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哈代小说中人物居无定所,心灵也一直游离在反抗与顺从之间,是"漂泊"中的小人物.哈代巧妙地运用时间和空间,使人物的"漂泊"带有普遍性和永恒性,从而增强了人物漂泊的悲剧性.因此,从叙述时空的角度来解读哈代小说中人物的"漂泊",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哈代小说.  相似文献   

2.
“威塞克斯”系列小说是哈代最有成就的作品。文章从历史与文化、作家经历和小说的地理背景等方面,分析哈代“威塞克斯”系列小说的写作背景,以进一步深入对哈代作品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哈代小说的女性形象以其矛盾性格和不幸命运已在批评界反复被人提起,《心烦意乱的传道士》同样也塑造了这样一个女性形象。女主人公莉萨一方面纯朴善良,向往自由生活,追求人格独立,具有叛逆精神。但另一方面,她又在暗中参与走私贩卖私酒的交易,是哈代塑造的一个"另类"新女性。哈代同情男权社会中女性受压抑的生存处境,同时又保留了某些男权意识和价值取向,冲破男权传统樊篱的女性最终走不了多远,体现了哈代女性观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哈代爱情与婚姻题材短篇小说的结构分析 ,找出了哈代此类小说的一种恒定结构模式 ,正是借助这种结构模式 ,哈代实现了对于英国爱情与婚姻小说的浪漫传统的颠覆。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哈代主要小说的婚恋情节,可以发现哈代的婚恋观从对传统的威塞克斯爱情婚姻生活的赞美到对维多利亚时期婚姻观念的猛烈抨击经历了三个阶段性的变化。哈代婚恋观的这种阶段性变化与哈代的个人经历以及哈代所处时代的社会变革是紧密联系的。理解哈代婚恋观的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有助于加深对哈代小说创作思想的认识和对他的小说作品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本文揭示了哈代不等式与柯西不等式之间的关系,对哈代不等式从二元向多元作了推广.利用哈代不等式及其推广,本文解决了两类多元条件等式下的最值问题.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西方人本位主义思想根深蒂固,自然与文化处于对立状态且文化主导自然的观念已被广泛接受。生态批评兴起,哈代以其擅长自然描写重新走进批评家的视阈。但是,哈代笔下的自然绝非纯风景描写,其自然美丽富饶却冷漠超然。同时,哈代又非常热爱人类文化,小说中威塞克斯大地处处可见打上了人类烙印的乡土制品和人文景观。然而,哈代的自然观阻止了他滑向文化主导自然的泥淖。威塞克斯地貌书写表明了哈代主张自然与文化相融合、自然主导文化的生态文化观。  相似文献   

8.
托马斯.哈代一生创作了近千首诗歌,题材广泛,其中有不少与宗教有关。哈代在诗歌中对上帝时而怀念,时而怀疑,时而反叛,时而失望。本文试图分析哈代诗歌中蕴含的复杂的宗教思想并探索其原因。  相似文献   

9.
托马斯·哈代创作的诗歌与小说堪称双绝,《远离尘嚣》更是其作品之翘楚,在作品中哈代寄托了哈代远离工业文明,投身自然的生态理想。通过对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理想生态图景的描绘来彰显哈代对英国乡村文化的清醒而又辩证的理性认知,同时运用生态批评手段呼吁人们回归井然淳朴的简单生活。  相似文献   

