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交营销的本质是利用社交关系的营销。社交媒体普及,社交营销逐渐出现了社交媒体营销、社交网络营销等。社交媒体用户黏性高,定位明确。粉丝经济、种草、KOL和KOC等关键词出现。社交媒体营销的发展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2.
手机网络游戏虽然不是社交媒介,却在这个"社交泛娱乐化"时期充当了用户之间娱乐沟通的桥梁之一。作为本质非社交媒介的娱乐型应用,探寻手机网络游戏的社交特点和功能,有助于剖析当前用户对网络娱乐的新需求,从社交的角度挖掘游戏社交模式类型的限度以及游戏与玩家生活间交集的深度,为各类应用社交功能的设计和精细化运营提供思路。同时,从用户的使用行为中提炼网络娱乐的交友互动特点,可能对研究相关平台的社交娱乐化现象以及类型社交、融合社交的阐释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3.
杨牧群 《新闻世界》2013,(9):124-125
自社交网络兴起以来,人们对传统交往资源的依赖正在逐渐降低,对社交媒体的信任度不断提升。且随着手机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社交网络更是成为当今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影响着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本文从社交文化角度入手,分析了在后工业化时代松散的社交人际关系需求下,社交网络顺势兴起的原因,同时也指出了社交网络大潮下出现的新的社交文化困境。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5,(21):46-49
本文主要以科学知识分子的社交方式作为研究对象,总结与概括了不同时期的科学社交传播形态。通过案例分析对比,论证科学精英们通过社交方式与科学圈层以外的阶层的交往与互动,形成了科学游历社交、飨宴社交、家邸私人社交、科学风尚社交、科学权力政治社交以及数字媒体的科学公共社交等多种方式,从而进一步阐述科学精英通过社交跨界于其他不同领域,并进行交融与互动,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为科学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阐明"社交媒体公开信息"、"社交媒体用户个人信息"、"社交媒体用户个人隐私"三大概念的基础上,从内外环境论述社交媒体公开信息保存的可行性。社交媒体与社交媒体公开信息作为内环境,其本质属性允许社交媒体公开信息保存;信息采集保存的主体与社会环境作为外环境,就社交媒体公开信息保存而言有求、有权、有责、有保障。  相似文献   

6.
科研社交网络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交网络服务作为新型交流平台,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展,然而关注社交网络服务在科研领域应用或者关于科研社交网络发展的研究还是很少。本文首先定义科研社交网络的概念,探讨科研社交网络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次,从研究共享类、资源共享类、成果共享类三个角度对科研社交网络站点进行汇总。最后基于科研社交网络发展状况,得出科研社交网络未来朝向SOLOMO、开放化、融合化、可视化及增强型服务方向发展,以期为科研社交网络的未来服务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社交焦虑在社会心理学中,社交焦虑是一种人在与他人交往时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害怕的情绪体验。社交焦虑严重时,超过正常的临界值,就会发展成社交恐惧症,这是一种精神疾病,患者会产生社交障碍。心理学通常将社交焦虑作为一种"性格特质"来研究。然而,社交焦虑也可以作为一种临时的"状态"表现出来。现代社会中社交技能越来越重要,甚至已经成为必备的生存技能,社交焦虑逐渐成为大多数现代人都会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袁泳 《新闻世界》2014,(11):58-59
社交媒体如今成了互联网中最热门的话题,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拥有社交媒体账号,每个人都参与在社交媒体中,社交媒体由此产生了大量的新闻信息。但在社交媒体中,新闻真实性的保证却难以落实。本文分析了社交媒体时代新闻失真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9.
PC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重新定义了社交,网络超越真实人际关系成为社交的核心,在熟人社交的真实社交之外,产生了足以和真实社交圈相抗衡的基于陌生人社交的虚拟社交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再一次变革了社交关系,移动新媒体上各式各样的社会化媒体使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和远在千里之外的陌生人构成联系。一种沟通熟人和陌生人社交圈的弱关系社交流行开来。  相似文献   

10.
在刷微博、刷朋友圈等行为已成为习惯的“泛社交时代”,出版业需要改变轻视社交的传统观念,建立基于新的媒介生态的社交化战略,因为社交(社交中的大数据)是发现用户、认知用户和留住用户,并且是寻求新的商业模式的关键.在“互联网+”时代所构建的万物互联环境下,出版业社交战略需要经营者把握社交发展的三大方向,在充分挖掘社交两大价值基础上抓住社交构建五大关键点.  相似文献   

11.
赵英楠  ;张启帆 《今传媒》2014,(8):167-168
饮食社交是中国社会人际交流的一种常见形式,从传统的饮食社交到网络环境的饮食社交,交往空间的改变使得这种社交形式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更好的利用这种社交形式,我们则需要意识到这种改变和在改变中所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的通过饮食社交进行沟通和交流。  相似文献   

