师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所有孩子的“母亲”,但是这个“母亲”的工作可远远要难于真正的母亲。他不但要管理好学生的思想,确保学生能够健康的成长,还要管理好学生的学习情况、交往能力等等。其实,我们也可以用最全面、最能干的“保姆”来比喻班主任教师。  相似文献   

13.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教师的心应该充满对每一个他要与之打交道的具体孩子的爱,尽管这孩子的品质已经非常败坏,尽管他可能给教师带来许多不愉快的事情,教师都要以自己的美好的感情去教育他。”  相似文献   

14.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越多.在学习中越聪明.眼睛越明,记忆力越敏锐。要培养孩子自己的能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但日前英语课上,大部分都是由教师向学生单向提问。  相似文献   

15.
对于一个特殊孩子的关注不应让他感到压力,而应在宽松自然的过程中进行,最重要的是要在“接纳”的基础上促使他自然成长.这种“接纳”是尊重特殊孩子的现有能力和水平,也是尊重他作为“人的个体”的存在,应时时刻刻体现在教师与孩子的互动中.  相似文献   

16.
只有1分的“天差地别” 一位小学生手捧着得了“良”的试卷,让教师给他多加1分。问其原因,原来孩子的试卷是84分,按等级制,85分才能算“优”,而这位同学刚好缺1分,在考前他已向家长许了愿,考试一定要拿“优”,否则会被家长打骂。  相似文献   

17.
刘振华 《课外阅读》2011,(11):147-147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师的爱,教师的理解宽容是沟通师生关系的桥梁,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说过:“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全国模范教师窦桂梅也说过:“哪怕天底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学生,做老师的也要眼含热泪欣赏、拥抱、赞美他。”  相似文献   

18.
著名作家冰心说:“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就是孩子。”孩子的可爱在于他本身对宇宙充满好奇、幻想和疑问。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问题”之中,在生活中不是缺乏问题,而是缺乏发现问题的眼睛。在新课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关键就是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孩子能动地汲取知识的甘泉,拾级而上,步入科学的殿堂。  相似文献   

19.
丁丁是家里的“小皇帝”,爸爸和妈妈总是娇惯他,以致于到了中班还要老师帮他穿衣服、叠被子。为了增强丁丁的自理能力,老师不知建议过多少次,希望父母不要溺爱孩子,他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做,可是家长却不愿孩子吃苦受累。经过观察,我发现丁丁很热衷玩“娃娃家”,而且经常当“爸爸”。我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一次“娃娃家”的游戏中,我问孩子们:“今天老师要做一次娃娃家里的孩子,谁愿意当爸爸?”“我”。丁丁立刻跳了起来。“丁丁,你为什么要当爸爸呢?”“因为当爸爸很舒服,什么都不用干,孩子还要听我的。”听了他的…  相似文献   

20.
杜影 《江西教育》2004,(20):28-28
一位中国教师在美国看见孩子画出一个蓝色的苹果.美国教师只是对他笑笑.鼓励了一下便走开了.下课后这位教师问美国教师为什么不纠正他.美国教师很惊讶地说:“我为什么要纠正他?也许以后他会发明蓝色的苹果呢。而现在苹果是什么颜色,生活会告诉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