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亚洲水塔"重要组成部分的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极其敏感。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川变化的时空格局特征,有助于识别"亚洲水塔"的主要储水与供水区域,这对水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综合分析,揭示出"喀喇昆仑异常"现象在昆仑山西部和帕米尔高原地区亦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分布在这些区域以外的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山地冰川近期大多处于加速消融状态;同时,阐明了近50年来以及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川变化对流域水资源状况和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并指出,要系统开展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川的调查与观测,建立气候-冰川-水文过程耦合模型,准确评估变化环境下的冰川水资源状况及其影响,以服务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绿色丝绸之路"建设。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河流、湖泊、冰川和湿地的水资源含量、分布,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分析,指出青藏高原水资源丰富,但同时存在时空分布过于集中、开发条件差、利用难度大等开发劣势,且面临着河湖干涸和水污染等严峻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为实现青藏高原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提出开发利用高原水资源必须注重保护原生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开发水资源的有用性,提高用水效率;并针对高原核心区、高原周边地区和高原延伸区各自不同的特点施以不同的利用和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公路施工期水资源污染影响分析和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莉  夏远志 《西藏科技》2011,(11):37-40
结合青藏高原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和公路建设的特点,从水资源保护角度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公路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水环境问题及其产生机理。认为公路施工建设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有公路开挖对地下水流和对地表径流形态的影响;公路弃渣对地表水体水文条件的影响;公路施工过程中水土流失、施工废水、生活污水以及路面径流雨水对地表水体水质的影响。结合国内外公路发展中水资源保护技术及工作经验,提出了青藏高原地区公路施工过程中水资源保护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水资源演变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是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等河流的发源地,素有"亚洲水塔"之称。分析青藏高原地表水、地下水资源量的演变规律和与变化趋势,对青藏高原水资源及水生态保护以及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科学价值。基于河流源区主要江河水文站实测径流资料分析发现,由于降水增多、气温升高等气候变化的影响,青藏高原多数区域地表河川径流量呈现增加趋势,季节过程也发生了明显变化,长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河源区径流增加趋势尤为显著。研究发现,气温升高导致的冰川积雪融化径流的增多是地下水资源量以及高原湖泊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未来预测分析认为,随着冰川积雪的减少,融雪径流将会减少,部分河流径流量会出现由增转减的"拐点",这将导致该区域的水资源安全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全球变化对青藏高原水资源演变的影响需引起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5.
“亚洲水塔”变化对下游水资源的连锁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是亚洲大河文明的重要水源地,被称为"亚洲水塔"。"亚洲水塔"变化引起的水资源连锁效应与下游几十亿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是下游地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全球变化背景下,"亚洲水塔"下游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不断提高,水安全问题日益复杂和突出,"亚洲水塔"变化给下游地区水治理带来新的挑战。"亚洲水塔"变化改变河源区下泄径流,导致冰湖溃决等极端水文事件频发,威胁到下游地区供水安全、防洪安全和生态安全。文章通过分析"亚洲水塔"变化对下游水资源影响及相关研究不足,提出应加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下游流域水资源研究的结合,发展全流域水循环过程综合集成与模拟技术,阐明流域上下游的关联机制与"亚洲水塔"变化对下游水资源的连锁效应,提出风险应对措施与方案。  相似文献   

6.
<正>编者按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泛第三极地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高度重合,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既要实现区域发展又要"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的前提是,必须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从多学科角度深入认识青藏高原的自然、生态和人文。中科院自成立以来一直是青藏高原研究的主力军,自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40余年来,从未间断对青藏高原的多学科研究。2017年8月,时值我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启动,本刊特组织策划"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进展"专题,从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的意义、青藏高原的保护与发展、青藏高原的"成长史"(地块来源及其移动对气候、环境的影响)、青藏高原对第四纪冰期动物群起源和对人类文  相似文献   

7.
<正>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是世界公认的"超净区"之一,与全国相比生态环境优势明显,发展绿色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相对较少,有独特的优势与巨大的潜力。自然资源优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利于干物质积累,农作物蛋白质含量高、质量好,如蚕豆个大、籽饱满、无虫蚀,马铃薯绵软甘甜。青海独特的冷凉气候,非常适宜喜温凉性农作物生长,适宜发展反季节蔬菜、食用菌、中藏药材、冷凉花卉等。独特的地域优势青海省地处相对封闭的青藏高原,土壤与水资源几乎没有受到污染。青海省中位浅山地  相似文献   

