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亚洲水塔”变化与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第三极"是除南极和北极以外冰雪储量最大的地区,被称为"亚洲水塔",包括面积约1×10~5 km~2的冰川、总面积约5×10~4 km~2的湖泊和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恒河、湄公河、阿姆河、塔里木河等10多条亚洲大江大河的源头。"亚洲水塔"变化关系着中国的水资源利用以及"一带一路"地区众多国家的水安全。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亚洲水塔"正在发生以失衡为特征的剧烈变化。冰川加速退缩、湖泊整体显著扩张、冰川径流增加等过程都和"亚洲水塔"失衡密切相关。"亚洲水塔"的失衡变化导致了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水资源和水灾害风险增加,出现了冰崩等新型灾害。这些变化也可以通过大气圈和水圈产生广域效应,进而和南极、北极变化协同联动,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和水循环。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聚焦于过去50年来"亚洲水塔"动态变化及其影响,与"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专项实施一道,为我国资源环境重大战略需求和绿色"一带一路"发展,提出应对"亚洲水塔"变化与影响的科学对策和水资源规划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指导,以服务于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2.
“亚洲水塔”变化对下游水资源的连锁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是亚洲大河文明的重要水源地,被称为"亚洲水塔"。"亚洲水塔"变化引起的水资源连锁效应与下游几十亿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是下游地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全球变化背景下,"亚洲水塔"下游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不断提高,水安全问题日益复杂和突出,"亚洲水塔"变化给下游地区水治理带来新的挑战。"亚洲水塔"变化改变河源区下泄径流,导致冰湖溃决等极端水文事件频发,威胁到下游地区供水安全、防洪安全和生态安全。文章通过分析"亚洲水塔"变化对下游水资源影响及相关研究不足,提出应加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下游流域水资源研究的结合,发展全流域水循环过程综合集成与模拟技术,阐明流域上下游的关联机制与"亚洲水塔"变化对下游水资源的连锁效应,提出风险应对措施与方案。  相似文献   

3.
"亚洲水塔"是高亚地区及其下游人类活动重要的水源,产生了重要的社会经济效应,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阐述并列举了"亚洲水塔"在高亚地区的社会和经济效应,不仅给经济发展如地区农业带来巨大的效益,同时,因其产生的水资源在高亚干旱地区具有稀缺性,亦会带来潜在资源冲突。气候变化的影响会进一步带来不确定性,由此导致的"亚洲水塔"退化将从根本上改变高亚地区的未来经济发展。应对和适应变化、建立可持续发展路径应是当务之急。文章进一步阐述了高亚地区国家层面上优先关注的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亚洲水塔"冰冻圈服务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正>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没有充足的优质水资源作为保障,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稳定与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作为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惠及十几亿人口,就具有特殊的意义,被赋予"亚洲水塔"的美誉也是恰如其分。青藏高原淡水资源极其丰富,冰川规模仅次于南极、北极,分布着面积广大的积雪以及全球中  相似文献   

