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从事新闻工作十多年,上千次的采访实践告诉我:新闻采写必须趁热打铁。乘胜追击。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将新鲜的事实称之为“活鱼”。整日捉“鱼”的新闻记者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国人杰克·海敦在为美国高等学校新闻专业撰写的新闻学基础教材《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中,规劝那些不适合作新闻记者的人:“如果你从事新闻工作的基本动机在于谋个差事,那还是另找出路为好。”因为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就是“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只有那些亲临新闻现场的记者,才能见真正的“活鱼”,捉到“活鱼”,现场捉“鱼”是新闻记者的职责所在。  相似文献   

3.
今天,心理学已是一个频繁见诸报端的名词。那么,心理学与新闻工作有什么关系,与新闻工作者叉有什么关系?古人说,人情练达即文章。新闻工作离不开对人真实的心理状态的准确了解与把握,因而,掌握心理学基本知识和规律,对于我们从事新闻采写工作来说,多了一种洞悉人心的科学工具。同时,在过于广泛的与形形色色人的交往中,新闻工作者常有身心疲惫的感觉。了解了心理学基本常识,时于自身心理的调节,也有了自助手段。为此,本刊特辟专栏,向读者介绍与新闻采写工作和新闻工作者有关的心理学常识。欢迎读者朋友来信来电提出问题,提供选题,使本栏办得贴近读者的需求。本专栏主持人陈修明为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心理学副教授。  相似文献   

4.
刘厚良 《军事记者》2013,(10):72-72
新闻界有句行话:抢新闻。说的就是新闻人要有一双发现新闻的慧眼和快写快发的能力。虽然从事新闻报道时间不长,但一条突发新闻却让我真切地理解了"抢"新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老林”     
"老林"是个肩扛"两杠二"的中校警官,从事基层新闻工作24个春秋,还不愿丢下手中的笔,依然默默无闻地工作着。"老林"喜欢大伙儿这样叫他,他说这样既顺口又好记。"老林"一副憨厚朴实的面容,一双浓浓的粗眉下,锁定了他24年从事新闻工作所保留下来的特有个性——沉默寡言、善于思考、勤奋刻苦。  相似文献   

6.
李曼 《新闻传播》2012,(9):185+187
一个合格的编辑,首先必须是名合格的记者,绝不只是面对电脑,编编稿子,组组版子,更应该"走转改","三贴近",这样对自身从事的编辑工作百益而无一害。从事多年的编辑,在新闻采编过程中,感受最深的就是:最美丽的风景在基层,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层,最锻炼人的舞台在基层。基层蕴藏着最鲜活、最生动的新闻资源,到了基层,就有了报道的素材,更有了编稿的底气。一、只有"走转改",编稿子才有底气作为编辑,因为工作所限,往往都是坐在办公室,面对电脑来了解社会,对于社会的脉动并没有实实在在的感受,不少有价值的好新闻也常常因此被忽略。  相似文献   

7.
正新闻写作是新闻记者的日常功课。采写出有价值、有意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好新闻,是每个新闻记者孜孜不倦的追求。作为一名党报记者,如何提高新闻写作能力,使自己的新闻稿件从千篇一律中脱颖而出,引起共鸣,应重点把握好新闻语言、新闻敏感、新闻视角、新闻影响"四个基本点"。熟练的新闻语言新闻界的前辈们经常开玩笑说,从事新闻工作,进行新闻写作,学历太高其实是浪费,小学四年级学生掌握的词汇  相似文献   

8.
每个记者,特别年轻记者每天都在苦苦地思索:今天写点儿什么?新闻源在哪里?笔者2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在一线从事新闻采编业务,获得了颇多体会。现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谈谈对如何发现新闻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9.
从事新闻工作,新闻线索来源极其重要。记要确保责任领域里的报道不缺位、不遗漏,又要挖掘独家、权威、有影响力的“重头报道”,这一切都须依托于新闻源的开拓。近几年,媒体竞相推出的“重金征集新闻线索”、“每周评选最佳新闻线索提供人”,都显示了开拓新闻源和发展“新闻线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高静 《记者摇篮》2005,(6):59-59
从事新闻工作的人都知道,采写新闻都有个“由头”,而这个“由头”应该与新闻敏感密切相关。无论你写作水平多高。逻辑性多强,概括能力多出色,没有新闻敏感或新闻敏感缺失,都不会写出有特色、让人耳目一新的新闻来。新闻敏感是一种职业敏感,对从事新闻写作的人来说.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新”是新闻的第一要义,新闻不新便不成其为新闻。求新、求异.是读普遍的阅读心理,稿件不新,可读性就无从谈起。因此.“新”是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题中应有之义。尽管工作报道比较难以出新.但是.从事军事新闻工作的编辑、记、通讯员,不能不把新  相似文献   