8.
“亚洲水塔”变化与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第三极"是除南极和北极以外冰雪储量最大的地区,被称为"亚洲水塔",包括面积约1×10~5 km~2的冰川、总面积约5×10~4 km~2的湖泊和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恒河、湄公河、阿姆河、塔里木河等10多条亚洲大江大河的源头。"亚洲水塔"变化关系着中国的水资源利用以及"一带一路"地区众多国家的水安全。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亚洲水塔"正在发生以失衡为特征的剧烈变化。冰川加速退缩、湖泊整体显著扩张、冰川径流增加等过程都和"亚洲水塔"失衡密切相关。"亚洲水塔"的失衡变化导致了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水资源和水灾害风险增加,出现了冰崩等新型灾害。这些变化也可以通过大气圈和水圈产生广域效应,进而和南极、北极变化协同联动,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和水循环。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聚焦于过去50年来"亚洲水塔"动态变化及其影响,与"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专项实施一道,为我国资源环境重大战略需求和绿色"一带一路"发展,提出应对"亚洲水塔"变化与影响的科学对策和水资源规划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指导,以服务于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在过去40~50年中经历了显著的退化过程,热喀斯特湖作为冻土退化最直观的表现,其发生和发展直接影响区域水量平衡及生态环境.此外,热喀斯特湖塘在形成过程中还会释放存储于多年冻土层中的碳,影响区域碳循环.因此,青藏高原热喀斯特湖数量和面积演化过程研究对区域水资源、地球化学循环以及气候变化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青藏高原北麓河盆地1969年的航片资料以及2003和2010年的SPOT-5  相似文献   

10.
<正>位于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中国青藏高原的"动物天堂"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期表示,全球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未来将加大力度开展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研究。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500米,是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等青藏高原特有珍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能量、水分循环影响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总辐射量最高的地区,也是全球超太阳常数的极值区域之一。此处形成了一个"嵌入"对流层中部大气的巨大的热源,可以伸展到自由大气,其超越了世界上任何超级城市群落所产生的中空热岛效应,对全球与区域大气环流系统变化的动力"驱动"产生了难以估计的效应。与地形热力过程季节变化密切相关的亚洲夏季风是世界上范围最广和强度最强的季风;从冬季到早春季节转换过程中,由于太阳辐射的影响造成青藏高原大地形感热的"快速响应"及其相对高值动态移动,在盛夏梅雨及其云降水带前沿线恰好停滞于中国"三阶梯"地形分布山地—平原过渡区。此现象表明,青藏高原可能扮演着夏季风过程陆地—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关键角色。中国区域低云量与总云量极值区均与青藏高原大江大河的源头(长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中东部湖泊群与冰川集中区空间分布几乎吻合,这表明"亚洲水塔"形成的关键因素与"世界屋脊"特有的云降水结构不可分割。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对局地与下游区域云降水过程水汽输送流型等均有显著影响。长江流域降水与全国低云量存在一个明显沿长江流域的带状高相关结构,充分表明长江流域降水与上游"亚洲水塔""热驱动"以及对流系统具有重要相关关系。从跨赤道经向环流的视角可发现,夏季南、北半球跨赤道气流低层强偏南、高层强偏北气流出现在东亚地区和北美区域两大地形对应的赤道区,这2个跨赤道极值区恰与青藏高原、落基山高原位置相对应。青藏高原纬向与经向环流圈结构与区域-全球大气环流相关机制,印证了"世界屋脊"隆起大地形的"热驱动"及其对流活动在全球能量、水分循环的作用。青藏高原特殊水汽三维结构分布和跨半球的纬向和经向大气垂直环流图表明青藏高原对全球尺度大气环流变化的贡献显著。文章进一步以东亚、全球水循环的视角,提出了青藏高原作为全球性大气"水塔"的观念,认为在高原地区一个水塔的"供水"和"蓄水"循环体系,特别是高原地表冰川、积雪和湖泊作为"蓄水池"系统,使得所有的河流可作为"输水管道",将"水塔"的水向周边区域输送出去,高层大气也提供向外输送的渠道。青藏高原特殊的跨半球大气水分循环可构建"世界水塔"与其周边地区独特的水文功能概念,综合描绘了青藏高原"世界水塔"及其地球上一个完整的行星尺度陆地—海洋—大气水分循环物理图像。  相似文献   