5.
影响“亚洲水塔”的水汽输送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区域被誉为"亚洲水塔",过去50年的全球变暖加速了整个"亚洲水塔"的水循环过程。文章从气候态、长期变化和年际变率的角度,总结了当前对影响"亚洲水塔"的关键水汽输送过程及其机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指出要厘清影响"亚洲水塔"的水循环过程,亟待深入理解水塔的水汽输送过程的时空变化特征和机制及其影响。为此,需要从观测、诊断、动力学机理、检测归因和数值模拟5个方面加强未来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6.
“亚洲水塔”变化的灾害效应与减灾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被誉为"亚洲水塔",其自然环境复杂,气候差异显著,地貌类型多样,冰川发育,地壳隆升和河流下切作用强烈,导致滑坡、泥石流、洪水、冰崩雪崩、冰湖溃决等山地灾害发育。灾害呈现出突发性强、危害范围广、破坏严重、链式效应明显等特点,且沿构造断裂带、高山深切峡谷集中分布,受水平和垂直地带性气候条件和局地水热条件控制,不同海拔区的灾害类型、诱发因素和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所差异。气候变暖导致的温度升高和降雨增多对灾害发生的水源、物源、能量和条件组合都有所影响,导致灾害的孕灾环境变得易于成灾。未来全球气候变暖将加剧灾害的危险性,而灾害风险也会随着人口和经济体量的增加而升高。目前,还缺乏系统的基础数据和对"亚洲水塔"变化下灾害发生机制的深入认识,从而难以准确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下的灾害风险,提出有针对性的风险防控对策。为了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导致的灾害风险,应针对性地进行综合灾害考察,利用高新技术系统获取第一手灾害数据,建立灾害数据库,深化对孕灾环境、形成机理和灾变机制的认识,研究灾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预测气候变化条件下灾害的发展趋势,研发针对特大灾害的监测和防控技术,建立多国协调的灾害防控信息共享和减灾协同机制,提高应对灾害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作为"亚洲水塔",拥有广大的冰川、冻土和湖泊,是重要的储水区域,为陆地生态系统提供了最基本的水分资源。生态系统赖以生存的水分资源主要来自自然降水,同时温度的改变会通过调节蒸发散而影响土壤湿度,从而影响生态系统过程。文章从生态系统群落组成和结构,植被物候、覆盖度和生产力,以及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等多个角度,综述近年来水资源变化给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带来的影响,旨在深入了解内部机制,为理论研究和环境治理提供参考。在群落组成和结构方面,水分条件改变引起群落盖度和多样性改变,影响草地群落物种的比例及其相对重要性,进而驱动群落演替。在物候方面,增加季前降水使春季物候提前,生长季降水的增加使秋季物候推迟,季前降水同时调节了物候对温度的响应。植被覆盖度和生产力总体态势为变好,但局部变化存在差异,增温和降水的非协调性变化对植被造成复杂的影响,体现在不同地区的生态控制因子存在差异。水源涵养功能是土壤-植被-大气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受到气候、植被、土壤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在未来需要用系统的思想和方式,关注气候要素和植被覆盖变化对水源涵养量的耦合作用,探究各组分的作用效果和强度。  相似文献   

8.
作为"亚洲水塔"重要组成部分的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极其敏感。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川变化的时空格局特征,有助于识别"亚洲水塔"的主要储水与供水区域,这对水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综合分析,揭示出"喀喇昆仑异常"现象在昆仑山西部和帕米尔高原地区亦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分布在这些区域以外的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山地冰川近期大多处于加速消融状态;同时,阐明了近50年来以及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川变化对流域水资源状况和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并指出,要系统开展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川的调查与观测,建立气候-冰川-水文过程耦合模型,准确评估变化环境下的冰川水资源状况及其影响,以服务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绿色丝绸之路"建设。  相似文献   

9.
<正>三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独特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湿地生态系统,使得这个在高寒地区,大气储水能差的半干旱气候区内可以储存生命之水,有"中华水塔",甚至"亚洲水塔"之称。然而,三江源地区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已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与国家的经济发展。三江源地区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它对人类生存环境、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它不仅是一个巨大的物种基因库,而且与环境气候、经济生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产力和代谢能力极高。它向人类提供粮食、蔬菜、鱼、禽、等经济作物;为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10.
<正>从河南郑州到青海三江源的直线距离约为1800公里,从三江源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直线距离约为6000公里。这个看似遥不可及的距离,其实并不遥远。青藏高原是亚洲水塔,也是世界环境变化的晴雨表。丹麦一家工厂多排放一公斤的二氧化碳,就有可能使青藏高原的冰川多消融一立方米,就有可能影响到郑州某个家庭的用水。三江源的答案不在三江源。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话题,也是摆在全  相似文献   

