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中国比较史学及其特色是在讨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并对之进行了具体论述。文章还探讨了中国比较史学的特色,提出了如何完善和发展这些特色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近代史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20世纪前期马克思主义史家作为中国史学发展的一股新生力量.对有关重大史学理论问题如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史料考证与历史解释的关系、史学在新时代的经世致用等,进行了积极的探讨,革新了旧的史学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著名史学家刘大年一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事历史学的研究,是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杰出代表。面对各种思潮,他强调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史学研究仍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早在1980年代初,他就强调唯物史观与历史学理论的区别,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的研究和学科的发展。他对中国近代史若干重要理论问题如革命与现代化关系的理论阐发,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继续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刘大年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多方面的理论思考,是他留给后人的一笔极其珍贵的史学遗产,值得当代史学工作者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上半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史学的现代性变迁过程中,形成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无论就其范式意义,还是就其实际影响而论,都是其他任何一个史学流派所无法比拟的。本文拟就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其主要成就略加探讨。  相似文献   

5.
“五四”以后,中国史学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一部分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从理论上阐述了怎样从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中发现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并以此阐明历史科学的基本原理,为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体系作初步的设想,于是,中国史学发生了有史以来的一次巨大变革。探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同形形色色非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斗争,不仅是研究中国现代史学史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助于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江泽民多次发表有关历史研究、历史教育和历史学习的思想,身体力行促进史学的发展。这些活动和思想对当代史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发展到新阶段: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不仅要在全球化视野下研究中国发展道路并构建具备较强理论影响力和学术阐释力的分析框架和解释范式,而且还要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历史形态和现实模式,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这两项任务是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当代史学,尤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新内容和新的学术增长点。在完成这两项任务的同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将形成深具中国民族特色而又为国际史坛所认可的基本特征和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7.
2001年《历史研究》第4期发表了蒋大椿先生题为《当代中国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的长篇论文,提出超越唯物史观、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问题,认为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存在严重理论缺陷,必须被超越。由此围绕着唯物史观引发了一场理论争鸣。  相似文献   

8.
回顾吕振羽的史学成就和学术思想,可以看出,吕振羽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卓越功臣。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后 ,史学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历史作用 ,如何准确理解和正确运用唯物史观及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本身进行了深刻反思。这一理论思考加深了人们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理解 ,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方向 ,坚定了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信心 ,也促进了中国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从中国史学三十发展阶段谈它与作为“万理之统”的“道”的关系,说明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结合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古老传统,而科学性与人性的统一,则是马克思主义史学与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区别。因此.作认为:中国当代史学只有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继承和发扬传统史学“纪史以实”和“载道明理”的优良传统,才能显示其中国特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史学是20世纪中国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20世纪中国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近20年来,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受到重视,出版了相当多的论文和专著,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相信在新的世纪,这种势头还会保持下去。一、马克思主义史学代表了中国史学发展的正确方向20世纪的中国史学史表明:马克思主义史学代表了中国史学的正确方向。20世纪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很不平凡的世纪。在这个世纪的前半叶,中国人民主要是为争取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而浴血奋斗;后半叶则是在获得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基础上,为实现中华民…  相似文献   

12.
本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最重要内容即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发展,其中被尊称为“五老”的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和侯外庐等,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此,本刊编辑部特约有关专家、学者,对“五老”的史学成就作一总结,以飨读者。 本文是这组文章中的第一篇。──编者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一直以来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领域,是国外史学理论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讨论的问题大都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有密切关系.但长期以来中国学者特别是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跟踪研究的学者不太注重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研究,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所讨论的问题和历史脉络了解不够,知之不详.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进行思想史梳理的研究成果,以增进中国学者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历史及现状的了解,并为中国学者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提供可资利用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4.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一九九二年岁末,桂遵义著《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问世了。作者从60年代初他萌发编写该书意图起,到1992年出版,其间经历了三十个春秋的日积月累。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和发展进行系统地论述,并侧重于介绍和总结老一辈马克思主义者开创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贡献。这样,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绚丽多姿的巨幅画卷终于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该书是迄今为止学术界第一部系统、全面而完整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专著,它填补了学术界  相似文献   

15.
吴玉章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也是较早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社会历史问题的历史学家之一。分析研究吴玉章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史学思想,对于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历史具有一定的意义,予我们今天亦不无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同志对我国历史科学的贡献,就在于他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指明了我国历史科学发展的方向,因而,毛泽东关于历史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经过李大钊、李达、郭沫若、吕振羽等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努力,在与封建旧史学和资产阶级史学的斗争中初具规模。但是,草创时期的我国马克主义史学,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生活无论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丰富起来,史学研究领域也是如此。一时间,西方的史学理论、史学方法相继在国内得以介绍,计量史学、心态史学等对客观历史的复杂性作了深人研究,颇有新意,不少学者为此欢欣鼓舞,认为中国的史学研究,正逐步走向世界。然而,近年来有一种情况颇引人注目: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过时的,认为阶级观点,阶级分析的方法过时了,或者说是不全面的,因此各类翻案文章不断。其中尤为引人注意的是“要改良不要革命”的观点,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不必要”的,腐朽的…  相似文献   

18.
关于马克思主义在史学领域里的伟大变革,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与发展,已在第二讲里作了介绍。本讲准备对近现代国内外几千主要史学流派和史家再作一点介绍,希望有助于广大史学工作了解当今史学发展的趋势,并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这些流派和史家进行科学的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方向,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本刊已经发表了 2 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代表人物郭沫若、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的专门论作 ,编辑部又约请我对2 0世纪马克思主义史学总体发展作一概述。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 ,要在一篇文章里讲清8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是相当困难的。只能明知其难而勉为之 ,以极粗的线条勾划出一个大致的发展轮廓。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由奠基、酝酿、形成、初步发展到基本定型。(一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1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的基本历史条件 ,一是由于一系列新史料的发现。中国传统的文献史料极为丰富…  相似文献   

20.
白寿彝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了建设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张,强调不要照搬、照抄外国的理论,而要重视民族的史学遗产,要切合中国的历史实际。在他所主编的《中国通史·导论卷》中,他提出了诸多适合中国情况的理论创见,并尝试运用史学文献的资料阐述理论问题,这对促进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中国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