10.
符蓉 《文教资料》2008,(20):25-26
哈代在"威塞克斯小说"中对自然景物描写风格独特,巧妙运用了象征、隐喻、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法,服务于小说主题的展开和人物性格的刻画,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形成了其小说伟大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1.
《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最为重要的代表作品和情境小说之一。女主人公苔丝是一个聪明、漂亮、勤劳而善良的女孩,但最终她却被处以绞刑。从苔丝的生活和命运我们可以看出,哈代对待弱势社会中纯洁少女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作者自身的悲观态度和某些悲剧色彩。从悲观的角度审视托马斯.哈代的作品《德伯家的苔丝》,我们能更多地了解19世纪英国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和人们对待宗教和虚伪道德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哈代小说封笔之作《无名的裘德》中的“时光老人”,是英国农村变革过程中裂变出来的一个新人形象,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开拓意义。然而,在表现这一形象时,暴露了作者小说创作上的局限性。准确认识和定位如“时光老人”这样的新人与新的价值观念,寻找恰当的文学形式以表现他们,从而延展自己的题材库,这对哈代继续小说创作构成了严峻的挑战。这是哈代小说创作在《无名的裘德》后难以为继中不应该被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原乡”形象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一个绵延不绝、历史弥新的主题。王鼎钧先生以其“经历七个国家,看五种文化、三种制度”丰富的人生阅历及“返身观照”的作家职业性敏感深情,融注对宗教的体悟和研究,构筑了其散文中独树一帜的“原乡”形象,并使这一形象成为具有现代文化特征的多种“原乡”形象的交叉和融汇。通过对王先生作品“原乡”形象的分析和研究,揭示其现代的本质和独特的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14.
哈代的思想勇敢地超越了传统维多利亚时代的男性作家对于女性的拒绝性欲、温柔顺从、拘泥于家庭生活的形象的描写。他拒绝对于女性“无性爱”的描写,写出了女性的自然情感。他颠覆了传统男性中心视野下的女性角色。他对女性进行了多角度的关照,让女性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展示自己。这种超越在哈代的两部小说《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两个女性形象的对比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并由此影射了哈代所创作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中的一系列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5.
托马斯·哈代的主要成就不仅在于小说创作。20世纪初,哈代以成熟的诗人身份出现于英国文坛,并为后人留下了918首诗作。哈代的诗歌既不是维多利亚时代风尚的,也不像现代派诗人那样走极端,而是兼有这两种风格特征.可以说,哈代是从维多利亚时代向现代主义过渡的诗人,在英国诗歌发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桥梁作用.本文拟就从哈代诗歌的形式,主题及创作技巧等方面作一粗浅分析,通过对哈代诗歌的现代主义色彩的探讨,表明哈代作为诗人的现代性一面。  相似文献   

16.
精神的圣火永不熄灭——论海明威的死亡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主题几乎贯穿了海明威的所有作品。深入研究海明威传奇的生平和他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可以发现作家对"死亡"有着特殊的敏感和偏爱,这种敏感和偏爱形成了浓重的海明威式的"死亡情结"。作为拳击家、渔夫、猎手和作家的海明威将创作与享受、爱好与事业融为一体,亲身体验死亡,感悟死亡,参透了死亡的真义。从作家的"初识死亡"、"直面死亡"和"超越死亡"三个方面能够解析海明威"死亡情结"的成因,重新理解海明威其人其文。  相似文献   

17.
这里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哈代小说的命运观念。一是其命运观念的来源:他小时候受到来自母亲及祖母方面的重要影响,儿时的种种记忆对他日后的创作影响深远;二是哈代所受的文学教育中,古希腊悲剧占有重要地位,尽管他作品中的命运观与古希腊的悲剧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二者同样具有的浓郁悲剧色彩、人物命运的无可逃脱、浓重的宿命感等等,却都让读者感受到悲戚、痛楚与难以言传的无可奈何和命运极端的不合理;三是追寻哈代小说悲剧命运观念的社会原因:当时的社会黑暗、贫富悬殊,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农村,使无数贫苦农民破产,坠入万劫不复的苦难深渊。无法改变的社会现实使得哈代不由得去相信命运,那强大的社会恶势力使他成为一个悲观的宿命论者。  相似文献   

18.
托玛斯.哈代是英国20世纪一位伟大的诗人。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国内哈代诗歌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诗歌的总体研究、对其自然诗的研究、对其战争诗的研究、对其诗歌中的时间意识以及现代主义倾向的研究。国内哈代诗歌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与哈代诗歌数量之多、成就之大极不相称。其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有待人们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19.
“妻子”形象是苏门词人对词坛的新贡献,她们主要出现在悼亡和寄内、寿内几种题材中,灌注了词人深厚的情感和尊重女性的态度。“妻子”形象以“净化”男女之情,为婉约词开一新境界,其意义不减于豪放词的开疆拓土。  相似文献   

20.
郑板桥的"写竹三段论"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板桥的“写竹三段论”,即“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是一个有“意”参与的“变相”过程。创作在“虚静”的状态中将自然界的竹子纳入眼中,经过“意”的取舍加工,一步步外化为“手中之竹”。而他的“胸无成竹”这个独创性的命题更是他“趣在法外”、突破成规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