11.
风能水塔     
随着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在我国地处偏僻的山区和农村,现在也开始学会使用无污染的绿色能源。根据山区、农村地区阳光充足、风势较大的特点,本人使用简单的材料制作成功风能水塔和太阳能热水器,给我的生活带来崭新的感受,看了贵刊第二期赵伟升先生关于“风能存储利用新方案”一文,其构思与我不谋而合,所以觉得也有必要向大家介绍我的风能水塔。1.基本原理与构造:利用风能使风车上的圆盘转动,带动连杆作上下运动(上连杆连结点可自由转动,使风车能跟踪风向获得最大风力),将其功能传到下转盘,通过调节齿轮获得最佳的输出效果,并带动增压泵将水…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的湖泊面积超过我国湖泊总面积的50%以上,是"亚洲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70年代—2018年,湖泊数量和面积均出现明显增长,但变化速率并不均一。1990年之前,低温抑制冰川融水导致湖泊水量出现负平衡。1990—2000年,温度升高使得冰川融水和湖泊水量增加。2000年以后,降水是导致湖泊水量增加的主要因素,但2005—2013年的连续气温上升,使得蒸发加强并削弱了湖泊水量增加的速率。在青藏高原中西部和西北部地区,2000—2013年的湖泊水量增加则更多是受冰川融水的主要影响。20世纪70年代—2013年,青藏高原湖泊水量变化的空间特征与西风和印度季风区降水变化趋势一致。气温上升和增加的长波辐射使得湖泊水温明显增加,并促进了食物链的传输效率。随着湖泊水量增加,湖泊盐度普遍下降,继而增加了生物多样性,使湖泊生态系统结构相对复杂。未来20年,青藏高原内陆封闭湖泊水量将继续增长,但速率将有所下降。对"亚洲水塔"而言,青藏高原的湖泊研究应聚焦宏观尺度的水量赋存与水量平衡、湖水主要理化性质与生态系统参数,以及湖泊变化在大尺度气候变化中的水循环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部分地区采用水塔供水的现状提出创新供能方案,结合水塔本身优点并最大化,介绍此种基于风力发电与管道发电的循环型节能水塔装置的设计原理与具体结构。管道发电系统类似小型抽水蓄能电站,缓解风力发电给该功能系统带来的不稳定影响。本装置通过将水塔高处的风能以及水在水塔高处的势能由设计的风力发电机以及管道发电机转化为电能储存在蓄电池中,供给下一次抽水工作或小型居民用电系统。同时增加控温、控制水位等智能系统。达成节能减排的效果,响应"绿水青山"的号召。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能量、水分循环影响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总辐射量最高的地区,也是全球超太阳常数的极值区域之一。此处形成了一个"嵌入"对流层中部大气的巨大的热源,可以伸展到自由大气,其超越了世界上任何超级城市群落所产生的中空热岛效应,对全球与区域大气环流系统变化的动力"驱动"产生了难以估计的效应。与地形热力过程季节变化密切相关的亚洲夏季风是世界上范围最广和强度最强的季风;从冬季到早春季节转换过程中,由于太阳辐射的影响造成青藏高原大地形感热的"快速响应"及其相对高值动态移动,在盛夏梅雨及其云降水带前沿线恰好停滞于中国"三阶梯"地形分布山地—平原过渡区。此现象表明,青藏高原可能扮演着夏季风过程陆地—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关键角色。中国区域低云量与总云量极值区均与青藏高原大江大河的源头(长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中东部湖泊群与冰川集中区空间分布几乎吻合,这表明"亚洲水塔"形成的关键因素与"世界屋脊"特有的云降水结构不可分割。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对局地与下游区域云降水过程水汽输送流型等均有显著影响。长江流域降水与全国低云量存在一个明显沿长江流域的带状高相关结构,充分表明长江流域降水与上游"亚洲水塔""热驱动"以及对流系统具有重要相关关系。从跨赤道经向环流的视角可发现,夏季南、北半球跨赤道气流低层强偏南、高层强偏北气流出现在东亚地区和北美区域两大地形对应的赤道区,这2个跨赤道极值区恰与青藏高原、落基山高原位置相对应。青藏高原纬向与经向环流圈结构与区域-全球大气环流相关机制,印证了"世界屋脊"隆起大地形的"热驱动"及其对流活动在全球能量、水分循环的作用。青藏高原特殊水汽三维结构分布和跨半球的纬向和经向大气垂直环流图表明青藏高原对全球尺度大气环流变化的贡献显著。文章进一步以东亚、全球水循环的视角,提出了青藏高原作为全球性大气"水塔"的观念,认为在高原地区一个水塔的"供水"和"蓄水"循环体系,特别是高原地表冰川、积雪和湖泊作为"蓄水池"系统,使得所有的河流可作为"输水管道",将"水塔"的水向周边区域输送出去,高层大气也提供向外输送的渠道。青藏高原特殊的跨半球大气水分循环可构建"世界水塔"与其周边地区独特的水文功能概念,综合描绘了青藏高原"世界水塔"及其地球上一个完整的行星尺度陆地—海洋—大气水分循环物理图像。  相似文献   