12.
从事新闻工作14年来,我先后在晚报、党委机关报、都市报三类报纸当过社会、时政、经济、科教等多个不同条线的记者。印象最深的,还是刚参加工作一年多,对被称为公安“110”的一次舆论监督,摸了一把“老虎屁股”。这次报道,不仅是对一个记者良知、勇气和智慧的考验,它所引出的关于媒体应如何开展新闻策划、政法机关应如何对待媒体舆论监督等方面的问题,至今仍值得我们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名采写社会新闻的记者,主要承担突发事件的采写工作,占有新闻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每天获得大量的新闻资源,并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线索,才能保证突发新闻的采写工作,本人占有新闻资源的招法主要就是对特殊人群的占有。特殊人群的分类欲把握好新闻资源,必须有效地控制构成新闻资源的几个环节。因为新闻类别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使得新闻资源的构成也比较复杂,从而对新闻资源的索取产生诸多难点和不确定性,本人曾经试将新闻资源构成简化为人、物和信息三个部分,即新闻资源是由发生和掌握新闻信息的人群及发生、表征或者贮存新闻信息的…  相似文献   

14.
报纸的服务对象是读者,如果一张报纸没有人看,没有人读,就没有了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一张报纸如何才能博得读者的青睐呢?这是我们每个从事新闻工作一线的记者所要思考的问题。一、记者要有良好的新闻敏感和新闻品质。新闻敏感对于任何一个从事新闻宣传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说一个人的精神表现在眼睛上的话,那么,一个记者的采访能力则表现在新闻敏感上。俄国小说家契诃夫有一对"钻子眼",培养新闻敏感,首先就是要培养这种钻子般的眼睛。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人:他们看不清政治形势  相似文献   

15.
邓天文 《新闻界》2001,(4):46-46
一、新闻要讲角度新闻贵在角度提炼,如同照相要选择角度一样。我们日常接触的所谓新闻,严格地说在未进行角度提炼之前,只能是原材料,用新闻行话来讲叫素材。必须经过提炼筛选,选准角度。古人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位置高度,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能否抓住被表象掩盖的新闻,在于自己是否有一双新闻慧眼。我从事新闻工作已近20年,下面想从自己的新闻实践来谈一谈角度的提炼。1983年,什邡两路口镇有位养鸡专业户,去信用社存款,数额超过了万元,但…  相似文献   

16.
新闻策划是媒体运作中一项复合性工程,指的是媒体新闻编辑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所从事的决策与设计性工作,以及对新闻传媒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媒体对已占有的新闻线索、新闻资源按照新闻规律进行有创意的谋划和设计,并制定出可行的报道计划,使宣传达到一定规模、一定层次、一定深度,并取得最佳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7.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一个人的时间、精力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要知“天下事”在“文山会海”中去“砂里淘金”,也是一种途径。我当驻县记者从事新闻采写工作三年多来,绝大部分时间是随各级领导在“文山会海”中泡过的,县(处)级正副领导讲话、工作报告、调研,记者要全程参加听访不说,甚至部门或乡镇召开一般性的动员、小结或总结会议也应邀出席,纷纷要求作长篇或连续性报道,有的单位还要求配发新闻图片,安排您要发给哪家地(市)、省级党报党刊哪个版,如不能如愿以偿,就认为你这个记者水平低或者说与编辑关系不好,由此而欠下了一家又一家被“采访”对象的人情债务。  相似文献   

18.
在“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思想促进下,许多报纸采用新闻图片的数量增多了,其中有的报纸刊用新闻图片组的势头,甚为强劲。 新闻图片组是摄影记者从事新闻报道的一种手段和作品形式,也是图片编辑或版面编辑用来调剂稿件样式和版面设计的一种方式。由于它在宜传报道和版面视觉上所造成的强势,能博得受众的关注,有助于提升图片新闻的阅读率。因此,就新闻图片组的作品特征、结构和编辑工作进行一番探讨,还是颇有意义的。 就报纸的新闻摄影实践来看,在报道重大主题、重大题材、重大典型、重大事件,展示大型社会活动、地域民俗风情…  相似文献   

19.
刘秀品 《新闻界》2004,(6):97-97
对于爱读新闻的人特别是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来说,今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华东版》披露的下面这条消息无疑算得上是一条“利好消息”。那说的是,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宁介绍,南京政务信息公开办法将提出,行政单位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无故拒绝采访属违法,需要承担法律责任。新闻发言人应该坚决杜绝“无可奉告”之类的说辞。“无可奉告”一词,笔者既从昔日的影视作品中听到过,也从采访实践中“领会”过,称得上耳熟能详了,但查遍了《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竟都找不到这个使用频率相当高的词汇。这再一次说明,哪怕世界上最权威的语言文…  相似文献   

20.
先看一组数据:在《解放军报2006年年度好新闻作品集》里,获奖的消息共有32篇,其中17篇属于问题性新闻,占到一半多。这组数字再次说明了一个问题:问题性新闻.容易出佳作,基层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同志,应多采写问题性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