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5 毫秒
1.
穆青同志写的人物常常给人以特别的感受,就好像“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某个人,突然出现在面前,有一种“就是他”的惊喜感。 这种效果,这种强烈的时代性与现实针对性的效果,固然与人物事迹本身有关,但是更重要的在于作者依据人物事迹材料所提炼出的主题。穆青同志人物通讯主题提炼的成功经验是什么?他的人物通讯的主题是怎样在充分地程度上适应时代的需要,传达出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呼唤? 以“三个洞悉”为前提 宏观把握人物的典型性 穆青同志在谈他的人物通讯写作经验时,提出“三个洞悉”的要求,用以作为认识和判断人物典型性的前提和依据。这“三个洞悉”是:  相似文献   

2.
写人物通讯,绝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定要写好他的“眼睛”。什么是一个人物的传神之“眼”呢?怎样去抓这个“眼”呢?我认为,抓一个人物的传神之“眼”就是要抓他的特点。这包括人物特点、职业特点、思想特点、性格特点和生理特点等等。至于怎样才能抓住“眼睛”,关键是作者要认真采访和观察,也就是说,在采访人物时,要耐心询问,细心观察,从中找出你要写的人物  相似文献   

3.
揭示人物心理和表现精神境界,是人物通讯写作的重要手段。如何表现人物心理?许多人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直接表述”上。采访对象谈出了自己的想法,他就在通讯中以“他想”“他思衬”的方式直录下来.而一旦挖掘不到采访对象的那种直接的思想,有些作者不会去考虑从其他途径来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而是靠自己“妙笔生花”,或臆测对方心理,任意拔高;或移植别的先进人物的思想,强加于人。这样表现人物的心理,无疑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4.
人物专访,是通讯中的一种,大都是以写人物现场谈话为主要内容的。这是它同写事迹为主的人物通讯的一个明显区别。人物专访以“谈话”为主,但又不能总是让被访问者说、说、说。从开头到结尾,如果都是“他高兴地说”、“他激动地说”、“他略沉思片刻接着说”,……那就不如干脆写一篇讲话纪要,岂不是内容与体裁更协调一些(?)! 医治一些专访单纯写“谈话”的毛病,方法就是:把“谈话”与“描绘”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穆青以人物报道而著称。他的人物通讯集《十个共产党员》①收录了他在不同时期采写的人物报道,堪称传世佳作。“工人的旗帜”赵占魁,是穆青刚到延安《解放日报》工作不久采写的一个典型人物;《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穆青人物报道中影响最大的一篇;“铁人”王进喜、“  相似文献   

6.
县电台王编辑告诉我:“写人物,要让别人知道学他的什么.”这话对我启发很深.每逢采写人物,我下笔前常用这话问自己:“叫别人学他的什么?”  相似文献   

7.
王明军 《视听界》2007,(1):102-103
影视剧人物配音是多度创作的艺术,具有强烈的规定制约性。作为配音演员,只能在原片所提供的语境中,说人物“正在”说的话,哪怕他并不完全认同原片演员的表演(这种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并不少见),但是他不得不迅速调整,“上天入地、紧随不舍、拐弯抹角、亦步亦趋”(陈叙一语),他要努力贴合原片人物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向人物靠拢,努力把握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剧中表演者的表演风格,让自己的声音完全融化在角色之中,让创作者与角色成为一体,让观众“忘掉”配音演员而感到就是剧中的“这个人”在说话。  相似文献   

8.
笔者最近阅读了“他是共产党员”的专栏文章,深感这个专栏为我们进行人物宣传提供了经验。精心选择人物“他是共产党员”专栏从今年1月1日起至6月底止,每天一篇,共刊登优秀共产党员的人物新闻181篇。这些稿件给人以新鲜感,很少有雷同之处,专栏的“镜头”对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笔者粗略统计,181篇稿件写了150多种不同的职业、  相似文献   

9.
袁玭 《东南传播》2022,(11):77-79
“镜像”理论由法国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雅克·拉康提出,揭露了个体从“自我”到“他者”的异化过程。韩国导演李沧东被称为“真正的现实主义导演”,他的作品主角多为韩国社会的底层边缘人物,作品刻画社会环境对人的压制与强迫,以困厄生活的真实细节,呈现出个体从“自我”到“他者”的异化。在对人物群像的刻画与构建中去溯源韩国社会,寻找被表象遮蔽的现实问题,完成对当下社会的文化反思。  相似文献   