12.
正姚檀栋是"冰人",因为他热爱冰川、热爱冰的世界;但姚檀栋又是温暖的"冰人",因为他有一颗为事业燃烧的心。过去30年,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区的冰川面积由5.3万平方公里缩减至4.5万平方公里——这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一直关心的事。"研究冰川变化,青藏高原是理想之地。"也许是带领团队进行几十次科考活动,抑或是100多次踏上高寒缺氧、神秘壮美的青藏高原,谈起"冰川""青藏高原"这些打过40多年交道的"老朋友",  相似文献   

13.
<正>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启动贺信精神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关于"务必有我区科技人员参加"和"相关科技人员全程参与"的重要批示,按照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安排,4月28日,由自治区气象局、西藏大学和西藏农牧学院等单位6名科技人员组成的我区首批二次青藏科考队在拉萨举行出征仪式,标志着我区全面参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正式拉开帷幕。自治  相似文献   

14.
湘江新区作为全国第十二个、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分析厘清区内水资源供需平衡情况,算清"水帐"是保障区域发展平衡、保证人民生活品质的需要,也是新区建设开发的前提。以2025年作为规划水平年,从区域产水量、需水量及水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认为湘江新区中心区内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水资源利用与配置研究方向为区内景观水体生态补水。  相似文献   

15.
声音     
《科学中国人》2024,(3):8-9
<正>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生态保护及相关科学研究。20世纪五六十年代,老一辈中国科学家就在青藏高原开始了科学探索。1973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正式组成,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事业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  相似文献   

16.
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以青藏高原自然博物馆为案例地,对国内游客满意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博物馆总体满意度得分均值为3.91,处于"满意"水平。②满意度评价指标由高到低依次是:博物馆展示内容解说系统服务管理;其中,展示内容满意度是:地质地貌动物水资源植物生态环境;解说系统满意度是:解说语言通俗易懂讲解内容的科学与系统性讲解形式的多样性与科技性;服务满意度是: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休憩娱乐设施购物;管理满意度是:参观秩序展示内容布局的合理性博物馆灯光效果门票价格。最后建设性地提出了提高博物馆满意度的相关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7.
正世界屋脊的沧海桑田,青藏高原的冰雪世界,已经在全球变暖之下出现消融迹象。而西藏地区古建筑遗迹"伏"于青藏高原之域,若高原冰雪消融,会首先受到影响。西藏民族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与探索要双管其下。全面监测青藏高原冰雪世界、保护西藏古建筑遗迹,迫在眉睫。西藏民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王聪华教授致力于西藏地区科技发展数十年,他认为充分利用现代遥感技术全面监测高原冰雪环境,采用数字化保护技  相似文献   

18.
依据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节水型社会以及国务院发布的《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精神,提出了做好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的"五须"建议。1)须强化地方政府的领导责任;2)须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宏观指导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3)须坚持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的质量;4)须加大水资源论证评审专家的管理力度,进一步提高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质量;5)须提高企业法人的节水理念,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河流输沙量变化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是亚洲多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为下游20多亿人民提供宝贵的水资源。河流输沙量与径流量相比被认为是对气候及地表过程变化反应更敏感的河流变量,是量化区域土地退化及土壤资源变化的重要指标。研究选取发源于青藏高原的8条主要河流,包括叶尔羌河、疏勒河、黑河、雅鲁藏布江、怒江、黄河、长江、澜沧江,开展其河源区或上游输沙量变化研究。首先探明了青藏高原主要河流径流量和输沙量的总体水平及空间差异;进而分析了近几十年来(1960—2017年)河流输沙量的变化特征,结合气候(气温、降水)和地表过程(冰川、冻土、植被覆盖)要素解析了影响输沙量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探讨了影响青藏高原河流输沙量变化不确定性的多因素作用机制;最后通过典型案例阐明了河流输沙量变化对高原生态环境及水利工程安全的重大影响,从而为进一步开展青藏高原河流输沙量变化机理研究提供了基础。目前,水文气象资料稀缺是认识青藏高原河流输沙过程的重大挑战,亟待开展、加强观测与模拟研究,为青藏高原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下游的水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服务于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相似文献   

20.
<正>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藏族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其饮食习俗别具风格。其中酥油茶便是藏民族特有的营养饮料,以其原料的营养性、制作方法的独特性而闻名遐迩,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高原茶文化。青藏高原上的茶文化,至少也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茶叶在唐以前亦称"荼",《尔雅·释木篇》中说:"木,苦荼(茶)也。"藏语称茶为"荚"。茶叶具有消食、止渴、去腻等功能,对于缺氧、干燥和以肉食、酥油、糌粑为主食的青藏高原人来说,确实是不能一日无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