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许茗 《华章》2011,(25)
在重塑文学现代性的今天,也须对学衡派的现代性价值进行重估.学衡派推崇新人文主义,在文学观、文化观和人生观等方面提出了与新文化派相反的主张,对新文化运动具有纠偏作用,具有现代性、反思性、民族性和进步性.  相似文献   

2.
因受五四新思潮激进反传统的刺激,昊宓等留关生于1922年春出版《学衡》杂志,发表了大量的反恩、批判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言论,充分展示了对现代性追求的独特禀性,形成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重镇学衡派。学衡派既反对激进反传统的情绪化态度,又不赞成以西方晚近某家某派标举西方文化的文化观,而是主张新旧相对论,认为古今中西文化当明其源流,融会贯通,以建设真正的新文化。学衡派现代性源自传统的观点与新文化运动现代化即西化的立场构成对立互补的关系,代表着另一种文化启蒙,当给予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通过解读《学衡》杂志,从学衡派的立足点——新人文主义出发探究其文化观,清理学衡派有关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观点,从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对其文化改造的主张进行价值重估。本文认为,学衡派借中西融合来改造文化的思想符合思想史的运作规律,在当时是对西方现代文化和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反思,至今仍可作为我们文化建设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学衡派是一个以文化批评著称的社团,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倾向在学衡派的批评和制约中有所纠正,但是学衡派重视传统的保守的文化立场使得其在理论与创作实践上缺乏实质性的建树,与新文化的历史主流相抗衡,终究难免被边缘化。从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现代性浪潮中回望学衡派的文化保守主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贡献就显得尤为引人注目,对学衡派进行现代性的思考和重估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万馥蕾 《文教资料》2014,(29):18-20
写作本文无意对学衡派做历史意义上的考究,也不讨论其错位的语境,而是试图在现代性复杂的张力之中,探寻学衡派的产生与现代性的微妙关系。重新解读他们十二年间发表的文学艺术批评文章,关注其在更高视角上达到文化融通的希冀以及克制自我的“内省”诉求。以学衡派诸君理论为本原,探究其对理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现代以来,知识分子们以救亡图存、民族自强为基点出现激进的、温和的、保守的三种不同取向的现代性诉求。以学衡派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与“新文化运动”一样属于中国现代思潮之一种,其文化理念的现代意义随着当前对激进思潮反思的深入而愈显可贵。  相似文献   

7.
现代派书家为了打破以文字识读和书写为根本的习惯性思维,对西方现代派绘画进行了生硬的嫁接.但从书画创作审美体验中的"心物"之轴来分析,书法与传统的中国诗、画相比,虽有其独特性质,仍然是点画结构与主体意的融合,即意与象、心与物的统一.而现代派绘画从再现跨越到表现,只注重意与心的一端,强调心与物的对立.这可从现代派绘画与书法发展的实践以及相互借鉴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现代以来,知识分子们以救亡图存、民族自强为基点出现激进的、温和的、保守的三种不同取向的现代性诉求。以学衡派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与“新文化运动”一样属于中国现代思潮之一种,其文化理念的现代意义随着当前对激进思潮反思的深入而愈显可贵。  相似文献   

9.
国粹派和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提倡者在诸多问题上的对立虽是不争的事实,但他们的对立并不是一种向西方学习的“趋新”与回归中国传统的“守旧”的对立,在向西方学习这一点上,国粹派和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提倡者一样也是“趋新”者,无非两者所“趋”之“新”有着显著不同罢了。当我们回首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进程时,国粹派、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派一样,作为中国文化现代性进程中的思想资源,理应受到我们的尊重。  相似文献   

10.
"学衡派"以《学衡》杂志为理论宣传阵地,以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为思想武器,与新文化运动相抗衡,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初始,"学衡派"表现出的"新保守主义",在接受现代性的政治、经济和技术特征的同时,试图从文化发展的继承性和规范化上制衡文化激进主义、唯科学主义带来的社会文化观念和人生信念的现代失范,尤其是人文精神、伦理道德的沦丧或异化。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新文化运动时期一个重要的学术文化派别,学衡派主张用"开明审慎"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新旧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继承与发展,而不是简单地抑旧扬新;认为文化不论中西,都须经过严格的评判与审慎的选择,在此基础上"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建设"新人文主义"的中华新文化.因其在对传统文化与新文学的态度和再造文明的路径选择上,与新文化派存在差异而被长期视为"顽固守旧".两派曾围绕上述问题数度论争,二者都主张发展中国的新文学,都有其历史合理性的一面,但因路径不同,得失互见,在对新文学乃至新文化的理解和界定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如果摒弃固有成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进行评判,应该承认学衡派在论争过程中关于新文学发展的内在理路和再造文明路径设计的表述,是现代新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许多方面较之新文化派更趋成熟与客观;特别是他们对于科学方法的阐释和对胡适实验主义方法论的批评,其中不乏辩证合理的积极因素,不能简单地视之为"顽固守旧"与"反动".  相似文献   

