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彭昭之 《中国记者》2020,(1):126-127
2019年11月22日傍晚,宋振平老师走了,有新华社总社的同事在朋友圈里怆然写到:这个冬天有点冷!又一位新华社记者走了……宋老师离世的消息确实来得比较突然,从2019年春季他确诊患病后,分社同事们曾多次探望他。宋老师一直是一个非常乐观勇敢的人,多次的化疗让我们每一次见面都感觉他消瘦了一圈,但他却总是很高兴,总是说再过几个月就可以继续下乡采访发稿了,每当说到要返回工作岗位时,他双眼中总是闪烁着亮光。这种神采我很熟悉,在我见过的很多新华社记者的眼中都能看到这份对工作的热爱和对信念的坚守。  相似文献   

2.
爱的小橘子     
他去边区支教,为期一年。一年后,他的消息渐淡,偶尔通电话,说起归期,总是支支吾吾。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乡间小路上,经别人指点,远远看见那些破旧的教室,她的心顿时紧张起来。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闻周刊》2014,(32):85-85
他是一家之长,总是奔波在5口之家的忙碌中;他年纪不小,却还像个孩子,自以为很幽默,实际却非常冷;他励志成为一代“酷爸”,却在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妻子克莱尔面前总是施展不开,就连儿女们也不怎么买账。  相似文献   

4.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陈景润总是能躲就躲,能不发言就不发言,每当开会讨论的时候,他总是去图书馆看书或在宿舍里钻研学问.然而,尽管他竭力躲避着政治风暴,但政治风暴却没有放过他.  相似文献   

5.
在我们县站的广播稿中,常常见到一般化的语言。称赞一个人的工作精神时,总是说:“吃饭无味,睡觉不香,一心扑在工作上;写到人物思想时总是:有人说他傻,他情愿做这样的傻子;写到对人物评价时总是:大伙一个个翘起大拇指,说他是我们的带头人。这些语言,可说是陈词滥调,似乎从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一样没有生机,听众也早就听腻了。  相似文献   

6.
遍地枭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燕来,也叫毛豆,一个上海北郊的男孩,在家中是老小,又是父母中年时生的,人称"奶末头",家中人都娇宝他.他高中毕业后,断断续续地打过几份工.其间也与同学商量,合伙做生意,自己做老板.但这只是停留在商量阶段,刚出校门的人总是好高骛远.他多数时间是在家闲着.后来比他大八岁的姐姐替他在驾驶学校报了名,还为他付了学费.几个月后他考出驾照,开起了出租车.  相似文献   

7.
遍地枭雄     
韩燕来,也叫毛豆,一个上海北郊的男孩,在家中足老小,又是父母中年时生的,人称“奶末头”,家中人都娇宝他。他高中毕业后,断断续续地打过几份工。其间也与同学商量,合伙做生意,自己做老板。但这只是停留在商量阶段,刚出校门的人总是好高骛远。他多数时间是在家闲着。后来比他大八岁的姐姐替他在驾驶学校报了名,还为他付了学费。几个月后他考出驾照,开起了出租车。  相似文献   

8.
他和大多数男人一样,粗枝大叶;她和大多数女子一样,心细如发。于是新婚不久,他们的战争就常常一触即发。 争吵后的她总是一扭身走进卧室,狂生闷气;他则掉头坐在电脑前,狂打游戏;想起他的漫不经心,她越来越忧郁:想起她的斤斤计较,他越来越烦闷。于是,两人互不相让,越闹越僵。  相似文献   

9.
王洪波 《现代出版》2011,(6):F0003-F0003
在朋友眼里,他是一个亲和力特强的人,你介绍一个朋友给他,一转眼,那人就成了和他关系更铁的哥们儿。在员工眼里,他总是和大家在一起嘻嘻哈哈,没什么架子;  相似文献   

10.
好人傅彪     
倪虹 《新闻世界》2005,(9):51-53
他是一位所有人都说好,他在所有的事情上都努力做好;他从来不耍大牌,他总是笑眯眯的,尽量提携那些新人;他总是竭尽全力去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只要他能做到;他努力地让别人高兴着……在今天,我忽然很希望那些古老的神鬼传说都是真的……希望傅彪老师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微笑……  相似文献   

11.
乌萨 《新闻界》2001,(2):61
转眼间,30多年的人生历程就这样过了,同学们有的换了房子,有的换了位置,然而,萨古曲惹“涛声依旧”,房子依旧是租的,妻依旧在老家乡里,整天忙碌在田间地头,他自己仍行走在新闻“格子”里,为美姑的稳定与发展报喜。好心的朋友对他说,妻长期在乡里不是办法,年岁不让人,应该去“走走”,何必苦熬在“格子”里。可他总是笑着说,没事,乡里总是有人在,“格子”总是有人爬。他认为自己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儿子,党培养了他,如今,党和人民需要他当一名记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该好好干。于是他树立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思想上、言行上始终和党…  相似文献   

