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0 毫秒
1.
意识形态———无论就其复杂性,还是就其独特的社会作用来说,人们都不能忽略或轻视它。随着社会形态的进步,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对手的不断转换,意识形态斗争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前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要对手,仍然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社会主义一经问世,就面临封建意识形态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两方面的威胁,这两个斗争对手是不可低估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方面要随时提防封建意识形态残余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要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作斗争。近代以来中国一直饱受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  相似文献   

2.
英吉利是民族与民族国家同时形成的那些西欧国家之一。“西欧各个民族形成的过程,也就是它们变为独立民族国家的过程。英吉利民族、法兰西民族及其他民族,同时也就是英吉利国家及其他国家。”英吉利资产阶级民族是在专制君主时期——都铎朝及斯多亚朝初期—开始形成的。因此,英吉利民族是早在封建国家范围中形成的,此一封建国家在相当程度上组成为民族国家。当它仍是封建国家时,当它仍首先保  相似文献   

3.
晚清论驳上谕的风潮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论驳上谕者皆为恪守君为臣纲政治伦理道德的封建官员,就其性质而言,系对帝王个人言行的劝善规过,未逾封建秩序雷池半步。后一阶段论驳上谕者则多为接受了西方君主立宪论和民主法制思想的立宪派,他们论驳上谕的目的,在于变封建专制为君主立宪制,将帝王言行规束于法制之下,略显阶级之争的色彩。论驳上谕的风潮,是政治的、思想文化的、伦理价值的多种原因共同促发的。它既是传统民贵君轻思想的升华,又是新型政治伦理价值观逐渐取代传统价值观的反映,更是人们对国家和民族当时面临危殆局势的惕厉呼声。  相似文献   

4.
西欧封建国家与古典时代的城邦国家、近代民族国家相比在政治上有很多不同之处。西欧封建国家,法律是国王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国王立法,且受法律制约;国王逐渐成为一个世俗统治者,而且王权力量不断增强;西欧封建国家,王室婚姻、王位继承对王权影响重大,甚至会导致内乱或对外战争;西欧封建时期,国家的地域实体性特征凸显,但其疆域有很大伸缩性。  相似文献   

5.
一 法,又称法律,它是由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按其利益决定的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规则)的总和。法从它的表现形式来说是意志。在阶级对立社会是统治阶级意志,在消灭了阶级对立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的意志。法的内容是由掌握国家政权的一定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所以,法就其形式来说是主观的,就其内容来说则具有客观性。所谓生活条件,主要是指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所面临的由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关系。 法是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同国家一样,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在不同类型的国家,有不同类型的法。奴隶制法、封建制法和资本主义法,虽然它们是三个不同类型的法,但就其阶级本质来说,都是剥削阶级意志的体现;从建立和存在的经济基础来说,都是剥削者私人占有制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从作用上来说,主要是维护剥削阶级统治、镇压劳动人民反抗其统治的工具。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剥削阶级的法。社会主义法从经济基础、阶级本质以及作用上,与剥削阶级法是根本对立的,它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的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农民阶级的皇权思想问题,是目前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中争论较大的问题之一,不仅对皇权思想的涵义各叙不一,而且对其性质和特点也众说纷纭,甚至有的同志认为“缺乏皇权主义倒是中国农民战争的特点。”因此,展开讨论是十分必要的。 要明确“皇权思想”的涵义,应首先明确“皇权”一词的涵义。“皇权”,就是指封建皇帝的权力,这一权力在封建社会是至高无上的,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它是封建国家权力的象征。封建的“皇权”在封建意识领域里的直接反映,就是“皇权思想”。皇权思想首先是承认皇权存在的合理性,具体表现上就是实行皇帝的命令和接受皇帝的封赐;其次是承认皇权的直接代表——皇帝是现实生活中的最高主宰,在具体表现上就是“拥护好皇帝”;第三是承认封建皇权的世袭制,在具体表现上就是承认王位的传子制度。皇权思想,就其阶  相似文献   

7.
一、井田制与封建土地私有制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制度规定土地归国王所有,因此这里的“国有”不能理解为公有.井田制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但它与封建土地私有制不同,井田制下的土地归国王一人所有.而后者可为封建国家、一般地主、农民所有。  相似文献   

8.
一、什么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是怎样形成的?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半殖民地国家是指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以及各种权力掠夺,使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中国沦为表现上独立,实际上受资本主义列强操纵控制的半殖民地国家,丢失了独立的国家地位。半封建国家是指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使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经济开始产生和发展,但是并没有占统治地位,封建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中国已不再是一个完全封建经济的国家,而是半封建国家了。中国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的根本原因是外国资本主义的人侵,改变了中国社会自身的发展方向。演变的大致过程是:  相似文献   

