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凌 《学子》2013,(1):58
一、阅读最基本的方法是还原作者本意因为作品是作者创造出来的,作者把自己的观念、意识、情感注入作品中,因而追踪作者的原初意义也就成了解读的第一步。语文教材中的优秀篇章,都是作者感情和个性的凝结。从题材的选择到主题的提炼,从对生活的思考方式到感情的表达习惯,从审美情趣到语言特色,无不显示出各自的特点,这些不同的个性特征都会呈现在各自不同的作品中,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作者不同的个性,  相似文献   

2.
文学长廊里的任何一部作品,从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到体裁的运用,从对生活的思考方式到感情的表达习惯,从审美趣味到语言特色,无不显示出各自独特的特点。而这些不同的特点呈现出作者各自不同的创作个性,正是这些不同的个性,我们才能从敏锐的洞察力、犀利的语言、淋漓尽致的雄辩  相似文献   

3.
《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情贯始终的美文,是阅读教学“美读”的典范之一。“美读”与作者的情感“美读”离不开有感情的文章作品,而但凡有感情的文章作品,都是作者内心真、善、美的流露和告白。人都是有感情的,作为文学作品的作者则更需要有情感,心中盛装的应该是对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4.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最容易激发感情,表现感情。反过来,人的感情也最容易伴随音乐而变化。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都是作者感情的结晶,其中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感情。因而语文教学中若能根据文章的风格、意境、情感选择恰当的音乐,将音乐元素引入课堂,对于丰富学生的感知,激发学生的情感,领悟文章主题,必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相似文献   

5.
“场景化”与散文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进行散文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领会所学散文的精髓,是十分值得研究的.散文属于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是"以情感人"的,作者是将他对某事、某物、某人的情感倾注在作品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中,或热爱、或崇敬、或感激、或痛恨.散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从老师的语言表达中,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就是领会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深厚情感.如何让学生很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笔者在实践中根据课文的内容倾向和教学目的,摸索出一套"场景化"散文教学的方法,使学生能通过老师的讲解很快领会课文中的感情内容,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材所选篇目大都是文质兼美的文字,每一篇都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素材。在中学教材里面,每一篇选文都是名篇精粹,都寄寓了作者对他所描写对象的深厚情感。中学生每读一篇这样的作品,都会受到情感的教育。这是因为每一篇文字里面都奔涌着作者感情的激流,都会使读者的心中荡起感情的涟漪。在每一篇作品里,我们都会从字里行间抚摸到作者的感情脉搏,触摸到时代的最强音。读每一篇文章都是情  相似文献   

7.
<正>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这不仅是教学大纲的要求,更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使学生感知作品的自然美,从而逐渐深入体会作品的神韵美,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发现美的基础上,进行美的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美育渗透。一、初步感知自然美1.声情并茂的范读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显然感悟作品的自然美,首先从朗读开始。教师充满感情、抑扬顿挫的朗读,可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有着广阔的天地和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情感教育涉及到一个人心理存在的各个方面,包括他的感觉、知觉以及对自己与他人的感情,他的价值走向、态度、情绪、利他主义的道德观念。一、师生情感互动,激发学习兴趣情感是作品的生命。凡是感人的作品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所以能吸引人并世代相  相似文献   

9.
抒情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抒发思想感情、主观感受,是文学写作的重要表现方法之一,在涛歌和抒情散文中更为常用。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即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直接倾吐自己的情怀,它往往以“我”作为抒情主人公。当感情强烈奔进,不直抒不足以表达之时,常用此法。这种抒发是坦露的,能使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产生交感,有很强的感染力。在叙事类作品中,它是作者表露对所描述对象的感情倾向和美学见解的一种方法;在抒情类作品中,它还是传神造境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高考的诗词鉴赏题是难点之一。笔者结合课内外部分经典古诗词,介绍八个鉴赏诗歌的切入点。一、注意创作背景。诗词由于创作时代的差异,具有不同的风貌;同一时代,经历、感情不同的作家,其作品也具有不同的情调;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不同处境下的作品也会有不同的情趣,因此鉴赏诗词时就必须结合其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遭遇等情况来分析,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理解其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1.
人们常说,"文以情生,情以事发"、"无情不成文".语文课本中的作品总是直接或间接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其实是接受作者传情的过程,是一段以自己的感情去领会体察,达到与作者共鸣的情感历程.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要做到作者、作品、教师和学生感情的共鸣。首先要入境,其次要动情,再次是要悟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与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13.
在语文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篇课文学完。学生认真学了,但对作品的精髓却被忽略,不了解。为改变上述现象,我作了一点尝试,体会到,文学作品教学需要激情。 激情,是强烈的喷发式的感情。有激情,才能激发学生感情。使学生与教者、学生与作者及其作品产生共鸣,才能愉快地进行审美活动。真正领略作品的形式美、内涵美,达到教学目的。 强烈的喷发式的感情必然有个酝酿、积聚的过程,作品并不是作者对生活的机械反照或一时冲动,而是他对生活的感知,感情的积累,认识的升华,作为教者,必须深入作品,了解创作背景,懂得作者的写作思路、情绪变化,或者说把握他对客观事物感知认识的过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文的教学,注重对作家作品的理解。而在实际教学中,领会作者意图总是有着一定的难度。作家创作作品时,总是融入他们对自然万物,对生命,对社会的种种思索,而这些情感的探究又是我们学习一篇课文的重点之一,为了能更好地通过作品体悟作者的感情,我们就应该适当地还愿或再现当时的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找寻一个好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相似文献   

15.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读"提出了更细致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刘秀凤 《文教资料》2013,(14):45-46,48
朗读是一种专门的智力技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关键的不是朗读技法的指导,而是要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描述的情境,体察触发作者动笔的意念和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中的角色,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作者认为有效的做法是:亲历体验入境读,联系生活入境读,语言渲染入境读。  相似文献   

18.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这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其中作品是媒介,是联系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个桥梁,作者则以文字符号为载体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者则往往从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触摸作者的灵魂,与其发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讲,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读者原有的知识结构、思想观点、生活经验直接影响到对作品的理解、感悟、触发。  相似文献   

19.
身处不同时代两位女作家的作品《莫里斯·格斯特》和《毒瘾难戒》反映了同一个主题:无法实现之爱。本文作者正是抓住这一相同点,从作品的结构、情节、人物性格入手,探析两部作品的作者各自对所处时代的变迁持有的态度,从中发现她们的社会道德观——一个是理性、谨慎,一个是感性、奔放。通过对作品深层解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这两部巨作。  相似文献   

20.
情感在语文教师的教学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通过尽情、唤情、迁情的教学手段,可以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之中,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