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今年9月1日起,教育部最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将正式施行。日前,上海市多所高校已对原先的管理规定进行了修改,复旦、同济等高校的新规定已陆续出台。在各校学生处老师看来,各校的新版规定均体现了“育人为本”的原则,该宽松处宽松,该严格处严格。关于对非婚性行为的处理复旦大学:未婚先孕留校察看被删该校新规定体现了从宽原则。复旦原条例中的规定是“给予警告以上处分;与两名以上异性发生非婚性行为的,给予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处分”。新条例改为“在校期间发生非婚性行为的,视情节给予警告处分;参与卖淫、嫖娼活动的,给予开除学…  相似文献   

2.
高校对大学生的处分是学校对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学生进行的惩戒,它包括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和开除学籍等处分形式,是学生管理的重要手段。夸美纽斯认为:严格的纪律是必须的,学校没有纪律犹如磨盘没有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犯下一些或大或小的错误,学校为了让学生明白犯了错误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于是给予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对学生处分的法定方式有6种,即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勒 令退学、开除学籍。学校应在法定权限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行使学生处分权。否则,学校的 处分行为,不仅违法、无效,而且因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而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4.
关于学生处分问题的法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我国对学生处分的法定方式有6种,即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学籍。学校应在法定权限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行使学生处分权。否则,学校的处分行为,不仅违法、无效,而且因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而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5.
高校处分权的法律缺失及其可诉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学生的违纪行为,高校可视轻重给予处分。其中,开除学籍的处分引起教育界、司法界的关注。我们认为,开除学籍的处分在实施过程中,高校是法律法规的授权组织,具有行政主体资格,与学生之间形成的是外部行政法律关系。学生对高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可以提起诉讼,即高校处分权具有可诉性。  相似文献   

6.
学校惩戒权的表现形式及法律分析目前,各地制定的关于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的文件中,明确规定的学校惩戒权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和开除学籍。警告,是对犯错误学生的一种告诫,使之注意和警惕;严重警告,是对犯错误学生的严重告诫。警告和严重警告处分的执行主要根据学生所犯错误的性质、程度、  相似文献   

7.
对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开除学籍"处分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普通高等学校管理规定》取消了“勒令退学”,保留了“开除学籍”。文章结合这二类处分的概念与内涵,从处分情形、人权维护、遵守法律和学校管理权限以及现代管理要求等几个方面分析认为,对原有学生管理规定进行相应调整是必要的,但应取消的学生处分应是“开除学籍”而非“勒令退学”。“开除学籍”剥夺了人的受教育权,侵害了人的基本人权,超越了学校的管理权限。  相似文献   

8.
教师收礼、有偿补课、体罚学生……教师如有以上等十种行为将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相应处分,包括警告、记过、降低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开除.这是教育部近日公布的《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中的规定,这个被业内称为国字号的“师德红线”明确了教师的“不当”行为以及应受的处分.老调能否奏出新曲,其威慑力和制约力能否解决当前存在的“师德滑坡”的问题,这都有待在实践中考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他国家的师德标准、师德红线,有何严惩措施?通过梳理国外的经验和案例,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高校校纪处分类型分为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和开除学籍等五种.受前四种校纪处分的高校学生在校接受处分期间可能在思想、行为表现方面出现异常,从而影响这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消除这些不利影响,应当对他们进行更人性化的心理辅导、学业辅导,实行动态诚信管理体制,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中的S-R-C行为模式理论,建立新的健康教育机制,使这部分学生能够正确面对处分结果,重新开始新的大学生活,完成学业,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  相似文献   

10.
高校对大学生的处分是学校对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学生进行的惩戒,它包括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和开除学籍等处分形式,是学生管理的重要手段。夸美纽斯认为:严格的纪律是必须的,学校没有纪律犹如磨盘没有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犯下一些或大或小的错误,学校为了让学生明白犯了错误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于是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其真正目的是育人,通过纪律管理,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使其健康良性地发展,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11.
某一则警告处分中有这样几句:“某月某日,×××、×××两位同学,无视校规校纪,聚众打架斗殴。经学校领导研究决定,给两位同学以警告处分。”读了这则警告处分,总觉得有点别扭,仔细一看,主要是量词运用上有点问题。警告处分一般以文件形式出现,属应用语体,用词力求明晰准确,避免发生歧义和误解。量词“位”表示人时有尊重、尊敬的褒义感情色彩,如“您二位”、“各位”等,用来指称“无视校规校纪,聚众打架斗殴”的学生,确实不妥,如换成中性词“两名同学”、“两个同学”或干脆不用量词称“两同学”就比较妥当了。  相似文献   