12.
以心感悟     
我本是学农业技术的,谁知毕业后阴差阳错地干了9年记者工作。从前,看人家记者满风光的,自己当上了记者,却觉得真是难。但,总是接触、了解,反映新的事物和新的人,久而久之,也从其中尝出些甜味了。 第一次出远差,至今记忆犹新,那是到北大荒采访。刚到目的地,我就因气候不适住进了医院。同病房还有一位老同志,相处几天,我们成了朋友。有一天他突然高兴地买来两只烧鸡,一定请我到他家中作客。原来他所谓的历史问题得到平反了。负责平反错案的同志告诉我他的简单经历。他解放初期曾在北京某警卫部队担任班长。有一天,一位成份不好的远房表哥生病找他要了几片药。这件事被人知道后,有人便让他交待是不是向阶级敌人出卖了军事情报。他被隔离审查后,反复解释总是过不了关,没有办法,他只好把自己的“罪行”写得非常严重。当他交待了“罪行”,感到轻  相似文献   

13.
联邦德国总理施密特6年前退职后,不久就被该国《时代》杂志聘为“共同出版人”。应聘后,编辑讨论任何重大问题都离不开他,他的发言总是起决定性的作用。《时代》周刊也利用这位前总理的声望,敲开了国外许多执政者和当权者的办公室的大门。施本人也不时在杂志上发表颇有见地的评论。  相似文献   

14.
我们知道,邓小平的妻子叫卓琳,在革命战争年代,她随着邓小平南征北战,冒着生命危险,穿梭在战火硝烟中.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的命运经历了几起几落,但无论什么时候,卓琳总是默默无闻地陪伴在邓小平身边,和他同舟共济,为他分担忧愁与欢乐,体现了中国妇女的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15.
苦航     
29岁的李军强.清瘦、谦和,近视镜后的目光总是真诚的凝望着你。他说自己1990年中专毕业在合阳公路段上班,1991年调渭南总段宣传部工作。只短短几年.他的成绩就令人赞叹……上中学时,李军强就喜欢上了写作,白天没时间,R能像当县委宣传部长的父亲那样“开夜车”。星期天,他总是热衷于观察生活.博览群书,苦苦笔耕。干部子女的优越感在他身上无影无踪.面对‘节格”乐此不疲。李军强先后工作过的单位领导告诉笔者:每天第一个上岗的是他,扫地、擦桌、提水者也是他.下基层上工地从不嫌苦怕累。4人科室领导占半,写材料办简讯.从不…  相似文献   

16.
克雷格是我的好友,他举止潇洒,神采奕奕,走到哪里都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他和你交谈时,总是聚精会神,兴致盎然,让你觉得亲切.大家都很喜欢他.那是暑假后开学不久的一天,我和克雷格在校园的林荫道上闲聊,忽然我看到我的一位老师从不远处的停车场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7.
叶的事业     
前年我读了反 映文学编辑生活的中篇小说《绿叶》以后,心情一直很难平静。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主人公李文亮,总是把他和作者王正湘重叠起来,总是看到一副眼镜——一副不知套了多少个圈圈的一千八百度的眼镜,总是在脑海里映出他那躬着腰、低着头,在用鼻子“闻”书稿的情景。王正湘是湖南文艺出版社的编辑,现已五十四岁,入党已三十年,从事文学编辑工作也有二十多年了。在湖南文艺界很少有不知道这个“正湘夫子”的。有人说:“别看  相似文献   

18.
平时我住在中华书局的办公室里。每天清晨起床后,几乎都能看到一位老年人,他的个子不高,身体却很灵便;右手拎着黑皮包,左手还用力摆动着,迈着细碎的步子,沿着墙边走过来。“啊,是周先生来上班了。”我迎着周振甫先生走去,总是惭愧地自责:“我起得太晚了。”周先生总是慈祥地笑笑,然后匆匆走进自己的办公室,开始了他一天的工作。我看看表,距离上班时间常常还有半个多小时。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天天如此。近年来,领导考虑到他年事已高,请他每周只来一次。于是,每逢星期二清晨七点多钟,老人的身影又准时出现在楼道上。  相似文献   

19.
从小我好像就没喜欢过他。他小的时候很瘦小,被放在一个垫着破棉絮的烂箩筐里,四周静下来的时候会哼哼咩咩地哭,就有人过来用脚踢一下所谓的摇篮,他便又左摆右晃地吃自己的拳头。满脸皱纹的祖母好像很喜欢他,总是摸着他稀疏的头发叫“俺的小猫儿。”于是他有了名字,大家都叫他猫儿。这些我都是听小姨说的,小姨说完这些后,  相似文献   

20.
陈凯歌是个悲剧人物,不是说他总是拍悲剧电影,也不是说他长得一脸悲剧相。《黄土地》一炮打响之后,人们记住了摄影师张艺谋,甚至后来一提《黄土地》,人们首先都想到的是张艺谋,似乎《黄土地》成了张艺谋名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