12.
王孜文  尹洪 《出版广角》2016,(17):76-78
尼尔森报告显示,2016年,全球社交媒体用户达23亿。社交媒体用户数量之多,互动性、参与性之强使之成为广告展示魅力的空间。本文结合社交媒体广告发展态势和社交媒体广告的传播特征,进而研究社交媒体广告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3.
黄含韵  夏晓草 《现代传播》2023,(11):141-153
通过全国性的问卷调查(N=4865),全面呈现中国居民社交媒体使用与沉迷现状,并从社会心理、角色和情绪三方面探讨中国居民的社交媒体沉迷特征。研究发现,18—39岁的中青年是社交媒体的中坚用户,也是社交媒体沉迷的高发人群。调查参与者中42.1%可被界定为社交媒体沉迷者。性别和家庭月收入对社交媒体沉迷没有显著影响。重度使用微信、微博、B站、抖音/快手的用户容易沉迷于社交媒体,但个体的社交网络规模则对沉迷无显著预测力。与非沉迷者相比,沉迷者更经常在社交媒体上扮演意见领袖的角色,他们喜欢拖延,并热衷于进行社会比较。社交媒体沉迷者虽然在社交媒体上表达更多的积极情绪,但却在社会生活和朋友圈中感受到更多的消极情绪。  相似文献   

14.
虞香群 《兰台世界》2017,(11):29-33
近些年社交媒体迅速发展,档案馆也逐渐地与社交媒体结合起来,利用一些社交媒体来传递档案信息。文章通过说明档案社交媒体的含义以及档案社交媒体现阶段的利用现状,分析了档案社交媒体应用成效评估的必要性,最后根据信息质量理论、用户信息行为理论、档案学理论制定了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5.
以大规模网络调查数据为基础,对目前我国网民网络社交的方式、范围和深度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调查发现,即时聊天工具是目前我国网民使用最多的网络社交手段,而社交网站在年轻人群中发展迅猛;我国网民中的重度网络社交使用人群和浅层网络社交使用人群分层明显,网民网络社交的范围与其现实世界中的社交网络重合度较高;网民的网络社交深度总体上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  相似文献   

16.
社交媒体被新闻工作者广泛使用,但在社交媒体上往往鱼龙混杂,虚假新闻不时出现。一些国际一流的新闻机构发布了社交媒体指南,帮助员工认识社交媒体的特性,远离网上的陷阱。本文分析了美联社等七家国际一流新闻机构的社交媒体指南,发现这些机构的社交媒体指南的目的是维护新闻机构的公信力,重申它们的新闻价值观,维护其组织的利益。这有利于读者认识国际一流新闻机构社交媒体特性的实质。  相似文献   

17.
张楠 《新闻爱好者》2011,(14):60-62
本文介绍了从2005年至今社交网站在美国和中国青少年中的受欢迎情况,从青少年使用社交网站的人群特征、社交网站的构成和社交网站的公众网络特质这三个方面分析社交网站是如何吸引青少年的,得出了社交网站是对青少年已有的社会关系的延伸、成人在青少年使用社交网站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引领者等结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从2005年至今社交网站在美国和中国青少年中的受欢迎情况,从青少年使用社交网站的人群特征、社交网站的构成和社交网站的公众网络特质这三个方面分析社交网站是如何吸引青少年的,得出了社交网站是对青少年已有的社会关系的延伸、成人在青少年使用社交网站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引领者等结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文章基于媒介依赖理论,分析不同社交媒体依赖程度的用户所采取的社交回避策略对移动阅读效果的影响,将社交信息回避作为一种积极主动性策略进行研究,对提升用户阅读体验、助力深度阅读、破解移动阅读茧房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结合媒介依赖理论,采用准实验设计的方法,使用实证分析研究社交媒体依赖程度和社交信息回避策略对移动阅读效果产生的影响。[结果/结论]社交信息回避策略对移动阅读效果有正向影响,但是对于不同社交媒介依赖程度的用户,各社交信息回避策略的效果不同。在同样的回避策略下,社交媒体低依赖人群阅读效果优于社交媒体高依赖人群。值得注意的是,社交媒体高依赖的人群在选择性社交信息回避情境中的阅读沉浸体验优于完全性信息回避情境,这对提高信息服务效率和信息产品的研发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社交网络是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新方式,文章从社交网络和档案服务的特点出发,通过总结社交网络对档案服务的影响,对比分析社交网络环境下的档案服务现状,研究如何提升社交网络环境下档案服务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