12.
我常见一些老师找学生个别谈话时,不是空洞说教式地讲大道理,要求学生应该怎样怎样学好;就是要学生写保证书、检讨书,保证做到不如何如何学坏。或者威吓学生如不做到这般这般就要给予“停学”“开除”处分,等等。总之是教师言之谆  相似文献   

13.
对高校处分学生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高等学校有权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处分,这是学校维护正常教学秩序、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需的。学校的处分方式共分为六类:即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和开除学籍。有的学校将处分分为五类,没有规定严重警告或者记过,其规定的原则和精神基本是一致的。我们可以把高校处分学生行为与公安机关对违法公民的行政处罚行为作一比较:高校处分学生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各高等院校制定的实施细则及处分条例,公安机关处罚违反治安管理的人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可见二者都是有法律依据的,能够…  相似文献   

14.
《教育科学论坛》2004,(6):64-65
9月1日起,浙江省将对中小学学籍管理办法进行重大修改。新的《浙江省义务教育学籍管理办法》取消了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的处分,并明确规定不得开除学生和勒令学生退学;新的普通高中学籍管理办法也取消了勒令退学和开除学籍的处分;对学生给予处分的,  相似文献   

15.
北京大学近日出台《本科考试工作条例》,规定学生如在考试时使用手机,该门课程零分:两次作弊开除学籍。 《条例》规定,请人代考者和代人考试者,双方均给予勒令退学处分;第二次作弊者,给予开除学籍处分。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又追加了一条作弊行为——考试后作弊行为,即以央求、送礼、请客、威胁等手段要求老师提分、  相似文献   

16.
从2004年9月1日起,令中小学生心惊胆战的“开除学籍”处分在浙江省被正式取消,同时取消的还有“留校察看”和“勒令退学”,并明确“不得开除学生和勒令学生退学”。如果学生认为学校对自己实行了不合理的处分,还可以要求听证。新出台的管理办法还规定,对于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未成年学生,学校不得取消其学籍。浙江对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作出的这些重大修改,使学校教育变得更加温情和人性化,从而体现教育本质的回归。我为这样的改革举措叫好!第一,此举是教育人性化的真正体现。处以“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的处分”,意味着受教育者…  相似文献   

17.
“警告”、“严重警告”、“留校察看”、“记过”,尽管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没有得过这些处分,但对这些词都不陌生。一次处分可能会使有的学生引以为戒,而有的却会从此一蹶不振,让人惋惜。最近,一条消息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北京市海淀区的部分中学在处分学生时,引入了听证会制度,不仅处分过程公开,还给了孩子一个自我辩护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高校开除学籍处分纠纷是一个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而这与高校校规设定开除学籍处分密切相关。通过观察和比较32所教育部直属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校规中关于开除学籍处分的规定,发现校规之间在具体内容上差异较大,因此,提出高校校规设定开除学籍处分的权界问题。一方面,高校享有通过制定校规设定开除学籍处分的权力;另一方面,这一权力是有界限的,主要受到合理行政原则的限制。为此,从实体和程序方面提出了对高校设定开除学籍处分权的规制路径,促进依法治校工作的深化,推进高等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几乎每所学校都有校规。在学校对违反校规的学生的处分中,最严厉的一种是“开除学籍”。然而,在教育越来越接近市场的今天,在人们开始学会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时候,一些学校因对学生作出“开除学籍”的处分而招来了麻烦,甚至引来了官司。而在这些麻烦、官司中,学校有时甚  相似文献   

20.
伊朗教育部日前发出通知,警告国内各学校的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不得体罚学生,否则将受到开除处分和法律制裁。据报道,伊朗中小学校中普遍存在体罚学生的现象。为此,当地教育部门常常接到学生家长打来的电话,抱怨他们的孩子在学校受到体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