15.
《青海科技》2014,(4):8-9
<正>三江源草原广阔、湖泊众多、气候怡人,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素有野生动植物"基因库"之美誉。总面积达36万平方公里,包括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全境以及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部分地区。历史上,三江源雪山连绵、冰川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水资源丰富、野生动植物种群繁多,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水塔",它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重要水源地,生态环境独特、原始、脆弱。三江源是中国最大和最高的天然湿地,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生物多样性最集中、最丰富的地区。珍稀野生动植物藏羚羊、冬虫夏草等均在此生长。  相似文献   

16.
<正>目前,水塔自动水位控制的电路已很成熟,并且有控制器出售,但如果剖析其中的电路,也会发现其中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现介绍一款控制器,在已有电路的基础上增加很少的零件,就能巧妙地提高控制器的整体性能。如下图所示,水塔水位控制部分仍用555电路,由NE555组成的R-S触发器,输出只有两个状态锁定,这就决定了应用于控制中不会出现临界状态,输出符合数字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正>在南极洲麦克默多干谷附近,有一处非常有名的冰川,它的特色是不定期流出"血液"。最近,这处冰川又开始流"血"了。冰川流血,听起来好像有些恐怖哦。早在100年前的1911年,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就在南极发现了这处流"血"  相似文献   

18.
广东自1992年提出追赶亚洲"四小龙",举起了追赶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大旗,15年来在经济、社会和科技等方面保持着快速的发展速度,目前经济总量超越了"四小龙"中的三个,科技投入与产出表现突出。然而,在体现科技进步的平均指标和质量指标中,广东与"四小龙"仍存在一定差距。通过对广东与亚洲"四小龙"主要经济与科技指标的对比,提出了广东进入后追赶亚洲"四小龙"时期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人类起源于非洲是公认的事实,本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搜集资料及查阅文献并结合不同区域语言文字等信息,探究亚洲人迁徙路线与语言演化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亚洲人是起源非洲经过缅甸等南亚地区进入中国云贵地区,之后蔓延至东部沿海地区进入内陆,之后扩散到朝鲜半岛及日本地区;而亚洲各地区语言文字及声音显示并支持了亚洲地区人类的迁徙路线,进而本研究通过研究非洲、越南、中国、韩国及日本语言文字发音及表达方式认为亚洲人迁徙与地区语言演化之间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正>受全球变暖影响,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我国最大生态功能区—三江源地区冰川退缩现象正在加剧,多数冰川出现退缩现象:黄河源区阿尼玛卿冰川面积在1990至2002年间由166平方公里退缩为101.94平方公里,长江源头格拉丹东地区冰川面积在此期间也呈持续下降趋势。据青海省气象局近日发布的《三江源地区适应气候变化决策咨询报告》显示,若降平均水量不变,未来一百年内三江源区冰川面积将减少四至六成甚至可能更多。长度小于4000米的冰川大都消失,整个长江源区的冰川面积将减少60%以上;若降水量增加,届时冰川面积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