10.
肖草  申蓝 《新闻前哨》2002,(7):34-35
在电视节目中,人物类专题片占有重要比重。电视人物类专题片,顾名思义,是以“人”为主体的专题性电视片。其拍摄对象是一个人(或少数人),反映的内容则是与这个人(或少数人)有关的方方面面。电视的还原性决定人物类专题片在拍摄中,同样要求还原。这种还原,是指电视在反映人物时尽量找到与该人物本身最逼近的“渐近线”,甚至于与该人物毫无二致的“重合线”,这样,人物才真实有个性。用心去“聆听”在拍摄之前的前期采访中,对象是一个真实的人站在你面前,向你流露他本能而又十分鲜明的个性形象。这些人物的精神气质来自他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人物通讯是对“新闻人物”的报道。“新闻人物”则是典型性、新鲜性、个性显著的人物。 典型性使“新闻人物”体现了现实生活中的某种趋势,反映了时代精神。正如穆青所说,“人物通讯贵在表现时代精神,难在预示历史趋势。”以人物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见穆青《十个共产党员》)为例,文中的吴吉昌在“文革”中的遭遇,具有时代的典型意义。他是一个共产党员,却在“文革”中被视为  相似文献   

12.
10年代—— 人物:袁世凯,1916年,选龙年登基,过了83天的皇帝瘾。李鸿章称他为“人才”,康有为等骂他为“叛徒”,孙中山叫他“国贼”,老百姓叫他“袁大头”。 莫索里尼,1919年在一次集会上发起了法西斯运动。  相似文献   

13.
电视剧《叶挺将军》里皖南事变几集中,提到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小姚”。“小姚”是谁?他原来就是东南分局副书记饶漱石。当时,出于工作保密的需要,再加上饶、姚谐音,大家平时称他“小姚”。就是毛泽东发给东南局的电报也称他“小姚”。  相似文献   

14.
谭延闿是20世纪初期中国政坛上一位集士子、政客、官僚于一身的“?昆混”人物,在万马纷争的政治角斗之中,他独能左右逢源,一路混官,从清末立宪人物至湖南都督,乃至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他自称处世有“混”“滚”妙诀,有关他的是是非非,令人兴叹,也令人警醒。  相似文献   

15.
企业报人物报道,往往出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由于企业报报道的人物绝大多数是企业内人士,读者对报道的人物一般都有各自的认识和评判,既看到了“花”,也认识“花”叶和种“花”的土壤,甚至于了解育花的“园丁”。人物报道一经面世,就要接受“花”本身(新闻主人公)和他身边同事、朋友的严格检验,客观上为企业报的人物报道提高了标准,稍有不慎,企业报人物宣传不仅难于起到激励、引导、典范的作用,而且还有可能导致负效应。  相似文献   

16.
负面人物报道不宜"妖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观当前各大媒体,负面人物几乎已成为仅次于娱乐、体育明星的第二大报道对象。然而面对当前负面人物在新闻报道中呈现出的种种怪异、妖魔化的形象,我们不禁要问:“负面人物是否因其身上的缺陷,就要成为各大媒体随意揉捏和打扮的泥人?”“负面人物新闻报道到底有没有章法可循?”“他与典型人物报道的差异和不同点在哪里?”  相似文献   

17.
周永年藏书理想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永年是18世纪中国藏书事业的先驱人物。论文通过对“儒藏说”和“借书园”的研究,剖析了他的藏书理想.肯定了他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8.
有人把安华当英雄,有人说他是个“十足的骗子”。无论何种评价,他在马来西亚已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数十年的政坛生涯,从副总理到反对派领袖,又数次入狱,今年67岁的他依旧“初衷未改”  相似文献   

19.
有一次,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赶着去参加一个重要会议。他担心时间不够,便催司机将车开快点。司机怕违章,拒绝了他的要求。戈尔巴乔夫只得命令他坐到后面去,自己亲自驾驶。轿车飞快行驶,不到几公里就被交通警察拦截住。警官命令他的下属将车上人员扣留下来。一会儿,下属回来报告说,车里坐着的是一位显赫的人物,恐怕不好查办。警官问“:那显赫人物是谁?“”不知道。”下属答“,不过戈尔巴乔夫是他的司机。”不寻常的“司机”  相似文献   

20.
段存 《新闻世界》2008,(2):39-40
很清楚地记得在“2004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颁奖晚会上,马云被主持人称为“蜘蛛侠”,听到这个称呼,马云一脸讪笑,不慌不忙地说:“我比他的回头率更高,因为我的样子比他更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