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根据最优货币区内生性理论,加入最优货币区的决定取决于一体化、对称性和劳动力市场弹性三种内生性。美国次贷危机导致欧元区对称性下降,金融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弹性不足和财政转移支付等补偿机制的缺失,使得欧元区未能形成最优货币区。欧元区必须通过要素市场改革和推进财政一体化等措施,才能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2.
从欧元经验看亚洲货币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货币一体化也逐渐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本文在对欧洲货币一体化及统一货币对欧元区区域内贸易影响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探索了亚洲货币合作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3.
欧洲货币体系进入第三阶段后,脚步明显加快的欧洲货币市场一体化使得关于欧元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经验研究与欧元区现实情况不完全相符。文章拟利用在1999年前后金融经济指标的变化来论证欧元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经由货币市场渠道发生的变化,指出经由货币市场银行渠道的货币传导机制变得更加迅速;经由货币市场利率渠道的货币传导机制也变得更加趋同。欧洲货币市场深层次一体化的推进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货币市场上的趋同提供了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4.
自罗伯特·蒙代尔提出最优货币区理论以来,有关货币区的理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根据这一理论,东亚货币合作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在选择其目标与路径时,必须进行系统的分析。通过对相关因素的剖析以及欧元区的比较研究后可以发现,东亚货币合作大致上应该经历四个阶段的发展,最终实现以"钉住固定汇率制"为基础的东亚货币合作区;东亚货币区合理的货币锚不应是美元或欧元,而可能是人民币或日元,亦或是人民币与日元的某种结合。  相似文献   

5.
从欧洲货币一体化看亚洲货币一体化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蒙代尔(Robert.A.Mundell)在1999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奖之后预言,在未来十年中将出现三大货币区:欧元区、美元区和亚元区。继欧洲货币一体化后,北美积极向美元一体化发展;阿拉伯经济区、中非和西非也迈出了本地区货币一体化的步伐.亚洲经济区尚未进入实质性的货币经济联盟,令人格外关注.中国版图内的货币可否率先进行整合,建立“中元”,为“亚元”曲成立打开一个突破口?亚洲货币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逆转,“亚元”的实现是迟早的事。正确的选择是创立“中元”,为“亚元”的实现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框架协议的签订,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各项工作陆续启动,这个拥有17亿消费者,1.7万亿美元经济总量和1.23万亿美元贸易总额的经济区将为区域经济和金融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开展和经济发展的深化必然要求金融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的深化,这也需要人民币区域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国需要在东盟货币合作中积极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这既符合整个东盟货币合作的长远利益,也符合中国的利益。这篇文章首先对最优货币区理论、人民币区域化的相关研究和人民币区域化的现状进行综述,然后借鉴国外最优货币区的实证研究方法,从劳动力要素流动的角度对中国-东盟区域的货币合作进行了实证分析,以对人民币未来的发展路径及人民币区域化的研究提供一种可行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7.
“亚元区”建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优货币区理论为“欧元区”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欧元的流通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亚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洲,也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分析了当前在亚洲建立“亚元区”的可能性以及存在的各种障碍,并据此对今后亚洲各国金融合作发展思路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货币一体化地区,欧元区的货币制度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受到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将从中央银行制度的对比和在应对危机的角度对欧洲中央银行制度研究进行评述.希望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梳理,能够得到一些启示,对我国中央银行的运行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2008年次贷危机的爆发给欧盟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本文主要从国际政治理论的相关知识研究了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产生的原因.文章认为,欧债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欧元区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二元性.文章主要从三个大的层面对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一,在欧洲一体化过程中,欧盟的发展还存在着制度上的缺陷;第二,在欧债国家内部,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第三,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产生存在着外部原因.  相似文献   

10.
教育投资不仅具有显性的货币收益,其隐性的非货币收益也显现出了巨大的价值,然而由于非货币收益难以计量,理论界对其开展的研究尚不系统,实践中往往被忽略。在对国内外学者关于“教育非货币收益”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等文献深度解读、梳理的基础上,立足于职业教育,系统阐述职业教育的直接非货币收益与间接非货币收益,并详细罗列各项非货币收益的所属变量,解析产生收益的原因,为后续的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也为职业教育的投资政策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