12.
20 世纪的中国现代文艺批评往往成为不同现代性范式相互争辩的一个重要场地。胡适等人以"中国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运动"来界定自己发起的这场文学改革运动,但是这种自我期许并未得到学衡派的认同,学衡派认为胡、陈等人的运动秉承的是卢梭开启的浪漫主义传统,恰恰是对人文主义精神的颠覆。"文白之争"鲜明地凸显了双方所秉持的不同的现代性范式的差异性。胡适等人的白话文理论对语言持一种完全的工具性的理解,力图将白话文打造成为一个全民通用的、书面语与口语一致的民族语言系统,即"国语",这个"国语"在胡适们的心目中,既是现代民族国家的标志与指标,也是推动国家工业化的重要工具。可以认为,胡适等人的"文学革命"运动是一场以国家工业化为追求目标的现代化运动,其秉持的基本文化精神乃是启蒙理性。而在学衡派那里,语言是艺术世界的构成物,也是特定文化习尚的表征,文言语体以及传统文学体式则是民族人文传统的一种积淀,在他们看来,这种人文传统与西方人文主义精神传统都是具有普世价值的人类文化的典范,因而他们力图维持这种人文传统的连续性,这恰恰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现代性范式的某种特征。因此,尽管两方的立场看似争锋相对,但是,实际上双方都秉持着源自西方的现代性范式,而由于西方现代性范式自身的多元性,也使得中国的现代性也呈现出一种多元的格局,并在此后构成了中国现代性格局自身的紧张状态。  相似文献   

13.
林纾与“学衡派”先后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敌人,这其中有内在的联系。林纾对包括“新文化派”和“学衡派”在内的后辈人物产生过影响。作为他们共同的老师,不论学缘关系远近,影响大小如何,林纾总以言传身教,或作品流布来影响生徒和后辈。林纾与“学衡派”这种内在的联系可以通过考订三个关键人物对林纾的维护来确证。这三位人物就是吴宓、胡先骕、李濂镗。  相似文献   

14.
学衡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以一个"封建复古派"而为人所知的,这个思想学术派别在20世纪20年代因为全面抨击新文化运动,提倡传统道德而被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深入批判过。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他们的很多观点是很有价值的,特别是在今天这样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下,对于道德传统的坚守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可贵。  相似文献   

15.
学衡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以一个"封建复古派"而为人所知的,这个思想学术派别在20世纪20年代因为全面抨击新文化运动,提倡传统道德而被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深入批判过。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他们的很多观点是很有价值的,特别是在今天这样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下,对于道德传统的坚守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可贵。  相似文献   

16.
产生于清末民初的鸳鸯蝴蝶派,主要活跃时期正是新学运动兴起之际。在守护阵地的同时,鸳鸯蝴蝶派隐然有由俗趋雅、雅俗合流的趋势,体现出了一定的现代性。但是鸳鸯蝴蝶派毕竟仍然属于守旧学,旧派痕迹依然明显。本主要通过鸳鸯蝴蝶派本中所表现的大团圆与衷情传奇、“问题”意识与媚俗趣味、新式的婚恋与才子佳人等方面的对比来阐述鸳鸯蝴蝶派的现代性与其矛盾。  相似文献   

17.
自从西方现代性展开以来,就遭受到了内部的理论自我批判,马克思作为同时代"现代性批判"的代表人物,一方面肯定了现代性进程所推动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他对现代性的核心——资本逻辑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批判。马克思之后的法兰克福学派把"现代性批判"推进到生产力批判层面,在新的时空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进行了发展。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的中国现代文艺批评往往成为不同现代性范式相互争辩的一个重要场地.胡适等人以"中国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运动"来界定自己发起的这场文学改革运动,但是这种自我期许并未得到学衡派的认同,学衡派认为胡、陈等人的运动秉承的是卢梭开启的浪漫主义传统,恰恰是对人文主义精神的颠覆."文白之争"鲜明地凸显了双方所秉持的不同的现代性范式的差异性.胡适等人的白话文理论对语言持一种完全的工具性的理解,力图将白话文打造成为一个全民通用的、书面语与口语一致的民族语言系统,即"国语",这个"国语"在胡适们的心目中,既是现代民族国家的标志与指标,也是推动国家工业化的重要工具.可以认为,胡适等人的"文学革命"运动是一场以国家工业化为追求目标的现代化运动,其秉持的基本文化精神乃是启蒙理性.而在学衡派那里,语言是艺术世界的构成物,也是特定文化习尚的表征,文言语体以及传统文学体式则是民族人文传统的一种积淀,在他们看来,这种人文传统与西方人文主义精神传统都是具有普世价值的人类文化的典范,因而他们力图维持这种人文传统的连续性,这恰恰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现代性范式的某种特征.因此,尽管两方的立场看似争锋相对,但是,实际上双方都秉持着源自西方的现代性范式,而由于西方现代性范式自身的多元性,也使得中国的现代性也呈现出一种多元的格局,并在此后构成了中国现代性格局自身的紧张状态.  相似文献   

19.
“学衡派”以《学衡》杂志为理论宣传阵地,以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为思想武器,与新文化运动相抗衡,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初始,“学衡派”表现出的“新保守主义”,在接受现代性的政治、经济和技术特征的同时,试图从文化发展的继承性和规范化上制衡文化激进主义、惟科学主义带来的社会文化观念和人生信念的现代失范,尤其是人文精神、伦理道德的沦丧或异化。  相似文献   

20.
西方非理性主义是渗透于现代西方社会各个领域并给以深刻影响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不是一种完整严密的哲学体系,而是一个广泛的思潮。以寻找自我、确定自我、体验自我和欣赏自我为创作主题的现代派文学,揭示了现代派文学指导思想的走向,同时也表现了现代派作家们在“自我”与环境的关系上探讨新的人生观,恰恰与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不谋而合。本文就现代派文学中的各种流派和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非理性主义与现代派文学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