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原节日民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形式多样。中原是中华文明的肇始地,是汉文化的重要源头,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华节日大多发源于此。现今的浙江是古代越国的主要区域,中原文化早在上古和中古时期就影响到了越地(浙江),使越文化涂抹上了中原文化的浓重色彩。中原节日文化更以它特有的魅力,影响了越地(浙江)的节日民俗,让越地(浙江)的节日文化里存留着中原节日文化的大量基因。  相似文献   

2.
信息时代网络新媒体给中原文化的传播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中原文化要正确利用新媒体更好地对外传播、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就必须正确定位,整合中原文化品牌,更新文化传播理念,加大宣传力度。因此,地方政府创新传播理念、打造传播平台、提升传播层次、引领舆论导向,是促进网络新媒体环境下中原文化对外传播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3.
客家文化的底蕴是中原文化,中原文化是客家文化的根基,这可以从客家民系的形成以及诸如方言、礼俗、戏剧等客家文化事象中得到印证。闽西汉剧是清中叶在闽西客家祖地孕育形成的客家人酷爱的地方戏剧,在此,从闽西汉剧的形成、闽西汉剧与中原文化的渊源以及闽西汉剧演绎客家人的中原情节等方面分析中原文化在客家地区的传承。  相似文献   

4.
2011年9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本刊决定增设中原经济区建设栏目,现诚向广大专家学者征集稿件。具体事项如下:一、征稿内容围绕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问题、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撰写对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有重要参考价值、对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论文。参考题目如下。  相似文献   

5.
探讨中原文化的内涵应突破平面罗列式的研究方法,注重中原文化内涵构成的体系性.中原文化内涵的体系性研究可以贯穿于中原文化的内容、中原文化的特征、中原文化对于华夏文明的影响等关于中原文化核心理论内容研究的全过程.立体而全面地构建起中原文化内涵的体系,对于深化中原文化理论研究、展示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播机制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原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在历代封建统治者的苦心孤诣经营下,中原传统文化绵延不断,历数千年而不衰,必然有其存活和发展的合理因素。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独有的传播机制是中原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至今的重要保障。在数千年的传播过程中,中原传统文化形成了“一元独尊”、高度统一、深沉智慧等若干特征。  相似文献   

7.
菲律宾的华文作家注重以文化的视角观照异域生活.菲华文学在语言使用上受到中原文化的濡染,并透出中原民俗文化的独特内涵和深沉底蕴.菲华文学对中原文化的承传更多地表现为对尊儒重道、怀土念祖、儒商之道等中原文化精神的承传.菲华文学对中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既饱含着菲华作家与中原文化源远流长、血浓于水的亲情,又生动地展现了中原文化特有的历史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  相似文献   

8.
中原文化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文化和主干文化,数千年来它不断向周边地区传播,以极强的辐射力影响其他地域文化。中原文化对其他地域文化产生影响的途径众多,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借助中原人口的不断外迁而产生的。这些外迁的中原人把他们的思想文化、政治文化、礼仪文化、岁时节日文化等带到当地,使中原文化与那里的土著文化融合。在中原人外迁的广大地区中,古越地是中原人流向的一个重要区域。越地以开放包容的精神接纳来自中原地区的各类人才。中原就是通过人才的不断输出,使中原文化对越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2011年9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本刊决定增设中原经济区建设栏目,现诚向广大专家学者征集稿件。具体事项如下:  相似文献   

10.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齐微韵入作去中收一“剧”字,当是入作平声阳而误收。今河北容城县“剧村”之“剧[ki ]”正是阳平声。剧村与元大都(今北京市)两地语言相同或相近。讨论入声的消失与否,笼统地说“广大北方地区”或“中原之音”,极易陷入以偏概全的失误。可以容城方言为基础和《中原音韵》、早期杂剧作家的用的以及现代北京话相比较,从彼此异同了解中古入声消失的时、地。周德清与早期杂剧作家用的根据的是不同方音。容城方音与《中原音韵》清入声作上声是一致的。容城方言是《中原音韵》语音系统的基础。《中原雅音》同样反映了中古入产消失的实际。容城口语中一些清入作上声字的现象,其年代早于《中原音韵》。入声的消失,由大都往南的保定地区应该是较早的,大约是在13世纪中叶。  相似文献   

11.
从开国传说看高句丽文化的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高句丽民族的起源和族属问题,一时难以在短时间内统一。但是从文学以及文化起源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高句丽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从高句丽的开国传说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原文化对于高句丽文化的深远影响,甚至,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中原文化是高句丽文化的源头。  相似文献   

12.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对留学生进行中原文化教学意义重大,既是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可以更好地满足留学生教学的文化需求。探索中原文化特色的留学生教学模式,需要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的培养、教材编写和营造学习氛围等方面做出具有针对性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中原”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地域名称概念.狭义的中原,是指现在的河南省地区;广义的中原,是指黄河下游地区,但主要指以河南省为中心,以及周边部分地区.中原优秀的民间艺术资源来自于中原悠久的历史和地域文化环境.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外来文化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国内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原民间艺术的生存在这样的背景下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加强中原民间艺术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成为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河南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是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选择。要以培育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为重点,同时有重点地建设若干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全省形成各展所长、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竞相发展的格局。  相似文献   

15.
在岭南传统社会与中原文化碰撞、融合的过程中,礼教观念给岭南带来巨大冲击,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不断地冲突与磨合,从而出现了“自梳”与“不落家”等现象,这亦是中原文化和本地传统相调适、父权与夫权冲突与折衷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一脉相承的稳固的文化传统。中原文化传播要注重提炼与中原相关联的文化元素,确定文化传播主题,选择有效的传播方式,可通过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媒体、拓展民间文化交流、培养文化名人、打造精品力作、加强文化研讨等全方位地弘扬和传播中原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中原作为华夏明的诞生之地,其化底蕴深厚。中原书法在这种化环境中生长,在积极汲取中原化营养的同时,又积极地再现着中原化,从而使书法在这块土地上养成一种特色鲜明的风气——以儒道为思想基础,以三代碑版为书法源泉,以中原地域的民族性格、审美趣味为审美追求,勾画出一部书家辈出、经典纷呈、风格多样、追求执眷的壮丽画卷。  相似文献   

18.
曾几何时,作为中华文明摇篮的中原大地依稀成了封闭保守的代名词,仿佛这片古老的圣土距离现代文明越来越遥远。然而文化的厚重不因一时一地而消减,精神的魅力也不因一人一事而泯灭。既然中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原人民自然能够成为民族的脊梁;既然中原已经走过了五千年的辉煌,中原人民也必然会走向新千年的巅峰!  相似文献   

19.
前言在楚辞研究史上,不少文人学者不同程度地用北方中原儒家经典诠释、注解、附会屈原及其作品,认为屈原及其作品是受儒家的影响,片面强调屈骚之理性精神是屈原北学中原文化的结果。这一研讨方法已凝固为一种思维定势,困惑着当代楚辞研究。从潜在于史料文献表象下的华夏血缘谱系审度,南方荆楚文化系统和北方中原文化系统是作为地域文  相似文献   

20.
文章充实的内容和华美的辞采兼重的文质彬彬精神是中原文学重要的精神传统,从先秦到唐代的中原文学中这种精神都明显可见。杜甫作为中原诗人,其诗歌具有文质兼美的风貌,在诗学思想上完美地协调了诗歌文质之间的关系,对古今诗歌成就持有较为客观通达的态度,表现出明显的文质彬彬的特点。这种特点与中原文学文质彬彬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