9.
西欧封建领主国家在形成之初,就具有迥异于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特点。它不存在庞大的自上而下的官僚机构和官员队伍,也没有属于封建国家的常备武装力量即军队。这样,西欧封建国家运行的成本较之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低很多。由于西欧封建领主国家不像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一样拥有庞大的为宫廷和官僚机构服务的官营手工业。  相似文献   

10.
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家规家法”,就其本质来说,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维护封建宗法制度和其家族的“常盛不衰”;其核心内容,主要是饱含封建宗法色彩的“孝悌”之道。它们在本质上属于封建地主阶级的伦理道德范畴,需要我们加以深刻地批判。但是,要维护一个家族的兴旺发达,常盛不衰,仅仅重复封建统治阶级所倡导的“忠孝仁义”那一套道德说教还不够,还必需借重  相似文献   

11.
自秦汉我国的封建职官体制形成以来,若就其统领隶属关系而言,中央常设执事官可分为两大系统;一是国家的正官系统,诸如汉之三公九卿,隋唐之三省六部及卿监官皆属之,他们组成了封建皇帝统领下的执事官主体。二是东宫官系统。东宫太子号为储君,他属下有一套文臣武将,制拟中央朝廷,可视为储君小朝廷的政府班底。本文试就晋唐间的东宫官制做一勾勒性的叙述,以求教于识者。  相似文献   

12.
一、中国封建监察制度的内容及特点中国封建监察制度是国家机器的制衡器。从秦汉至明清,中国封建监察制度的发展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进程同步。它随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而诞生,又随着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渐趋完备。在演进过程中,封建皇权对监察机构控制的逐步加强与监察机构不断完善就成为中国封建监察制度发展的总趋势。中国封建监察制度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括行政,而且包括民政、司法等等,它既察政又理政。从监察职能来看,主要有对上和对下两种,对上是谏诤,对下是监督弹劾。谏诤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从军国大政到生…  相似文献   

13.
《管子》是战国时出现的一部学术巨著。书中多数篇幅论及战国时期蓬勃发展的商品货币经济,中心是封建君主专制国家和臣民之间的经济关系。它提出的国家掌握商品流通,进而控制人民生活的经济主张,体现了正在成长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企图实行经济专制的要求,在古代经济思想史上有一定的建树。  相似文献   

14.
批判封建主义是当前史学战线上的一个重要的战略任务,它是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前途,关系到四个现代化能否实现的根本大事。封建专制主义是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其表现形式是中央集权制。其实质和核心是皇帝独裁。维系这个庞大上层建筑的支柱为各级官僚。封建专制主义是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它的余毒和影响,至今犹是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严重障碍。因而批判封建主义首先应当着重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关于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历来存在三种不同的见解:一、孔子思想是封建专  相似文献   

15.
一、什么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是怎样形成的?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相似文献   

16.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现代国家预算的产生和发展国家预算和国家财政是两个既有内在联系,但又不完全相同的经济范畴。国家预算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历史发展看,国家财政是在国家产生后逐步产生的,而国家预算则是社会发展到封建末期和资本主义初期,作为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阶级进行斗争的一种手段而产生的。英国的预算制度,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发展最早的。它在公元十三世纪已开始建立,到十七世纪末  相似文献   

17.
官僚政治是一种社会政体形态,它是伴随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发展起来的。在中国,官僚政治形成于大动荡大变革的春秋战国时代,秦始皇统一六国,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全国,封建官僚政治也随之确立,从此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从官僚政治发展的过程来看,它优于奴隶制贵族政治,对于封建制度的确立,封建政权的巩固完善和国家的统一,曾起过积极作用,尤其在官吏的选拔、任用、考核方面所形成的一套完备的文官制度,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后来,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日益腐朽,越来越表现出它的弊端和危害。辛亥  相似文献   

18.
“土断”与“却籍”是东晋南朝推行的两项经济政策。对于南方政权来讲,它们的重要性与北朝的均田制、三长制约略相当。但从目前发表的有关论著来看,对它们的研究,无论就其深度与广度来讲,都远较均田制、三长制逊色。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两项政策都是从局部调正封建生产关系入手,以增加封建国家的赋役收入,但却成败各异,对社会经济发  相似文献   

19.
门阀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是什么?许多同志都主张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当然,就整个封建社会来说,封建大土地所有制是一切封建特权的基础;但对门阀士族制度来说,这不免失之笼统.因为,它不能说明以下两个必须回答的问题:第一、中国的封建社会,大土地所有制并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有现象,而是各个朝代都存在的普遍现象,而且就其发展趋势来说,越往后规模越大.可是,为什么其他历史时期没有形成门阀士族制度?第二、南朝时期,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在进一步发展,为什么门阀士族制度却开始衰落了?  相似文献   

20.
《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第二章的“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一节中讲到,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末期,欧洲大陆涌起了一场经久不息的封建国家改革大潮。对其历史地位教材如是评价:这场改革浪潮使各国无一例外地都加强和巩固了封建专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但同时又强调它客观上促进早期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